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有不同。犹水虽俱洗,而江河井池所受各有不同。此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

  

  初中后说者,佛初对五比丘宣说四谛法,中间为诸比丘及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及六波罗蜜,及后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皆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解异,得法、得果、得道各异。

  

  「善男子。我起树王诣波罗奈鹿野园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转四谛*轮时。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辩演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树王者菩提树也,世尊于菩提树下得道后,至鹿野园,与五比丘转四谛*轮。

  

  阿若拘邻,阿若憍陈如也。五比丘者:一、阿若憍陈如,二、额俾,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

  

  佛成道后,向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皆得度脱。然佛说法不二,虽对五比丘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五比丘因之得四谛法,成小乘果,得声闻道。

  

  佛于中间向诸比丘及菩萨,说十二因缘及六波罗蜜法,而实亦是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诸比丘及菩萨,各得十二因缘法或六度法,各成中乘果或大乘果,各得缘觉道或菩萨道。

  

  而今佛演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还是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众生各各得法、证果、得道,各有不同。而佛实是圆音一演,无有二说。因为法本不二,机有阶降。以致法随机异,道因机差,差异在机而不在法也。佛心平等,犹一雨之普洽,而众生机别,致草木有大小也。故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异语者,即初中后语无有差异也。

  

  须知众生解异,非是佛语异也。众生得法得果得道异,非是佛语有异也。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以下佛自己解释,佛演说一法,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的事例。

  

  鹿园初唱四谛法,而八亿诸天却因之发大道心。可见说法是一,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

  

  此后为诸众生演说甚深十二因缘法,而有无量众生亦因之发无上菩提心。可见虽演中乘法,而众生有得菩萨道者。何故说甚深十二因缘?佛于经中说,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故为甚深。声闻乘人因之得声闻乘道,缘觉乘人因之得缘觉乘道,菩萨因之得菩萨乘道,而佛因之得无上佛道,故曰甚深十二因缘。或住声闻,是说有些利根菩萨,因十二因缘发无上菩提心。有些钝根人,却因十二因缘得声闻乘道。

  

  此后复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及华严海云,海云者是形容《华严经》之广大精深普洽广被也。

  

  十二部经者,一、修多罗,二、祇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阇多伽,七、阿浮达磨,八、阿波陀那,九、优婆提舍,十、优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罗。

  

  其中优陀那译为无问自说,和伽罗译为授记,毗佛略译为方广。十二部经中,唯方广是菩萨藏,其余十一部是声闻藏。然大小隐显,似亦不可定局,譬如十二部经,悉属修多罗,若言修多罗,即无大小之分。再者质实而言,十二部经虽方便施设,然无非在显方广之理。所以佛说,初演四谛及次演十二因缘,皆有发大道心者;后演方广大乘,亦有得声闻辟支佛果者。

  

  「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法虽同,而义各别异。是故众生解异,得法得果得道亦各不同。

  

  佛言,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来,初起与五比丘说法时开始,以至于今日,都是在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各异。

  

  苦、无常,局五阴法。众生五受阴,是苦是无常。而空、无我,通一切法。一切诸法性相,无非是空,无非无我。何故无我?以诸法缘生,既是缘生,必无自性。若法有自性,必不待缘生。故智者知诸法自性是因缘,而凡愚执因缘为自性。

  

  既然诸法无自性,故知诸法无我。既然诸法因缘和合而有,故知诸法无我。以诸法无我,故知诸法皆空。所以空无我,通于一切法。故知四大五阴根尘器界,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乃至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以及佛法,悉空无我无有决定。以空无我无有决定故,始成其随缘而现。以随缘现故,乃有四大五阴根尘器界,乃有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乃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乃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如是一切法随缘幻现而悉空无我。正因其空无我,故能随缘幻现一切法。故曰万法繁兴而不有,毕竟空寂而非无。

  

  法尔如是,性相皆然。所以一切诸法,非真非假非大非小,何以故?诸法性相空无我不可得故。

  

  本来不然,今亦无灭,系借譬喻说也。如火本来未然烧,故今无灭。不然者用喻无生,意即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也。

  

  一切法无相者,即空无我也。若法有相必然不空,若法有相必然有我。故一切法无相,即空无我义。

  

  诸法性相,悉空无我。以空无我故,所以一切诸法,不来不去,乃至不生不灭。而众生迷惑,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生住异灭是有为法四相,而众生落于有为法中,所以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众生所以被四相所迁者,由于不如实知一切法空无我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佛不说二法,二法即是魔说。诸佛已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是真空义。真空之智,即是无相智、一相智。佛以无相智应一切,以一相智应一切。于一切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故无有二言。以是义故,佛是不异语者。

  

  是故佛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所以,能以一音普应众声,普应众机。因为这种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不碍一切,一切不碍于一。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如是一切无碍,周遍圆融。所以能一身示现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能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此即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犹如帝网也。

  

  那由他译为亿,有曰十万、百万、千万等不同。阿僧祇译曰无央数。恒河沙,譬如恒河之沙,其数无量也。

  

  种种类形,是言无量种类也。于一一种类中又有无量之形。像这种神通功德之力,唯有佛与佛乃能究了,是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不是声闻缘觉二乘所能知道的。甚至亦非十住菩萨所能办到的。十住菩萨者,即十地菩萨也。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因这种一多无碍、周遍圆融的道理,所以《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文理者,教理也。《无量义经》,教理真而无伪,正而无邪,尊无过上。尊崇超过一切,无上之法也。此是过去现在诸佛之所守护,亦是未来诸佛必须守护的。一切诸魔外道,不能侵入。

  

  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一切邪见略说有六十二种见。此诸邪见,不知五阴皆空诸法无我,而执五阴与我为实有,以执有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见生死。今谨依《大般若经》所开,及天台诸师所立,约略介绍六十二邪见,俾供参考。

  

  《大般若经》依十四难,开出六十二邪见。凡外不识诸法真空义,计着五阴、神与世间为实有,致生六十二种邪见。

  

  所谓神者,凡夫外道颠倒忆想,横计我人,名之曰神。并横计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国土世间,而为实有。不识诸法缘生无性,于是生以下诸邪见:

  

  于过去世色受想行识五阴计着:一、常,二、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于现在世计着:一、有边,二、无边,三、亦有边亦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于未来世计着:一、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以上共成六十见,加上身神一、异二见,乃成六十二种邪见。

  

  另外天台,及嘉祥诸师,于我见中,立六十二种邪见。外道计五阴及我为实有,于是成六十二邪见。

  

  一计即色有我,二计离色有我,三计我在色中,四计色在我中。受想行识亦如是计着,于是成二十种见。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六十见。加上根本的断常二见,乃成六十二邪见。

  

  总之,此六十二见,皆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见生死。

  

  《无量义经》文理真正,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无量义经》。

  

  「佛说是已。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自然空中雨种种花。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旋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以下是动地与供养。震动有动起涌震吼觉等六种,佛说是《无量义经》时,有斯瑞应。

  

  天优钵罗华,译青莲华。钵昙摩华,译赤莲华。拘物头华,译曰地喜华、赤莲华、白莲华、青莲华、黄色华等。分陀利华,正开敷之白色莲华。总之,以上四种华,皆属莲科。

  

  娑婆世界如是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十方世界亦复如是,供养彼佛及彼诸菩萨声闻大众。此表佛佛道同也。

  

  文义易解,不赘。

  

  「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量义三昧。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

  

  先明菩萨闻法得益,三万二千菩萨闻法后,得无量义三昧。《法华经》云,佛为诸菩萨说《无量义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然后便宣说《妙法莲华经》。今在会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均得无量义三昧,可见其成就,实甚殊胜。

  

  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法总持,陀罗尼译曰总持。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第一个转字,是自己已得,复转示他人名曰「转」。

  

  *轮者,无生正观,为之轨则名法,流演圆通,无过不摧名轮,故曰*轮。

  

  至于不退二字,是说于法不退失也。故已得永无退失,便称为不退。得无数无量陀罗尼,约是九地菩萨。转不退*轮,唯佛一人。然十地既受佛位,当知亦能随顺而转。故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者,应在十地。

  

  「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闻佛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次说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闻法得益。前说菩萨得大果益,今说四众等得小果益。以上已有解释,今不重述。

  

  「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后明四众弟子等中,亦有得大果者。其中有得菩萨无生法忍者,亦有得一陀罗尼,乃至百千万亿陀罗尼者。甚至有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者,同时皆能随顺转不退*轮。

  

  并且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以上明菩萨摩诃萨,及四众弟子等,闻佛说《无量义经》以后,各各皆得不同的益处。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