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無相法品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爲所學。

  

  菩薩無生之心,如實本具,等同虛空。猶如虛空,若謂其有,卻是無纖毫可得。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無所不是。故菩薩心,無出亦無入,等同虛空。

  

  本如來藏。如來藏亦名二空如來藏。即如實空,如實不空,謂之二空。如實空者,法界畢竟淨也。如實不空者,于自性清淨心中,具足無量功德也。

  

  如實空則一法不立,如實不空則一法不舍。何故一法不立?以無纖毫迹相可得故。何故一法不舍?以橫遍豎窮無所不是故。

  

  如實空則是諸法實相,如實不空則是實相諸法。如實空則是緣生無性,如實不空則是無性緣成。

  

  如實空遮乎有見,如實不空遮乎無見。因爲空無自性,故空不定空。以不定空,故不礙不空。不空任緣亦無自性,故不空亦非定不空。以非定不空故,所以不空不礙于空。于法則無決定,于心則無所住。以無住心,契無定法,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上智則知空即不空之空,不空即空之不空。是名如實空,如實不空也。

  

  其實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在纏,則轉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則轉名法身。二者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體則名法身,一真法界用則名如來藏。故曰本如來藏,性寂不動。

  

  以如是故,亦非有學,亦非無學,以有學無學悉不可得故。若得有學,若得無學,皆是以有所住心,得有所得法。當知若有定法,豈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

  

  是故佛言,不得于學,不得于不學,是名無學也。非是無「有學」而後,名爲無學也。「是爲所學」者,即說明非是學行窮滿,名之無學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如來藏性寂不動。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白佛言,雲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我們要知道,如來藏性者,即法性體也。如來藏起用,雖有卷舒,而法性體寂然不動。

  

  故佛答言,如來藏起用,故有生滅慮知等相,稱爲如來藏智。然其法性理體,卻是隱而不顯。隱理不顯者,謂其理體,無生滅慮知相也。是故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爲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謂大乘。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解脫菩薩問佛,雲何是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

  

  謂菩薩深證平等法性理體,此平等法性,等同虛空,無有分別。故菩薩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生我執,無有可與不可。故曰菩薩理無「可」與「不可」。

  

  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

  

  「可」是愛心,「不可」是憎心。若有「可」與「不可」,則憎愛起。若有憎愛,即生諸妄念。于是千思萬慮,紛然雜陳。是即生滅相也。

  

  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爲動亂,失本心王。

  

  菩薩以智慧,觀本性相。性相者,實相理體也。無性爲性,隨緣成相。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如是性相,有佛無佛,常住不改。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曰理自滿足。

  

  千思萬慮者,皆起心動念,故不如法性,不益道理。徒然增加動亂,失本清淨心也。心王者,即自性清淨心也,即第八識清淨果體,亦名庵摩羅識。

  

  若無思慮,即不起心動念,不生妄想,不妄起慮知,便無生滅相了。

  

  如實不起者,性相如如,法爾如是。于是妄識不動,故曰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妄識煩動,其性如流,注向不定。如果菩薩澄思寂慮,便可諸識安寂,流注不生了。

  

  得五法淨,是謂大乘。

  

  五法者,五陰也,色受想行識是也。得五法淨者,照見五陰皆空也。菩薩澄思寂慮,便可照見五陰皆空。于是得五法淨,如是謂之大乘。

  

  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

  

  菩薩照見五陰皆空,自然理無可不,息諸妄念。若無妄念,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如來自覺聖智之地者,斷諸虛妄,證自本真也。不因他得,非自外來,故曰自覺聖智之地。簡單說,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入無上正等菩提智地者,則善知一切法從本不生。知一切法從本不生,即斷盡一切妄想。如是則爲證入寂滅忍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解脫菩薩言,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因爲止息妄想,方證菩提。妄想爲菩提作障,故止息妄想方證菩提。佛言菩薩得五法淨,則心無妄想。心無妄想,便入佛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如此說來,無妄想便無止息。無止息雲何入自覺聖智呢?

  

  當知第一義中,妄本空,真本具,是諸法寂滅相。妄本空故,無妄可息。真本具故,另無菩提可證。

  

  故佛答言:菩薩妄本不生,因爲妄本空故,所以無妄可息。若菩薩知心無心,任緣而有,亦就無心可止了。

  

  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

  

  菩薩妄想不生,知心無心,自然無有分別。以無分別,故識心無計,現識不生。既然現識不生,自然無生可止。

  

  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以諸法實相無分別故,所以無止。若謂有止,便是心有所得心,有所住了。既然「止」不可得不可住,當然「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如是則諸法實相中,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盡一切相,便是自覺聖智。

  

  何以故下,解釋「亦非無止」句。「止無止故」,是言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也。第一個止字,是不可得不可住義,此「無止」亦不可得不可住。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于無止。亦不住于無住。雲何是生。」

  

  解脫菩薩白佛言,如果止息無止,則此「止」無止之「止」,便是生了。怎麼可以謂是無生呢?

  

  解脫菩薩是代衆生發問,實非菩薩不知也。此問是把「止」作起心動念解,卻不知無起心動念,無心無住,是止義也。

  

  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于無止。亦不住于無住,雲何是生?

  

  止者無住也,心無所住謂止。若謂有生者,則是有住生心了。所以佛言,菩薩當止是生。

  

  止已無止者,止已便是無住,既然無住,何有止息可言?故曰止已無止。

  

  所以亦不住于無止,若住于無止,仍是心有所住。即此「無住」,亦複不住。若住于無住,仍是有住也。

  

  一切無住,萬法清淨,怎可說是有生呢?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解脫菩薩請問于佛,若無生之心,有何取舍呢?若有取舍,便是生心,若無取舍,難道衆生不舍煩惱,不取菩提嗎?如此說來,無生之心,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因爲心法悉畢竟空,以畢竟空故,故曰無生。既是畢竟空,所以無取無舍。以畢竟空故,所以無心亦無法。無心無法,當無所住。住于無住,故曰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雲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陰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叁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叁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白佛言,雲何住于不心,雲何住于不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不亦是有住嗎?

  

  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

  

  不生于心,則心空寂。不生于法,則法空寂。如是空寂,便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無生義也。

  

  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

  

  如果不生心,即無能攀緣。不生法,即無所攀緣。既無能所,當然無能依止,與所依止。以無能所故,所以不住諸行。諸行者,身行、口行、意行也。不住身口意行,于是心常空寂。以空寂故,所以無有異相。無有異相者,心淨則法界淨也。

  

  譬彼虛空以下,舉譬喻說明無有異相。心空則譬如虛空,虛空無動亦無住。若謂虛空有動,既有動何名虛空?若謂虛空有住,既有住何名虛空?虛空無起無作,無彼無此亦複如是。

  

  得空心眼,得法空身。

  

  心空則如實知,眼空則如實見。如實知見,乃佛知見。故得空心眼者,則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入佛知見,則得法空身。法者五陰也,五陰皆空即得法身。故得法空身者,即得法身也。

  

  故心空則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則得法身。

  

  既得法身,則五陰六入,悉皆空寂。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色陰者身也,眼耳鼻舌身五入是。受想行識者心也,意入是也。既得法身,自然五陰六入皆空。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叁界。以叁界如幻,猶如空華。故修空法者,不依叁界。不依叁界,則無生死。無生死者,是證法身。

  

  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

  

  若能清淨無念,自然諸戒具足,故曰不住…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無相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