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所以无见无闻,无得无失。言语道断,故无言无说。无知无相,以无分能所故。无能则无知,无所则无相。乃至无取无舍。云何能取证呢?
如果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论者,方为无生行也。云何为诤论?取相则有诤论,着我见则有诤论,心有所住则有诤论,有所得则有诤论。
「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复问曰,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当知若得无上菩提,仍是虚妄。
心王菩萨回答说,我于无上菩提无所得。因为菩提性空,于此空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此无分别相,即是清净性。清净性则无有间杂,亦无言说。此清净性,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
如是一切无得,一切无住,于是无无明。无无明故,虽有所行,而不被业系。故曰诸可法行,亦复如是。
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不见处所决定性者,心无所住也,法无所得也。
所谓无所得者,于得无所得,于不得亦无所得,是无所得也。故曰本无有得,或是不得。
既然如此,我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可有诸识亦复如是。何以故。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之心及无生心。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皆是无相而体寂。因为相是因缘假现,所以无相。既然诸法无相,故其体性空寂。以无相体空故,所以无生可有。
诸识亦复如是。诸识者,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即三能变识。三能变识者,即异熟识,第八阿赖耶也;思量识,第七末那也;了别境识,即其余六识。
何以故以下,解释何故诸识亦无相体空,无生可有。
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
《杂阿含》二一八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故知眼者眼根,眼触者略说色尘。及以眼识,一皆空寂。以空寂故,所以无有动不动相。
以无相体空故,所以内无三受。三受者,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既然无有三受,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亦不生。寂灭心,无生心,亦皆不生。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便是有生行,不是无生行了。
「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灭生心不生。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
如果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便非寂灭。
三受已如上释。三行者,即身行口行意行。《杂阿含》二九八云,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三戒者,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如果已证寂灭,心不生起,无求无作,心常入寂灭。既入寂灭,便不起加行之功,任运而起,曰无功用行。这种境界,以心不生故,所以不取证寂灭相,亦不住着无证寂灭相。
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
于一切处无住,则总持无相。总持者遮恶不生,持善不失。即所谓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也。如是总持,则净心无染,故曰无相。无相者,心无所住也。
以心无所住,故无三受三行三戒。于是一切相悉皆寂灭。唯有净性独照,灵明不昧,清净无住。
以清净无住故,所以不住入三昧,亦不住坐禅。终至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云何不禅。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若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
心王菩萨言,禅的功用,能摄动散,能定幻乱。佛云何说不住坐禅呢?若不住坐禅,则散乱云何定息?
佛言当知菩萨禅者,即是动、不动,皆不住于禅也。换句话说,动与不动皆不住,是菩萨禅也。如是菩萨禅,便是无生禅。
因为禅者,其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似应为离住禅「相」)。
若知禅性无生无住,不住于动,亦不住不动,即得无生也。是为无生般若。
如果知法性空寂,便知禅性无生无住。般若正智,便是以此为方便,修习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大般若经》菩萨问佛,云何以一切法无二为方便,一切法无生为方便,一切法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修习一切三摩地门?佛言,以一切法性空故……。
然于此无生般若,亦不应依住。于此无生般若,心亦不应动摇。以这种智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也。无生般若波罗蜜者,究竟到彼岸也。
「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不思议中可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
心王菩萨言,尊者!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
无生智慧者,于一切处心无所住,于一切处亦无离。无住无离,妙湛不动,是无生智慧也。
因为毕竟空中,心是因缘生,一切处亦是因缘生。既是因缘生,故无定性。心无定性,于是能造万法。一切法无定性,故唯心所造。故曰心无住处,言心无住也。亦无处住心,以无所住处也。
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
既然心无有住着,便是无心。心无生住者,只要住着之心不生也。如此住心,谓这样安住其心于不生住着,便是无生住了。
最后心王菩萨赞叹心无生住。尊者!心无生住,不可思议。心无生住者,即心无生「行」也。不可思议中,可不可说。第一个「可」字,是语助词。谓不可思议法中,不可说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
满足大智尊 广说无生法 闻所未曾闻 未说而今说
犹如净甘露 时时乃一出 难遇难思议 闻者亦复难
无上良福田 最上胜妙药 为度众生故 而今说宣说
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
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后,得未曾有,以偈赞叹之。偈中大意,旨在赞佛及法。文义明了,不劳赘释。
尔时与会众中,闻佛说此无生行已,皆得无生忍,及无生般若波罗蜜。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生行品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