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性寂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
菩萨无生之心,如实本具,等同虚空。犹如虚空,若谓其有,却是无纤毫可得。若谓其无,却是横遍竖穷,无所不是。故菩萨心,无出亦无入,等同虚空。
本如来藏。如来藏亦名二空如来藏。即如实空,如实不空,谓之二空。如实空者,法界毕竟净也。如实不空者,于自性清净心中,具足无量功德也。
如实空则一法不立,如实不空则一法不舍。何故一法不立?以无纤毫迹相可得故。何故一法不舍?以横遍竖穷无所不是故。
如实空则是诸法实相,如实不空则是实相诸法。如实空则是缘生无性,如实不空则是无性缘成。
如实空遮乎有见,如实不空遮乎无见。因为空无自性,故空不定空。以不定空,故不碍不空。不空任缘亦无自性,故不空亦非定不空。以非定不空故,所以不空不碍于空。于法则无决定,于心则无所住。以无住心,契无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上智则知空即不空之空,不空即空之不空。是名如实空,如实不空也。
其实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在缠,则转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则转名法身。二者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体则名法身,一真法界用则名如来藏。故曰本如来藏,性寂不动。
以如是故,亦非有学,亦非无学,以有学无学悉不可得故。若得有学,若得无学,皆是以有所住心,得有所得法。当知若有定法,岂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是故佛言,不得于学,不得于不学,是名无学也。非是无「有学」而后,名为无学也。「是为所学」者,即说明非是学行穷满,名之无学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佛言。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是如来藏性寂不动。」
解脱菩萨白佛言,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
我们要知道,如来藏性者,即法性体也。如来藏起用,虽有卷舒,而法性体寂然不动。
故佛答言,如来藏起用,故有生灭虑知等相,称为如来藏智。然其法性理体,却是隐而不显。隐理不显者,谓其理体,无生灭虑知相也。是故如来藏性寂不动。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灭虑知相。佛言。菩萨理无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动乱。失本心王。若无思虑。则无生灭。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谓大乘。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若无有妄。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知本不生。即无妄想。」
解脱菩萨问佛,云何是生灭虑知相?佛言菩萨理无可不。
谓菩萨深证平等法性理体,此平等法性,等同虚空,无有分别。故菩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生我执,无有可与不可。故曰菩萨理无「可」与「不可」。
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
「可」是爱心,「不可」是憎心。若有「可」与「不可」,则憎爱起。若有憎爱,即生诸妄念。于是千思万虑,纷然杂陈。是即生灭相也。
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动乱,失本心王。
菩萨以智慧,观本性相。性相者,实相理体也。无性为性,随缘成相。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如是性相,有佛无佛,常住不改。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曰理自满足。
千思万虑者,皆起心动念,故不如法性,不益道理。徒然增加动乱,失本清净心也。心王者,即自性清净心也,即第八识清净果体,亦名庵摩罗识。
若无思虑,即不起心动念,不生妄想,不妄起虑知,便无生灭相了。
如实不起者,性相如如,法尔如是。于是妄识不动,故曰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妄识烦动,其性如流,注向不定。如果菩萨澄思寂虑,便可诸识安寂,流注不生了。
得五法净,是谓大乘。
五法者,五阴也,色受想行识是也。得五法净者,照见五阴皆空也。菩萨澄思寂虑,便可照见五阴皆空。于是得五法净,如是谓之大乘。
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
菩萨照见五阴皆空,自然理无可不,息诸妄念。若无妄念,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如来自觉圣智之地者,断诸虚妄,证自本真也。不因他得,非自外来,故曰自觉圣智之地。简单说,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入无上正等菩提智地者,则善知一切法从本不生。知一切法从本不生,即断尽一切妄想。如是则为证入寂灭忍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无妄想者。应无止息。佛言。菩萨妄本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止。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是则无止。亦非无止。何以故。止无止故。」
解脱菩萨言,无妄想者,应无止息。
因为止息妄想,方证菩提。妄想为菩提作障,故止息妄想方证菩提。佛言菩萨得五法净,则心无妄想。心无妄想,便入佛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知本不生,即无妄想。如此说来,无妄想便无止息。无止息云何入自觉圣智呢?
当知第一义中,妄本空,真本具,是诸法寂灭相。妄本空故,无妄可息。真本具故,另无菩提可证。
故佛答言:菩萨妄本不生,因为妄本空故,所以无妄可息。若菩萨知心无心,任缘而有,亦就无心可止了。
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
菩萨妄想不生,知心无心,自然无有分别。以无分别,故识心无计,现识不生。既然现识不生,自然无生可止。
是则无止,亦非无止。何以故?止无止故。
以诸法实相无分别故,所以无止。若谓有止,便是心有所得心,有所住了。既然「止」不可得不可住,当然「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如是则诸法实相中,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尽一切相,便是自觉圣智。
何以故下,解释「亦非无止」句。「止无止故」,是言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也。第一个止字,是不可得不可住义,此「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止无止。止即是生。何谓无生。佛言。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
解脱菩萨白佛言,如果止息无止,则此「止」无止之「止」,便是生了。怎么可以谓是无生呢?
解脱菩萨是代众生发问,实非菩萨不知也。此问是把「止」作起心动念解,却不知无起心动念,无心无住,是止义也。
佛言,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
止者无住也,心无所住谓止。若谓有生者,则是有住生心了。所以佛言,菩萨当止是生。
止已无止者,止已便是无住,既然无住,何有止息可言?故曰止已无止。
所以亦不住于无止,若住于无止,仍是心有所住。即此「无住」,亦复不住。若住于无住,仍是有住也。
一切无住,万法清净,怎可说是有生呢?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无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解脱菩萨请问于佛,若无生之心,有何取舍呢?若有取舍,便是生心,若无取舍,难道众生不舍烦恼,不取菩提吗?如此说来,无生之心,住何法相?
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因为心法悉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故曰无生。既是毕竟空,所以无取无舍。以毕竟空故,所以无心亦无法。无心无法,当无所住。住于无住,故曰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无依止。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譬彼虚空无有动住。无起无作无彼无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阴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
解脱菩萨白佛言,云何住于不心,云何住于不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不亦是有住吗?
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
不生于心,则心空寂。不生于法,则法空寂。如是空寂,便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无生义也。
善男子!不生心法,即无依止,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
如果不生心,即无能攀缘。不生法,即无所攀缘。既无能所,当然无能依止,与所依止。以无能所故,所以不住诸行。诸行者,身行、口行、意行也。不住身口意行,于是心常空寂。以空寂故,所以无有异相。无有异相者,心净则法界净也。
譬彼虚空以下,举譬喻说明无有异相。心空则譬如虚空,虚空无动亦无住。若谓虚空有动,既有动何名虚空?若谓虚空有住,既有住何名虚空?虚空无起无作,无彼无此亦复如是。
得空心眼,得法空身。
心空则如实知,眼空则如实见。如实知见,乃佛知见。故得空心眼者,则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佛知见,则得法空身。法者五阴也,五阴皆空即得法身。故得法空身者,即得法身也。
故心空则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则得法身。
既得法身,则五阴六入,悉皆空寂。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色阴者身也,眼耳鼻舌身五入是。受想行识者心也,意入是也。既得法身,自然五阴六入皆空。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以三界如幻,犹如空华。故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依三界,则无生死。无生死者,是证法身。
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
若能清净无念,自然诸戒具足,故曰不住…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