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功德品第三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之心。当知此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之所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所以者何。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则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赞叹《无量义经》,此《无量义经》真实甚深,再度加重语气说,甚深甚深。何以知之?因为菩萨、四众弟子、天龙鬼神等,闻说是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心等,乃至若能修行,必然疾成无上菩提。
「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险径多留难故。」
次明不闻是《无量义经》,即失大利。此人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能成无上菩提。
所以者何?因为不知菩提大道直故。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灭,一切法本来清净,一切法本来平等,一切法本来一相所谓无相,一切法本来无起无作无有分别,一切法本来空寂。乃至无生无灭即一切法,清净即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法,一相无相即一切法,无起无作无有分别即一切法,空寂即一切法。何以故?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故。无须造作,无须动念,若人会得,当下即是,故曰大道直故。
行于险径多留难故,众生以五住之行,历于二死之险径。五住之行者,无明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简言之,即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
二死险处者,即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世尊。是经典者不可思议。唯愿世尊。广为大众慈哀敷演是经甚深不思议事。世尊。是经典者。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说是经甚深甚深真实甚深。所以者何。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闻能持一切法故。于诸众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善男子。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请问佛,是《无量义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佛告大庄严菩萨说,此《无量义经》,从佛宫宅中来。宫宅者,表佛之果德也。从佛果德中来,以大悲本怀流出。流至众生清净因心中,此清净因心,始能发起菩提之心。众生以发菩提之因心,可至诸佛无上菩提之果德,故能令众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住者,住于菩萨菩提愿菩提行也。故曰住于菩萨所行之处。菩萨行处者,即诸波罗蜜行也。故此《无量义经》,能令众生发菩提心菩提愿,修菩提行,疾登涅槃彼岸。
佛宣示此经甚深之义,因为此经能令众生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令众生一闻能持一切法故,于诸众生有大利益故,能令众生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所以此经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从佛果德中来,往众生因心中去,住于菩萨波罗蜜行,能令众生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汝宁欲闻是经复有十不思议功德力不。大庄严言。愿乐欲闻。」
上文谈到此经有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今佛宣说十种不思议功德之力。
佛问大庄严菩萨说,此经有十种不思议功德之力,大庄严你愿意听闻吗?大庄严菩萨回答,愿乐欲闻。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此《无量义经》有十种不思议功德之力。第一能令菩萨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此是总说。以下是分别说。
起于慈心,起于悲心,起于喜心,起于舍心,是名四无量心。
此四种心,皆缘于度化众生而起,以众生无量,菩萨发心亦复无量,故曰四无量心。慈无量心,起于慈仁爱念众生。悲无量心,对治瞋恚,对于众生无有杀戮等害觉。喜无量心,对治嫉妒心,对于得乐众生起庆悦心随喜心。舍无量心,远离爱着,舍于三毒,等视怨亲。此四种心悉为度生而起,故菩萨发菩提心,首应发之。
起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智慧心,是六波罗蜜。发此六种心,即是发菩提心。
菩萨发此六种心,悉为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不为某一众生,或某一部份众生。故菩萨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行此六法,即名波罗蜜。
菩萨行施,为度一切悭贪众生。菩萨持戒,为度一切毁犯憍慢众生。菩萨修忍辱行,为度一切瞋恚众生。菩萨修精进行,为度一切懈怠众生。菩萨修禅定,为度一切散乱众生。菩萨修于智慧,为度一切愚痴众生。故菩萨发菩提心,应修六波罗蜜。
菩萨发菩提心时,对于未能度化的众生,起度彼之心。对于广行诸恶的众生,令彼起十善心。对于乐着世间有为法的众生,度化令彼起无为心。于佛道有退转的众生,令彼生不退转心。对于漏落于三界的众生,令彼起无漏心超脱于三界火宅。对于多烦恼的众生,令彼起除灭烦恼心。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是经者。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义无量故。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
此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是一法能生无量义。所谓生无量义之「生」,是方便施设。实则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也。
若一转,是具足演说是经一遍。若一偈,乃至一句,四句为一偈,一偈一句者,是明演说最少的一部份。即能通达百千万亿义,纵然无量无数劫演说所受持法,亦演说不尽也。因为法义无量故。
佛并以种子展转相生为喻,以明法义无量。这便是此经名无量义的道理。
是为《无量义经》第二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善男子。第三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犹如船师身婴重病。四体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坚牢船舟,常办诸度彼者之具。给与而去。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虽婴五道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办。能度众生。能如说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以上说过菩萨未发菩提心者,闻此《无量义经》,能发菩提心。第二功德力,众生得是经能演说者,即能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今第三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是经旨,复能演说,乃至一偈一句。自己虽然未能得度,以经力故,亦能度人。
若人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具有烦恼,如同没有烦恼一样。何以故?自己虽有烦恼,却能度人故。纵然出生入死,而无怖畏想。何以故?如实知空即无量法,无量法即空故。以于诸众生起怜愍心故,于一切法得勇健想故。
持经之人,犹如壮力士,能荷担困乏之众生。持经之人,能荷担如来家业,担负众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人。
譬喻船师,身婴重病安止此岸。但有好坚固船,仍可作渡人之事。正如持经人,虽然身在五道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中,得百八重病,缠缚于生死,安止于无明老病死此岸,但是有此大乘《无量义经》之辩(办应作辩),犹能度众生也。众生若能依彼人所说《无量义经》而修行者,便可得度生死之苦。
百八重病者,即百八烦恼也,百八结业也。此百八结业,能令众生不出生死,故曰重病。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四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虽未自度而能度他。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是人而演说法。是人闻已。悉能受持随顺不逆。转复为人随宜广说。善男子。是人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虽复不能领理国事。己(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若是菩萨得闻是经。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转若二转。若十若百若千若万。若亿万亿若恒河沙。无量无数转。虽复不能体真理极。虽复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雷震梵音转大*轮。己(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
《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