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幻,复其净心,谓之心空也。
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曾言,空寂之心,体无色相。故佛言:无相之心,无心无我。若有心有我,便是我相。若有我相,便执法相及非法相。法相者执有,非法相者执空。若离我相,便不执有,亦不执空,一切清净,是谓心空。
故解脱菩萨所问,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可见其处处不离执着。故佛破其执着曰,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我相若离,法相自息。故曰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
解脱菩萨复问,若一切众生,迷失清净自性,执着有我,执着有心。应以何法觉悟之,令彼出离这种我见缚呢?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灭是见性。即入实际。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佛言,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十二因缘者,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此中无明为因,行为果。行为因,识为果。识为因,名色为果。名色为因,六入为果。六入为因,触为果。触为因,受为果。受为因,爱为果。爱为因,取为果。取为因,有为果。有为因,生为果。生为因,老死为果。
因必以果得名,果必以因而有。若不以果,则不名为因。若不以因,亦不成果。无有果外之因,亦无因外之果。故全因成果,全果为因。
既然全因为果,全果为因,故知因果一时俱,无有先后,不并不别。若有先后并别,必是因外有果,果外有因。因外有果,此果不由因,既不由因,何得名果?果外有因,此因必不致果,若不致果,何得名因?故知因果一时具足。因时即是果时,以全果为因故;果时即是因时,以全因为果故。因果宛然同一法性,同一法性因果宛然,故曰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若不如此,便非一法界性。一法界性者,空即缘起,缘起即空也。以因果一时具足,所以经云,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也。
试观十二因缘,只有因果,而无有我。若有我者,应在因果之外。然因果无外,故知十二因缘唯是因果,而无有我。只因一念无明起,虚妄执心执我耳。所以佛言,若执我者,令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
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十二因缘之起,法尔如是。起是因缘起,灭是因缘灭,起灭唯是因缘,于心则无所有。因为心者因缘心,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故于心无所有也。若人迷因缘执有自性,于是便兴于心行。
此是诸法性相,有佛无佛,常如是也。《大般涅槃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何况有身,身者我也。意谓心尚不有,何况有我?
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
因缘无性,无性随缘,此法非有,亦非是无。有则堕于常边,无则堕于断边。离边无住,不生于见,则因缘无性,无性任缘。故若不生见,则不见有我,亦不见无我。是故佛言,若执有我者,令舍有见。若执无我者,令舍无见。
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灭是见性,即入实际。
根据以上所说,心既不有,何有生灭?谓之生灭者,皆我见也。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无性,而人以妄见,而见有生灭。若舍妄见,则不见生亦不见灭。如是便见法性,如实知诸法以无性为性。
见于生,便产生灭见,见于灭,便产生生见。若无灭,何因缘知生?若无生,何因缘知灭?故以生见而有灭见,以灭见而有生见。故曰心生者,令灭灭性。心灭者,令灭生性。
若人执心生者,令知生是因缘假现,似有还无。假现之法,有不可得。不可得法,无灭亦无生。若人执心灭者,令知灭是因缘灭,因缘无性。以无性故,无而不无,故无不可得。不可得法,无生亦无灭。
有不可得,故不碍于无。无不可得,故不碍于有。有不碍无,故全有即是全无。无不碍有,故全无即是全有。是为俗谛中,立一切法。全有成全无,说有时,此有是离有边有。全无成全有,说无时,此无是离空边无。
全有是无,则有相尽。全无是有,则空相尽。此为真谛中,离一切法。有相尽,正是成有之无。无相尽,正是成无之有。相成即是相夺,相夺即是相成,为是说唯有一佛乘也。
故知一切妄执,皆生于妄见。如果灭是见性,则入实际。实际亦曰真际、本际、心地、自性清净心,即真如法性也。
何以故?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本生不灭者,诸法因缘生,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本灭不生者,诸法缘起性空。既然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故知无有一法不空。故曰本灭不生。性空曰实,缘起诸法皆有分际曰际,此即实际是也。
实际无际,无际实际。例如生是无生之生,若非无生之生,则此生便是常边。无生是生之无生,若非生之无生,则此无生便是断边。非常非断,非断非常,故曰不灭不生,不生不灭,方契中道也。中道亦名实相,亦名实际,亦名真如,亦名佛法。故一切诸法,无非中道,无非实相,无非实际,无非真如,无非佛法。故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见法灭时令灭何见。」
解脱菩萨请问于佛,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见法灭时,令灭何见?菩萨深知,见生见灭,皆是情见,非法生灭也。
「佛言。菩萨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无见。见法灭时令灭有见。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
众生皆是由于无,而有生见。由于有,而有灭见。若不因无,何有生见?若不见有,何法从灭?故佛令菩萨,若众生见法生时,应灭其无见。无无则不见其生也。众生见法灭时,应灭其有见。无有则不见其灭也。
当知诸法因缘生,幻现假有,故生不可得。缘生无性,诸法无性则灭亦不可得。因缘生不可得,无性亦不可得,是知诸法毕竟空。毕竟空中建立诸法,诸法皆归毕竟空。毕竟空建立诸法,则无而不无,不无而无。诸法皆归毕竟空,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者,谓之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者,谓之妙有。真空妙有,皆一真法界所现也。故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
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
若灭有见无见者,则可得法真无。真无者,即真空也。真空即是妙有,以无性随缘故;妙有即是真空,以随缘无性故。
入决定性者,一切法总归毕竟空不可得也。以毕竟空不可得故,所以决定无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佛言。住于无生即是有生。何以故。无住无生乃是无生。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性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解脱菩萨白佛言,尊者!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
意思是说,令众生住于无生,其所住者,便是无生吗?
佛回答说,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因为心有所住,便是生相,故曰住于无生,即是有生。当真无生,不应心住。因为心住,便是有所得,有所得便是有生。
何以故?无住无生,乃是无生。
何以故是设问词。无住无生者,即心无所住,不住无生也。不住无生,乃是无生也。因为心若无住,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一切法无生。
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
菩萨如果生起「无生」之想,是以生而灭生也。因为若有无生之想,便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便是生相。以生灭生者,以妄代妄也。应知生想灭想俱灭,心无所住。则此生起「无生」之本生,亦复不生也。
心常空寂,空性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心空寂则无一法可得,以无所得故,所以空性无住。如果心有所住,必有所得,有所得者,心不空也。故曰空性无住。
心无所住,一切法空无所得,云何有生?故曰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此正示明,非是众生住于无生,而所住之无生,是无生也。而是心无所住,方是无生。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有学也为无学也。佛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
解脱菩萨上白佛言,如果心无有住,有何修学?为是有学呢?为是无学呢?如果谓有学,既是有学,焉得谓心无所住?如果谓无学,既是无学,焉能作到心无所住?
有学者,有所修学,有所进益也。无学者,学行穷满,更无所学,更无进益也。
于修学佛道上,有学无学,有大乘小乘之别。一般说来,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称为有学。四果人自以为学行穷满,更无可修学,称为无学。
大乘中又有二种,一、约因,二、约果。约因而言,七地以前为有学,以有功用道故。八地以上为无学人,以无功用道故。约果而言,唯佛一人为无学,余皆有学。
固然如此,但是若谓有有学,有无学,皆是心有所住。若心无所住,当不见有学,亦不见无学也。
故佛答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