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無相法品第二▪P4

  ..續本文上一頁戒相。當知不住戒相,須是空心無住,清淨無念也。今人染念紛飛,遇事則著。竟亦妄言不住戒相,不知罪業昭著,業報不免,苦還自受也。

  

  無攝無放者,即無取無舍也。猶如虛空,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得心空者,亦複如是。故曰性等金剛。金剛者,即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也。

  

  不壞叁寶。

  

  何故空心不壞叁寶?或者有人認爲,若一切空,叁寶亦空,豈不壞叁寶?應是一切法有,叁寶皆有,如是方不壞叁寶。何故說空心不壞叁寶呢?

  

  當知諸法不空,便不從緣。以不從緣故,便壞因果。壞因果故,則壞叁寶。

  

  假設一切法有,則決定有法不須待緣。若不待緣便有諸法,便無因果。若無因果,則行惡不得罪報,行善不得福報。若無因果,便無修道義。因爲修道者,修因致果也。于是凡夫有定性,永不成佛。佛有定性,不待四十一位修成。苦有定性,不待集而生。同時苦有定性,永不能滅。既不能滅,于是亦不必修道了。如是便壞法寶,壞僧寶,壞佛寶。

  

  以心空法空故,乃得因緣生諸法。從惡得罪報,從善得福報。以苦性空故,造作集于是苦生,修道對治于是苦滅。賢聖如法修習,乃有僧寶。以有僧寶故,乃有佛寶。是知佛法僧叁寶,以法性空故方成。所以龍樹菩薩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空心不動,六波羅蜜具足。

  

  六波羅蜜者,檀波羅蜜,譯爲布施波羅蜜。屍波羅蜜,譯爲淨戒波羅蜜。羼提波羅蜜,譯爲忍辱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譯爲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爲六波羅蜜。

  

  前五度皆以般若,得稱波羅蜜。若無般若,則僅名布施、淨戒、忍辱、精進、禅定,不名波羅蜜。因爲無般若智慧,僅得人天福報,不能得度故。

  

  般若譯爲妙智慧,體空離相,謂之空慧。體有達化,謂之方便智。性相平等,徹有表空源,是名般若。在因則名般若,五乘同具。故般若即是佛性。于果轉名薩婆若,唯佛一人。所以有般若方能得度,稱波羅蜜也。

  

  下文佛自有解說。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解脫菩薩白佛言,六波羅蜜皆是有相法。修有相法,能夠出世嗎?

  

  當知若無般若,前五度皆是有相。有相之法,故不能出世也。今以般若功德故,體空無相,故得波羅蜜名。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爲。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志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叁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叁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我說六波羅蜜,無相無爲。無爲者,無生住滅相也。何以故下,分別解釋。

  

  若人離諸欲貪,既離欲貪,故心常清淨。離欲貪之人,便是舍也,故成布施,此是言財施。

  

  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此是言法施。法施之人,開方便門,宣真實義,故曰實語方便。本利利人者,以法自利利人也。以法自利,便能自度。以法利人,便能度他。如是名檀波羅蜜。

  

  志念堅固,其心不爲境所動也。心常無住,清淨無染。心無住著,則可不染塵境。如是便可不著叁界,不生煩惱。是名屍波羅蜜。

  

  修空斷結,不依諸有者,修空在證法性也,以諸法性空故。既然證空,故能斷諸煩惱。「結」者煩惱也。有九種結,即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不過此處斷結者,總說斷煩惱也。

  

  諸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不依諸有者,不依叁界生之謂。

  

  寂靜叁業,不住身心。身業口業意業稱爲叁業,叁業清淨,自然不住著于身心。是爲羼提波羅蜜。

  

  遠離名數,斷空有見。名數者,色心有爲法也。簡單說即是五陰。色是色陰,心是受想行識四陰。此等皆有生滅,故是有爲。五陰分別說,即成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等數目,故曰名數。

  

  遠離色心諸法,斷空有之見。以性空緣起,應斷空見。緣起性空,應斷有見。如是則證五陰皆空,故曰深入陰空。深入陰空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謂之深入陰空。《心經》義,深入陰空者,度一切苦厄。是名毘梨耶波羅蜜也。

  

  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此句重點,在于心無所住心不住有,亦不住空,一切俱離,則證本性空寂。但亦不住「不住」,故曰不住諸空。心處于無所住,亦不住「無住」,故曰不住大空。《十八空論》雲,十方無量無邊,名爲大空。如是一切無住,名禅波羅蜜。

  

  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心無心相者,以心本空,因緣有故,知心無性,故曰心無心相。若心有相,即是定性。若心有定性,則心應是常。若心是常,不應轉變。若不轉變,則不知者不應知,知者不應忘,學不應進,惰不應退。不應善惡轉變,具造十法界矣。故知心無心相。

  

  然亦不取虛空,因爲心無定性,故能隨業因緣,造十法界因緣果報。果報不虛,故不取虛空。

  

  諸行不生者,諸法性空也,是菩薩大智。不證寂滅,無性隨緣也,故菩薩起大悲。菩薩行空不證,以大悲故。菩薩涉有不著,以大智故。

  

  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者,一心橫遍豎窮也。若謂其有,卻是了不可得;若謂其無,卻無所不是。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

  

  諸法實際者,心即諸法實相也,一切唯心造故。皆決定性者,心者畢竟空也。以畢竟空,故曰決定性。畢竟空建立一切法,故一心能具造十法界,是諸法決定性。

  

  不依諸地者,諸地是因,佛地是果。然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因果不出一心。修一心之因,證一心之果,故是一心自體因果。

  

  若明此理,則知因果一時具足。因不異果,果不異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猶如水全是波,波外無水。波全是水,水外無波。故不依諸地,本來是佛,不住智慧,以智慧外無愚癡故。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知六波羅蜜,皆無相無爲也。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佛言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此六波羅蜜,皆獲本利,無相無爲,入畢竟空。以入畢竟空故,所以超然出世,超然出世者,以畢竟空中,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也。是故一切無礙,得大解脫。

  

  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是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

  

  如是無礙解脫法相,性相空寂,一切無礙。皆是無相之行,無相行者,以無住心契無所有法。雖行而無取著,是故其行不以無明行愛取有爲因緣,是謂無相行。以如是故,六波羅蜜,皆無相無爲。

  

  無住則心空,無所有則法空。心空不礙法,法空不礙心。心法無礙,則心法互成。心不礙法,則全心是法,如是則心空。法不礙心,則全法是心。如是則法空。

  

  心空正是不礙法,是故成法。法空正是不礙心,是故成心。由于心與法同一真法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心空即是不空,法空即是不空。空而不空,謂之實相諸法。不空而空,謂之諸法實相。實相諸法,則一有一切有。諸法實相,則一空一切空。二者相成,則一切亦有亦空。二者相奪,則一切非有非空。如是之法,謂之畢竟空。

  

  是故此中,無解脫,亦無不解脫。謂之解脫者,只是假名解脫而已。

  

  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解脫之相,何故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而不取涅槃相?以心空無住故,法空無相故,一切法無礙故,一切法畢竟空故。所以若人心無所住名解脫,于法不取于相名解脫,于一切法無礙名解脫,證畢竟空名得大解脫,名得大自在。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大覺滿足尊  爲衆敷演法  皆說于一乘  無有二乘道

  

  一味無相利  猶如太虛空  無有不容受  隨其性各異

  

  皆得于本處  如彼離心我  一法之所成  諸有同異行

  

  悉獲于本利  滅絕二相見  寂靜之涅槃  亦不住取證

  

  入于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同彼金剛性  不壞于叁寶  具六波羅蜜  度諸一切生

  

  超然出叁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爾時大衆聞說是義。心大欣怿。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恢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此品名無相法品,由解脫菩薩當機。菩薩爲衆生故,問佛解脫之道。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即是真解脫也。

  

  此中有七頌,大體上皆是贊一乘圓融之法。

  

  大覺滿足尊,是贊佛,佛證無上菩提,故稱大覺。佛因圓果滿,故稱滿足尊。

  

  爲衆生故,敷演無上大法。此法皆說一佛乘,無有緣覺聲聞二乘之道。因爲二乘不見佛性,不入中道故。

  

  一味之法,無相無爲,然其利益,普被一切。猶如虛空一般,功德無量。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各隨其根性,皆得成就。猶一雨之施,普皆得潤。

  

  皆得于本處,于本自性空處也。如彼離心我,「如」者無礙也。不以心我之相,與彼諸法之相生礙也。故曰不礙彼諸法,而離心我執也。一法之所成,諸有同異行。謂衆生諸有,一切同異等行,皆入無相無爲之行,故曰一法之所成。

  

  悉獲于本利,滅絕二相見,寂靜之涅槃,亦不住取證。

  

  一切諸有衆生,皆得自利。滅絕二相見者,滅絕分別二法之見,知諸法一味無相也。滅絕分別二法之見以後,便是寂靜涅槃。但亦不住涅槃,不取涅槃相。如果住涅槃取涅槃相,便仍落于二相見也。

  

  入于決定處,無相無有行,空心寂滅地,寂滅心無生。

  

  入于決定處者,入于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無相無行。若空其心,自然諸法寂滅。但寂滅心亦不生,如果心生,則諸法亦必生,便非寂滅地了。

  

  同彼金剛性,不壞于叁寶,具六波羅蜜,度諸一切生。

  

  畢竟空性,同彼金剛。能壞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壞。如此空性,不壞叁寶(義如上釋)。如此空性,無相無爲,具足六波羅蜜,能度一切衆生。一切衆生者,九道衆生也。

  

  超然出叁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依此一乘法,雖出叁界,卻與小乘不同。小乘人謂出叁界了生死。取寂滅入涅槃。今一乘人,知叁界如幻,當體寂滅。生死無性,本來涅槃。此是一味實相法印,唯一佛乘之所成就也。

  

  爾時法會大衆,聞佛說是義,心大欣怿。怿者悅也,余經謂皆大歡喜。

  

  得離心、我之執,入空、無相。空、無相者,叁叁昧之略也。恢廓曠蕩,空心無礙之狀。

  

  皆得決定,皆入法性也。斷結盡漏,斷諸煩惱惑也。漏者,約因謂煩惱,約果謂是生死。盡漏者,證無生法忍也。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無相法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