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法品第二
「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方便神通皆无相利。一觉了义难解难入。非诸二乘之所知见。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
诸佛证知,一切法相,缘生假有。诸相假有,故非为真实。而诸法无相,决定真实。今欲明诸法实相,故先说此无相品。
诸法性空,一味真实。性空故能随缘,随缘而现万法。相随缘现,无自体性。故相是因缘相,有而非有。空是因缘空,无而不无。
故有是不有之有,则有全是空。无是不无之无,则无全是有。有不碍无,无不碍有,一切无碍,此则决定实际也。
故相是无相之相,是谓诸法实相。无相是相之无相,是谓实相诸法。二者相遍互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一切相,一切非相,一切亦相亦非相,一切非相非非相,是名实相也。
尔时尊者(佛),从金刚三昧起,而说是言。佛欲说法,必须先从三昧起,因为佛入三昧时,则身心不动故。
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
佛证无上菩提,是佛智地。证无上菩提者,即究尽诸法实相也。故曰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何谓决定性?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也。
《大方等大集经》云:「佛初成菩提,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不杂烦恼,名为清净。空解脱门,名之寂静。无相无愿,名为光明。无生无灭,名为无诤。……又,远离烦恼故,名为清净。毕竟净故,名曰寂静。无暗冥故,名为光明。不可说故,名为无诤。」
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是诸法实相。故曰入实法相,是诸佛智地。
方便神通,皆无相利。
诸佛虽证实相,然从实智,起方便智,现大神通,利益一切众生。而利益一切众生者,皆从实智慧出,故曰皆无相利。无相者,即实相也,亦即以实相诸法故,起方便神通。所以一切方便神通,皆由实相而起,利益一切众生也。
如《法华经》〈方便品〉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是诸法各具。而其究竟,一皆实相。故曰究竟等,等者不二不异也。
佛之神通,不可思议。普现十方,利益一切。无文字法,以文字说,虽以文字说,而离文字相。无言语法,以言语说,虽以言语说,而实说而无说。虽无诸法,而说诸法,虽说诸法,实无诸法。于毕竟空,现无量法。于无量法,现毕竟空。而空与无量,各不相碍。于一尘中,现无量剎。而一尘不大,无量剎不小。令一微尘,遍于十方,而一尘不大,十方不小。大小自在,不失其相,各不相碍……故诸佛神通,诚不可思议也。
何谓神通?神者不测也。通者无碍也。
一觉了义,难解难入。
佛证无上菩提,过尽德圆,性德圆显,自觉圣智,不因他得。《法华经》〈譬喻品〉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并是无师自得,故曰一觉。一觉者,自觉圣智,不因他得也。若因他得,必不圆备。今以自觉,了义究竟,乃成等正觉。故曰一觉了义。
如是之法,因圆果满,无欠无余,唯有佛与佛究尽,非余人所及。故曰难解难入。是知一觉了义,难解难入者,言唯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也。
故曰非诸二乘之所知见。二乘劣智,不见实相也。唯佛菩萨,乃能知之。此菩萨者,补处菩萨也。不但具如是自觉圣智,且能普现十方,度化一切众生。皆说一味者,虽说诸法,皆明一味实相也。
「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解脱。」
尔时解脱菩萨,礼佛请法。
佛法住世,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依《大悲经》,谓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正法去世,正法时已去也。像法住世,于末劫中。言像法之末,进入末法也。彼时五浊恶世。五浊者,一、劫浊,劫末时浊,摧年减寿,渐临劫末。由于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而致令劫浊也。二、见浊,人多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乃成见浊。三、烦恼浊,人多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乃成烦恼浊。四、众生浊,人以见浊、烦恼浊,致令五阴身心俱劣,以此果报,名众生浊。五、命浊,众生见浊烦恼浊为根本,而得劣五阴身心。色心连持,相续生死,乃有命浊。
五浊恶世众生,多以恶业,轮回三界六道。愿佛慈悲,为怜愍末世众生故,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之法。一味决定真实之法者,诸法实相也。
俾令末世众生,等同解脱。等同解脱者,令诸众生,于大乘中,获得平等一味之解脱也。
「佛言。善男子。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议。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说即堕悭贪。汝等一心谛听谛听。为汝宣说。」
解脱菩萨请法,如来垂允宣说,师资缘合也。佛先赞叹说,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获出世果也。
实相是一大事,度一切众生皆令成佛,故其功德不可思议也。
「一」是实相理,「大」是实相智,「事」是实相行。实相理者,无相也。实相智者,无住也。实相行者,以无住智,契无相理,如实成一切事功也。
「一」即佛法身德,「大」即佛般若德,「事」即佛解脱德。故一大事,言佛之三德也。故曰不可思议。
汝解脱菩萨,既以大慈大悲为众生请法,我当以大喜大舍而济含识。我若不说者,即堕悭贪。汝等谛听,我为汝说。
「善男子。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令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佛言善男子!若欲度化众生,须是莫生能化之心。既然不生能化之心,自然便无所化之众生了。以心生则法生,心净则法净故。如是远离我、我所心,纵化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化者,则其化大焉。
欲化众生,须是令众生皆离心我。
一切法本来无我,而众生以妄想故,执着于我。《心经》云五阴皆空,而众生妄执有五阴,此是第一重迷执。复于五阴中,妄执有我,此是第二重迷执。更于我上执有生死,此是第三重迷执。如此三重迷执,皆一妄心所造。故欲化众生出于生死,应令彼远离心我。
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妄心本空,我非实有。何以故?诸法缘起假有,而无实体。妄心亦复如是,无有实体。如果妄心不空,岂得为妄?既然妄心本空,故知妄心所生之我,非为实有。总而言之,一切法无非因缘所生,故知一切法无有自性。以无自性故,知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若得空心者,心清净也。心不幻化者,心不幻化诸法也,以心清净,则诸法清净。如是诸法清净,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法忍。诸法无生者,即诸法实相也。
无生之心,在于无化。若心不生,则诸法无有。故心空则法空,心有则法有。若见法有时,即是心有。若见法净,即是心净。若见法染,即是心染。故见法时,即是见心。故曰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解脱菩萨复白佛言,众生之心,其性本来空寂。既然本来空寂,则体非色相。体非色相故,是以无所有不可得。既然无所有不可得,当是处世不染,修治不净。佛云何言修习得本空心呢?
心性本空,云何修习复得本空心?若如是说,莫非众生之心,性本不空吗?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菩萨一切心相,皆随缘而起。既然随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本来空寂。正以无性空寂,方能任缘现相。相随缘现,故性本空寂。若性不空,当不能随缘也。故曰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本无本处,空寂无生。
既然一切心相,随缘无性,故无根本。若法有根本,方有始有生。法无根本,当即无始无生。故曰本无本处,空寂无生。
若心无生,即入空寂。
种种心生,乃有种种法生。若心不生,则种种法不生。心法俱泯,即入空寂。
故知众生不得空寂者,皆是心念妄起故。心念妄起,以自妄心,现诸妄相。众生不知一切法相,即自妄心所现。却以自之妄心,还取自心所现幻相。如果妄心不生,则不执一切幻相。于是可得心境如如,一切无碍的自性清净心了。即此自性清净心,便是众生空寂心地。
故修道之人,空心不空法,以万法唯心故。若得空心,则法本寂然。
十法界唯是心现,若心不生,则大千湛然。若心妄生,则九界宛然。心善心恶则造六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十如。心净则造三圣法界十如。三圣法界者,声闻缘觉菩萨也。如心契中道,非生非非生,离边无住,便是佛法界。佛法界者,一真法界也。亦即是诸法实相也。
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空寂心地者,尽除妄想,自性清净也。即此清净心地,名得心空也。故知心空者,恢复本来面目也。须知妄心是幻,净心本具,除其妄…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