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所以無見無聞,無得無失。言語道斷,故無言無說。無知無相,以無分能所故。無能則無知,無所則無相。乃至無取無舍。雲何能取證呢?
如果取證者,即爲诤論。無诤論者,方爲無生行也。雲何爲诤論?取相則有诤論,著我見則有诤論,心有所住則有诤論,有所得則有诤論。
「佛言。汝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複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雲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複問曰,汝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當知若得無上菩提,仍是虛妄。
心王菩薩回答說,我于無上菩提無所得。因爲菩提性空,于此空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此無分別相,即是清淨性。清淨性則無有間雜,亦無言說。此清淨性,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
如是一切無得,一切無住,于是無無明。無無明故,雖有所行,而不被業系。故曰諸可法行,亦複如是。
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
不見處所決定性者,心無所住也,法無所得也。
所謂無所得者,于得無所得,于不得亦無所得,是無所得也。故曰本無有得,或是不得。
既然如此,我雲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可有諸識亦複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叁受。叁受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識亦複如是。皆亦不生。寂滅之心及無生心。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生行。」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皆是無相而體寂。因爲相是因緣假現,所以無相。既然諸法無相,故其體性空寂。以無相體空故,所以無生可有。
諸識亦複如是。諸識者,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即叁能變識。叁能變識者,即異熟識,第八阿賴耶也;思量識,第七末那也;了別境識,即其余六識。
何以故以下,解釋何故諸識亦無相體空,無生可有。
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
《雜阿含》二一八雲,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故知眼者眼根,眼觸者略說色塵。及以眼識,一皆空寂。以空寂故,所以無有動不動相。
以無相體空故,所以內無叁受。叁受者,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既然無有叁受,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意識末那識阿梨耶識亦不生。寂滅心,無生心,亦皆不生。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便是有生行,不是無生行了。
「菩薩內生叁受叁行叁戒。若已寂滅生心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相。亦不住于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則無叁受叁行叁戒。悉皆寂滅清淨無住。不入叁昧。不住坐禅。無生無行。」
如果菩薩內生叁受叁行叁戒,便非寂滅。
叁受已如上釋。叁行者,即身行口行意行。《雜阿含》二九八雲,雲何爲行?行有叁種,身行、口行、意行。
叁戒者,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如果已證寂滅,心不生起,無求無作,心常入寂滅。既入寂滅,便不起加行之功,任運而起,曰無功用行。這種境界,以心不生故,所以不取證寂滅相,亦不住著無證寂滅相。
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則無叁受叁行叁戒。悉皆寂滅,清淨無住。
于一切處無住,則總持無相。總持者遮惡不生,持善不失。即所謂不善不生,善法不滅也。如是總持,則淨心無染,故曰無相。無相者,心無所住也。
以心無所住,故無叁受叁行叁戒。于是一切相悉皆寂滅。唯有淨性獨照,靈明不昧,清淨無住。
以清淨無住故,所以不住入叁昧,亦不住坐禅。終至無生無行。
「心王菩薩言。禅能攝動。定諸幻亂。雲何不禅。佛言。菩薩禅即是動。不動不禅是無生禅。禅性無生。離生禅相。禅性無住。離住禅動。若知禅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動。以是智故。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
心王菩薩言,禅的功用,能攝動散,能定幻亂。佛雲何說不住坐禅呢?若不住坐禅,則散亂雲何定息?
佛言當知菩薩禅者,即是動、不動,皆不住于禅也。換句話說,動與不動皆不住,是菩薩禅也。如是菩薩禅,便是無生禅。
因爲禅者,其性無生,離生禅相。禅性無住,離住禅動(似應爲離住禅「相」)。
若知禅性無生無住,不住于動,亦不住不動,即得無生也。是爲無生般若。
如果知法性空寂,便知禅性無生無住。般若正智,便是以此爲方便,修習一切智智,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摩地門。《大般若經》菩薩問佛,雲何以一切法無二爲方便,一切法無生爲方便,一切法無所得爲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習一切陀羅尼門,修習一切叁摩地門?佛言,以一切法性空故……。
然于此無生般若,亦不應依住。于此無生般若,心亦不應動搖。以這種智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也。無生般若波羅蜜者,究竟到彼岸也。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于一切處。無住于一切處。無離心無住處。無處住心。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尊者。心無生住不可思議。不思議中可不可說。佛言。如是如是。」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于一切處無住,于一切處無離。
無生智慧者,于一切處心無所住,于一切處亦無離。無住無離,妙湛不動,是無生智慧也。
因爲畢竟空中,心是因緣生,一切處亦是因緣生。既是因緣生,故無定性。心無定性,于是能造萬法。一切法無定性,故唯心所造。故曰心無住處,言心無住也。亦無處住心,以無所住處也。
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
既然心無有住著,便是無心。心無生住者,只要住著之心不生也。如此住心,謂這樣安住其心于不生住著,便是無生住了。
最後心王菩薩贊歎心無生住。尊者!心無生住,不可思議。心無生住者,即心無生「行」也。不可思議中,可不可說。第一個「可」字,是語助詞。謂不可思議法中,不可說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心王菩薩聞如是言。歎未曾有。而說偈言
滿足大智尊 廣說無生法 聞所未曾聞 未說而今說
猶如淨甘露 時時乃一出 難遇難思議 聞者亦複難
無上良福田 最上勝妙藥 爲度衆生故 而今說宣說
爾時衆中聞說此已。皆得無生無生般若。」
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後,得未曾有,以偈贊歎之。偈中大意,旨在贊佛及法。文義明了,不勞贅釋。
爾時與會衆中,聞佛說此無生行已,皆得無生忍,及無生般若波羅蜜。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無生行品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