..续本文上一页之分别。如果不染于尘,三界便转名法界。以心有染着,方有三界。以有三界染着之心,方现三界分别之境。
如是分别境,皆是虚妄。以有分别,便无自性。如家有父母子女等之分别,故家非实有体性。故曰是境虚妄,从心变化而生。如果心无虚妄,即不现别境了。
「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菩萨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则无三界。」
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此心净时,应无三界。
心生则法生,心若在净,便无起心动念,于是诸境不生。所以此心净时,三界之境自然不生,故曰应无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菩萨心不生境,不虚妄起心造作也。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心也。如是心境如如,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平等不动,是为大觉。
何以故下,说明一切法唯自心现。自心现境,还以自心虚妄取之。如果知道万法唯心,自心不起幻化,万法本来清净。所见一切法,唯是自见心,以万法唯心现故。若心不幻化,则无所见。
本来一切法,唯因缘假现,无人无法。而自心现有相分,相分者因缘假施设也。凡夫不知,以自心之见分,取着假施设之相分为实有,于是便成遍计执。
若知诸境,唯心所现,见境即是见心。则心无幻化,便无所见了。
菩萨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
众生有二种解释,一种是所谓六道众生,此是狭义的解释。一种是广义的解释,众因缘所生法,皆名众生。
菩萨内无众生者,是菩萨不执着因缘所生法也。因为因缘所生法,皆是假现,皆是无性,皆是有体施设假法。菩萨已离遍计执,故内无众生想着。
三性者,善性、恶性、无记性。菩萨既知众因缘生法是假施设,于是心无计着。以无计着故,所以不住善、不住恶、不住无记。于是三性空寂。甚至无己众,无他众。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故己众者,己之五阴也。他众者,他之五阴也。色受想行识即身心二法,故无己众,即不执着己之身心。无他众,即不分别他之身心。
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则无三界。
何为二入?下文自有解释。
「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
大力菩萨请问于佛,何为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因为心本空寂,无生无灭,云何有入呢?
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
「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
佛于二入中,先释理入。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深信即安住不动,得法忍也。众生系因缘生,深信因缘生法,不异真性。真性者法性也。众因缘生法假有,而法性真空。众生法缘成无性,无性不异真空。真空不归断灭,故真性不异众生。如此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成一真法界。故众生真性不一不共,不一不共者,不一不二也。众生之法不碍真性,真性不碍众生之法。二者互不碍则互存,是曰不一。众生之法不碍真性,是众生全是真性,于是真性夺众生。真性不碍众生,是真性全是众生,于是众生夺真性。以互夺故,所以说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凡夫见有差异而已。妄见差异,便成遍计执。若明互成互夺义,便知诸法依他起。知依他起性者,终归圆成实。
不去不来,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
如是之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住心契无相法,假名入也。
于心粗思名觉,于心细思名观。故觉观者,分别心也。凝住觉观者,心不生分别也。心不生分别,则不来不去。
观有二种,一者缘观,二者直观心性。缘观者借缘止想,即修住心一缘。直观心性者,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冥然一真法界也。
谛观佛性者,即直观心性也。能观者不生不灭,所观者非有非无。心境一如,廓然大净,名谛观佛性。故曰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
金刚心地,坚住不移。
毕竟空中,寂静无为,寂静无为者,不生不灭也。无有分别,此是金刚心地坚住不移。是名理入也。
「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菩萨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
总而言之,行入者心无所住,不取不舍也。心不偏倚,影无流易。净心无住,等同虚空。不偏不着,无所依倚。心不偏倚者,不生我见,无所住着也。犹如月印清池,池月分明,却是水中无月。虽然水中无月,却是池月分明。故曰心不倾倚。
影无流易。影者六尘缘影也。众生心本清净,但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后,心中留下六尘的印象,称为六尘缘影。六尘缘影,亦称为妄识。心中若留下六尘的印象,于是妄识便扰乱清净心。六尘缘影便流动变易不停,令众生心不得静止。如果心不倾倚,六尘缘影便无流易了。
于所有处,静念无求。于色声香味触法诸所有处,知是因缘假现,无有实体。知六尘无有实体,皆是自心所现。既知一切法唯是心现,如幻如化,自然便能静止妄念,而不起愿求了。
风鼓不动,犹如大地。犹如大地安住不动,不被风所鼓动。风者,用喻无明风也。
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捐弃远离住着心,及与我执见。只为救度一切众生。此是菩萨行无缘大悲也。
无生无相,不取不舍。菩萨行无缘大悲,于内不生心动念,心无所住故。于境无取无舍,无有分别,平等而行,知诸法无相故。
菩萨行无缘大悲,以心无所住,心不倾倚。所以心无出入,无有生灭,无有增减,无有爱憎。
菩萨如此行道,心无倾倚,不取不舍,无出入心。证入此不出不入故,假名为行入也。
换句话说,入于无入,假名为入。住于无住,假名为住。《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即是说菩萨但应安住于无住也。意思与「入不入故,故名为入」相同。
以上分别说明何为理入,何为行入。
「菩萨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
菩萨如是入于法性,法相不空。菩萨如是无所住入于法性,则一切法无碍。虽入有而不住有,不住于有,则有不碍空。虽入空而不住空,不住于空,则空不碍有。如是方入实相,方入第一义。如果入碍空之有,此有即是定性有,定性有则落常边。如果入碍有之空,此空即是断灭空,断灭空则落断边。常断二边,不入中道。入中道者,不落断常二边,不住空有。菩萨不住于空,于是以悲导智,法身不动而普度十方。菩萨不住于有,于是以智导悲,虽入生死而法身不动。所谓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也。
菩萨以悲导智,行乎于俗谛,成诸功德,故法相不空。菩萨以智导悲,证乎于真谛,成就法身,故法性不失。如果行于俗谛而无真谛,便是凡夫。如果行于真谛而无俗谛,便是二乘。菩萨行乎中道,故虽入法性,而法相不空。
不空之法,法不虚弃。佛法所谓空者,即横遍竖穷也。以横遍竖穷,不可分别,无有能所,无有能得所得。不得谓有,故名曰空。然横遍竖穷,亦不得谓空。以横遍竖穷者,无法不赅,无法不是。故曰不空之法,法不虚弃。
何以故?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
不无之法,即不空之法。不空之法横遍竖穷,能成就一切法,故曰具足无量功德。
是知空者法性也,不空者缘起也。缘起性空,则泯一切;性空缘成,则成就一切。故曰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此是中道义。
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下文自有解释。
「大力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为不相应法。非心无为。是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非义。何以故。义无如故。无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不见其相。菩萨如是净法。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
大力菩萨问言,云何是非心非影,法尔清净呢?
佛回答说,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
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能随缘幻现诸法。法随缘现,故其性空寂。既然其性空寂,故无法不空。犹如水随缘现波,而波全是水。虽然波有差别,水原不二。以水望波,则波波不同。以波望水,则波波无碍。法亦如是,缘起诸法,无性空寂。诸法性空,则法法无碍。无碍之法,谓之如如。故曰空如之法。
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是其理性。诸法差别,法法不同,是其事相。无相之理,借事而现。以理收事,则无法不空。既然理借事现,所以事全是理,见事即是见理。事以理融,则相无不尽。相尽理融,故法法皆如。所以说空如之法也。
空如之法,无有实体,皆因缘所现。既是因缘所现,故其性皆空其相皆如。性空相如,故非实有,只是心识变现之幻相。非是心识所生实有之法也,故曰非心识法,非心使其为实有也。
然心识亦非实有,心识者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缘起。若心识不空,便不能变现诸法了。既能变现一切法,故知心识无有定性。无定性故法空,由空变现之相,皆空华相,故法法皆如。如是空如之法,非心识所生,非…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入实际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