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不同。猶水雖俱洗,而江河井池所受各有不同。此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也。
初中後說者,佛初對五比丘宣說四谛法,中間爲諸比丘及菩薩宣說十二因緣及六波羅蜜,及後于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皆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人,解異,得法、得果、得道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爲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谛*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于此及以處處爲諸比丘並衆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複于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樹王者菩提樹也,世尊于菩提樹下得道後,至鹿野園,與五比丘轉四谛*輪。
阿若拘鄰,阿若憍陳如也。五比丘者:一、阿若憍陳如,二、額俾,叁、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男俱利。
佛成道後,向五比丘說四谛法,五比丘皆得度脫。然佛說法不二,雖對五比丘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五比丘因之得四谛法,成小乘果,得聲聞道。
佛于中間向諸比丘及菩薩,說十二因緣及六波羅蜜法,而實亦是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諸比丘及菩薩,各得十二因緣法或六度法,各成中乘果或大乘果,各得緣覺道或菩薩道。
而今佛演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還是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而衆生各各得法、證果、得道,各有不同。而佛實是圓音一演,無有二說。因爲法本不二,機有階降。以致法隨機異,道因機差,差異在機而不在法也。佛心平等,猶一雨之普洽,而衆生機別,致草木有大小也。故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不異語者,即初中後語無有差異也。
須知衆生解異,非是佛語異也。衆生得法得果得道異,非是佛語有異也。
「善男子。初說四谛。爲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于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爲求辟支佛人。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诃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以下佛自己解釋,佛演說一法,而衆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的事例。
鹿園初唱四谛法,而八億諸天卻因之發大道心。可見說法是一,而衆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
此後爲諸衆生演說甚深十二因緣法,而有無量衆生亦因之發無上菩提心。可見雖演中乘法,而衆生有得菩薩道者。何故說甚深十二因緣?佛于經中說,十二因緣即是佛性,故爲甚深。聲聞乘人因之得聲聞乘道,緣覺乘人因之得緣覺乘道,菩薩因之得菩薩乘道,而佛因之得無上佛道,故曰甚深十二因緣。或住聲聞,是說有些利根菩薩,因十二因緣發無上菩提心。有些鈍根人,卻因十二因緣得聲聞乘道。
此後複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诃般若波羅蜜,及華嚴海雲,海雲者是形容《華嚴經》之廣大精深普洽廣被也。
十二部經者,一、修多羅,二、祇夜,叁、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阇多伽,七、阿浮達磨,八、阿波陀那,九、優婆提舍,十、優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羅。
其中優陀那譯爲無問自說,和伽羅譯爲授記,毗佛略譯爲方廣。十二部經中,唯方廣是菩薩藏,其余十一部是聲聞藏。然大小隱顯,似亦不可定局,譬如十二部經,悉屬修多羅,若言修多羅,即無大小之分。再者質實而言,十二部經雖方便施設,然無非在顯方廣之理。所以佛說,初演四谛及次演十二因緣,皆有發大道心者;後演方廣大乘,亦有得聲聞辟支佛果者。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衆生四相所遷。」
善男子,因爲這種原因,所以說法雖同,而義各別異。是故衆生解異,得法得果得道亦各不同。
佛言,自從菩提樹下得道以來,初起與五比丘說法時開始,以至于今日,都是在說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衆生得法得果得道各異。
苦、無常,局五陰法。衆生五受陰,是苦是無常。而空、無我,通一切法。一切諸法性相,無非是空,無非無我。何故無我?以諸法緣生,既是緣生,必無自性。若法有自性,必不待緣生。故智者知諸法自性是因緣,而凡愚執因緣爲自性。
既然諸法無自性,故知諸法無我。既然諸法因緣和合而有,故知諸法無我。以諸法無我,故知諸法皆空。所以空無我,通于一切法。故知四大五陰根塵器界,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乃至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以及佛法,悉空無我無有決定。以空無我無有決定故,始成其隨緣而現。以隨緣現故,乃有四大五陰根塵器界,乃有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乃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乃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如是一切法隨緣幻現而悉空無我。正因其空無我,故能隨緣幻現一切法。故曰萬法繁興而不有,畢竟空寂而非無。
法爾如是,性相皆然。所以一切諸法,非真非假非大非小,何以故?諸法性相空無我不可得故。
本來不然,今亦無滅,系借譬喻說也。如火本來未然燒,故今無滅。不然者用喻無生,意即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也。
一切法無相者,即空無我也。若法有相必然不空,若法有相必然有我。故一切法無相,即空無我義。
諸法性相,悉空無我。以空無我故,所以一切諸法,不來不去,乃至不生不滅。而衆生迷惑,爲生住異滅四相所遷。生住異滅是有爲法四相,而衆生落于有爲法中,所以爲生住異滅四相所遷。衆生所以被四相所遷者,由于不如實知一切法空無我也。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衆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佛不說二法,二法即是魔說。諸佛已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即是真空義。真空之智,即是無相智、一相智。佛以無相智應一切,以一相智應一切。于一切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故無有二言。以是義故,佛是不異語者。
是故佛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所以,能以一音普應衆聲,普應衆機。因爲這種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不礙一切,一切不礙于一。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如是一切無礙,周遍圓融。所以能一身示現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能示現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現若幹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此即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猶如帝網也。
那由他譯爲億,有曰十萬、百萬、千萬等不同。阿僧祇譯曰無央數。恒河沙,譬如恒河之沙,其數無量也。
種種類形,是言無量種類也。于一一種類中又有無量之形。像這種神通功德之力,唯有佛與佛乃能究了,是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不是聲聞緣覺二乘所能知道的。甚至亦非十住菩薩所能辦到的。十住菩薩者,即十地菩薩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叁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衆魔外道得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诃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因這種一多無礙、周遍圓融的道理,所以《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文理者,教理也。《無量義經》,教理真而無僞,正而無邪,尊無過上。尊崇超過一切,無上之法也。此是過去現在諸佛之所守護,亦是未來諸佛必須守護的。一切諸魔外道,不能侵入。
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一切邪見略說有六十二種見。此諸邪見,不知五陰皆空諸法無我,而執五陰與我爲實有,以執有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見生死。今謹依《大般若經》所開,及天臺諸師所立,約略介紹六十二邪見,俾供參考。
《大般若經》依十四難,開出六十二邪見。凡外不識諸法真空義,計著五陰、神與世間爲實有,致生六十二種邪見。
所謂神者,凡夫外道顛倒憶想,橫計我人,名之曰神。並橫計衆生世間、五陰世間、國土世間,而爲實有。不識諸法緣生無性,于是生以下諸邪見:
于過去世色受想行識五陰計著:一、常,二、無常,叁、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如是四見,曆五陰成二十見。
于現在世計著:一、有邊,二、無邊,叁、亦有邊亦無邊,四、非有邊非無邊。如是四見,曆五陰成二十見。
于未來世計著:一、如去,二、不如去,叁、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四見,曆五陰成二十見。
以上共成六十見,加上身神一、異二見,乃成六十二種邪見。
另外天臺,及嘉祥諸師,于我見中,立六十二種邪見。外道計五陰及我爲實有,于是成六十二邪見。
一計即色有我,二計離色有我,叁計我在色中,四計色在我中。受想行識亦如是計著,于是成二十種見。經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成六十見。加上根本的斷常二見,乃成六十二邪見。
總之,此六十二見,皆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見生死。
《無量義經》文理真正,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诃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無量義經》。
「佛說是已。于是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璎珞天無價寶。于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于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于佛。又複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璎珞天無價寶。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以下是動地與供養。震動有動起湧震吼覺等六種,佛說是《無量義經》時,有斯瑞應。
天優缽羅華,譯青蓮華。缽昙摩華,譯赤蓮華。拘物頭華,譯曰地喜華、赤蓮華、白蓮華、青蓮華、黃色華等。分陀利華,正開敷之白色蓮華。總之,以上四種華,皆屬蓮科。
娑婆世界如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十方世界亦複如是,供養彼佛及彼諸菩薩聲聞大衆。此表佛佛道同也。
文義易解,不贅。
「于是衆中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得無量義叁昧。叁萬四千菩薩摩诃薩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叁世諸佛不退轉*輪。」
先明菩薩聞法得益,叁萬二千菩薩聞法後,得無量義叁昧。《法華經》雲,佛爲諸菩薩說《無量義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然後便宣說《妙法蓮華經》。今在會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均得無量義叁昧,可見其成就,實甚殊勝。
叁萬四千菩薩摩诃薩,得法總持,陀羅尼譯曰總持。能轉一切叁世諸佛不退轉*輪,第一個轉字,是自己已得,複轉示他人名曰「轉」。
*輪者,無生正觀,爲之軌則名法,流演圓通,無過不摧名輪,故曰*輪。
至于不退二字,是說于法不退失也。故已得永無退失,便稱爲不退。得無數無量陀羅尼,約是九地菩薩。轉不退*輪,唯佛一人。然十地既受佛位,當知亦能隨順而轉。故能轉一切叁世諸佛不退轉*輪者,應在十地。
「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衆俱。聞佛如來說是經時。或得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
次說四衆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法得益。前說菩薩得大果益,今說四衆等得小果益。以上已有解釋,今不重述。
「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叁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轉不退轉*輪。無量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後明四衆弟子等中,亦有得大果者。其中有得菩薩無生法忍者,亦有得一陀羅尼,乃至百千萬億陀羅尼者。甚至有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者,同時皆能隨順轉不退*輪。
並且有無量衆生,發無上菩提心。以上明菩薩摩诃薩,及四衆弟子等,聞佛說《無量義經》以後,各各皆得不同的益處。
《無量義經略解 說法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