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P4

  ..续本文上一页戒相。当知不住戒相,须是空心无住,清净无念也。今人染念纷飞,遇事则着。竟亦妄言不住戒相,不知罪业昭著,业报不免,苦还自受也。

  

  无摄无放者,即无取无舍也。犹如虚空,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得心空者,亦复如是。故曰性等金刚。金刚者,即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也。

  

  不坏三宝。

  

  何故空心不坏三宝?或者有人认为,若一切空,三宝亦空,岂不坏三宝?应是一切法有,三宝皆有,如是方不坏三宝。何故说空心不坏三宝呢?

  

  当知诸法不空,便不从缘。以不从缘故,便坏因果。坏因果故,则坏三宝。

  

  假设一切法有,则决定有法不须待缘。若不待缘便有诸法,便无因果。若无因果,则行恶不得罪报,行善不得福报。若无因果,便无修道义。因为修道者,修因致果也。于是凡夫有定性,永不成佛。佛有定性,不待四十一位修成。苦有定性,不待集而生。同时苦有定性,永不能灭。既不能灭,于是亦不必修道了。如是便坏法宝,坏僧宝,坏佛宝。

  

  以心空法空故,乃得因缘生诸法。从恶得罪报,从善得福报。以苦性空故,造作集于是苦生,修道对治于是苦灭。贤圣如法修习,乃有僧宝。以有僧宝故,乃有佛宝。是知佛法僧三宝,以法性空故方成。所以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空心不动,六波罗蜜具足。

  

  六波罗蜜者,檀波罗蜜,译为布施波罗蜜。尸波罗蜜,译为净戒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为六波罗蜜。

  

  前五度皆以般若,得称波罗蜜。若无般若,则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不名波罗蜜。因为无般若智慧,仅得人天福报,不能得度故。

  

  般若译为妙智慧,体空离相,谓之空慧。体有达化,谓之方便智。性相平等,彻有表空源,是名般若。在因则名般若,五乘同具。故般若即是佛性。于果转名萨婆若,唯佛一人。所以有般若方能得度,称波罗蜜也。

  

  下文佛自有解说。

  

  「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解脱菩萨白佛言,六波罗蜜皆是有相法。修有相法,能够出世吗?

  

  当知若无般若,前五度皆是有相。有相之法,故不能出世也。今以般若功德故,体空无相,故得波罗蜜名。

  

  「佛言。善男子。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何以故。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着三界。是尸波罗蜜。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我说六波罗蜜,无相无为。无为者,无生住灭相也。何以故下,分别解释。

  

  若人离诸欲贪,既离欲贪,故心常清净。离欲贪之人,便是舍也,故成布施,此是言财施。

  

  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此是言法施。法施之人,开方便门,宣真实义,故曰实语方便。本利利人者,以法自利利人也。以法自利,便能自度。以法利人,便能度他。如是名檀波罗蜜。

  

  志念坚固,其心不为境所动也。心常无住,清净无染。心无住着,则可不染尘境。如是便可不着三界,不生烦恼。是名尸波罗蜜。

  

  修空断结,不依诸有者,修空在证法性也,以诸法性空故。既然证空,故能断诸烦恼。「结」者烦恼也。有九种结,即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不过此处断结者,总说断烦恼也。

  

  诸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不依诸有者,不依三界生之谓。

  

  寂静三业,不住身心。身业口业意业称为三业,三业清净,自然不住着于身心。是为羼提波罗蜜。

  

  远离名数,断空有见。名数者,色心有为法也。简单说即是五阴。色是色阴,心是受想行识四阴。此等皆有生灭,故是有为。五阴分别说,即成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故曰名数。

  

  远离色心诸法,断空有之见。以性空缘起,应断空见。缘起性空,应断有见。如是则证五阴皆空,故曰深入阴空。深入阴空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谓之深入阴空。《心经》义,深入阴空者,度一切苦厄。是名毘梨耶波罗蜜也。

  

  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此句重点,在于心无所住心不住有,亦不住空,一切俱离,则证本性空寂。但亦不住「不住」,故曰不住诸空。心处于无所住,亦不住「无住」,故曰不住大空。《十八空论》云,十方无量无边,名为大空。如是一切无住,名禅波罗蜜。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心无心相者,以心本空,因缘有故,知心无性,故曰心无心相。若心有相,即是定性。若心有定性,则心应是常。若心是常,不应转变。若不转变,则不知者不应知,知者不应忘,学不应进,惰不应退。不应善恶转变,具造十法界矣。故知心无心相。

  

  然亦不取虚空,因为心无定性,故能随业因缘,造十法界因缘果报。果报不虚,故不取虚空。

  

  诸行不生者,诸法性空也,是菩萨大智。不证寂灭,无性随缘也,故菩萨起大悲。菩萨行空不证,以大悲故。菩萨涉有不着,以大智故。

  

  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者,一心横遍竖穷也。若谓其有,却是了不可得;若谓其无,却无所不是。故心无出入,性常平等。

  

  诸法实际者,心即诸法实相也,一切唯心造故。皆决定性者,心者毕竟空也。以毕竟空,故曰决定性。毕竟空建立一切法,故一心能具造十法界,是诸法决定性。

  

  不依诸地者,诸地是因,佛地是果。然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因果不出一心。修一心之因,证一心之果,故是一心自体因果。

  

  若明此理,则知因果一时具足。因不异果,果不异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犹如水全是波,波外无水。波全是水,水外无波。故不依诸地,本来是佛,不住智慧,以智慧外无愚痴故。是名般若波罗蜜。

  

  是知六波罗蜜,皆无相无为也。

  

  「善男子。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善男子。如是解脱法相。皆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何以故。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佛言善男子!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

  

  此六波罗蜜,皆获本利,无相无为,入毕竟空。以入毕竟空故,所以超然出世,超然出世者,以毕竟空中,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也。是故一切无碍,得大解脱。

  

  善男子!如是解脱法相,皆是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

  

  如是无碍解脱法相,性相空寂,一切无碍。皆是无相之行,无相行者,以无住心契无所有法。虽行而无取着,是故其行不以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是谓无相行。以如是故,六波罗蜜,皆无相无为。

  

  无住则心空,无所有则法空。心空不碍法,法空不碍心。心法无碍,则心法互成。心不碍法,则全心是法,如是则心空。法不碍心,则全法是心。如是则法空。

  

  心空正是不碍法,是故成法。法空正是不碍心,是故成心。由于心与法同一真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心空即是不空,法空即是不空。空而不空,谓之实相诸法。不空而空,谓之诸法实相。实相诸法,则一有一切有。诸法实相,则一空一切空。二者相成,则一切亦有亦空。二者相夺,则一切非有非空。如是之法,谓之毕竟空。

  

  是故此中,无解脱,亦无不解脱。谓之解脱者,只是假名解脱而已。

  

  何以故?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解脱之相,何故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而不取涅槃相?以心空无住故,法空无相故,一切法无碍故,一切法毕竟空故。所以若人心无所住名解脱,于法不取于相名解脱,于一切法无碍名解脱,证毕竟空名得大解脱,名得大自在。

  

  「解脱菩萨闻是语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义意。而说偈言

  

  大觉满足尊  为众敷演法  皆说于一乘  无有二乘道

  

  一味无相利  犹如太虚空  无有不容受  随其性各异

  

  皆得于本处  如彼离心我  一法之所成  诸有同异行

  

  悉获于本利  灭绝二相见  寂静之涅槃  亦不住取证

  

  入于决定处  无相无有行  空心寂灭地  寂灭心无生

  

  同彼金刚性  不坏于三宝  具六波罗蜜  度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尔时大众闻说是义。心大欣怿。得离心我。入空无相。恢廓旷荡。皆得决定。断结尽漏。」

  

  此品名无相法品,由解脱菩萨当机。菩萨为众生故,问佛解脱之道。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真解脱也。

  

  此中有七颂,大体上皆是赞一乘圆融之法。

  

  大觉满足尊,是赞佛,佛证无上菩提,故称大觉。佛因圆果满,故称满足尊。

  

  为众生故,敷演无上大法。此法皆说一佛乘,无有缘觉声闻二乘之道。因为二乘不见佛性,不入中道故。

  

  一味之法,无相无为,然其利益,普被一切。犹如虚空一般,功德无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各随其根性,皆得成就。犹一雨之施,普皆得润。

  

  皆得于本处,于本自性空处也。如彼离心我,「如」者无碍也。不以心我之相,与彼诸法之相生碍也。故曰不碍彼诸法,而离心我执也。一法之所成,诸有同异行。谓众生诸有,一切同异等行,皆入无相无为之行,故曰一法之所成。

  

  悉获于本利,灭绝二相见,寂静之涅槃,亦不住取证。

  

  一切诸有众生,皆得自利。灭绝二相见者,灭绝分别二法之见,知诸法一味无相也。灭绝分别二法之见以后,便是寂静涅槃。但亦不住涅槃,不取涅槃相。如果住涅槃取涅槃相,便仍落于二相见也。

  

  入于决定处,无相无有行,空心寂灭地,寂灭心无生。

  

  入于决定处者,入于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无相无行。若空其心,自然诸法寂灭。但寂灭心亦不生,如果心生,则诸法亦必生,便非寂灭地了。

  

  同彼金刚性,不坏于三宝,具六波罗蜜,度诸一切生。

  

  毕竟空性,同彼金刚。能坏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坏。如此空性,不坏三宝(义如上释)。如此空性,无相无为,具足六波罗蜜,能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者,九道众生也。

  

  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依此一乘法,虽出三界,却与小乘不同。小乘人谓出三界了生死。取寂灭入涅槃。今一乘人,知三界如幻,当体寂灭。生死无性,本来涅槃。此是一味实相法印,唯一佛乘之所成就也。

  

  尔时法会大众,闻佛说是义,心大欣怿。怿者悦也,余经谓皆大欢喜。

  

  得离心、我之执,入空、无相。空、无相者,三三昧之略也。恢廓旷荡,空心无碍之状。

  

  皆得决定,皆入法性也。断结尽漏,断诸烦恼惑也。漏者,约因谓烦恼,约果谓是生死。尽漏者,证无生法忍也。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