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義經略解 十功德品第叁

  十功德品第叁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衆中。諸菩薩摩诃薩及諸四衆。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衆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叁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叁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衆魔群道得入。不爲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衆生得聞是經。則爲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莊嚴菩薩贊歎《無量義經》,此《無量義經》真實甚深,再度加重語氣說,甚深甚深。何以知之?因爲菩薩、四衆弟子、天龍鬼神等,聞說是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叁法四果菩提心等,乃至若能修行,必然疾成無上菩提。

  

  「其有衆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爲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險徑多留難故。」

  

  次明不聞是《無量義經》,即失大利。此人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能成無上菩提。

  

  所以者何?因爲不知菩提大道直故。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一切法本來清淨,一切法本來平等,一切法本來一相所謂無相,一切法本來無起無作無有分別,一切法本來空寂。乃至無生無滅即一切法,清淨即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法,一相無相即一切法,無起無作無有分別即一切法,空寂即一切法。何以故?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故。無須造作,無須動念,若人會得,當下即是,故曰大道直故。

  

  行于險徑多留難故,衆生以五住之行,曆于二死之險徑。五住之行者,無明住地、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簡言之,即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

  

  二死險處者,即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也。

  

  「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爲大衆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衆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衆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于諸衆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當善谛聽。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衆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莊嚴菩薩請問佛,是《無量義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所住。佛告大莊嚴菩薩說,此《無量義經》,從佛宮宅中來。宮宅者,表佛之果德也。從佛果德中來,以大悲本懷流出。流至衆生清淨因心中,此清淨因心,始能發起菩提之心。衆生以發菩提之因心,可至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德,故能令衆生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謂住者,住于菩薩菩提願菩提行也。故曰住于菩薩所行之處。菩薩行處者,即諸波羅蜜行也。故此《無量義經》,能令衆生發菩提心菩提願,修菩提行,疾登涅槃彼岸。

  

  佛宣示此經甚深之義,因爲此經能令衆生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能令衆生一聞能持一切法故,于諸衆生有大利益故,能令衆生行大直道無留難故。所以此經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從佛果德中來,往衆生因心中去,住于菩薩波羅蜜行,能令衆生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汝甯欲聞是經複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大莊嚴言。願樂欲聞。」

  

  上文談到此經有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今佛宣說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

  

  佛問大莊嚴菩薩說,此經有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大莊嚴你願意聽聞嗎?大莊嚴菩薩回答,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舍心。諸悭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禅定心。于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爲者志無爲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爲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此《無量義經》有十種不思議功德之力。第一能令菩薩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此是總說。以下是分別說。

  

  起于慈心,起于悲心,起于喜心,起于舍心,是名四無量心。

  

  此四種心,皆緣于度化衆生而起,以衆生無量,菩薩發心亦複無量,故曰四無量心。慈無量心,起于慈仁愛念衆生。悲無量心,對治瞋恚,對于衆生無有殺戮等害覺。喜無量心,對治嫉妒心,對于得樂衆生起慶悅心隨喜心。舍無量心,遠離愛著,舍于叁毒,等視怨親。此四種心悉爲度生而起,故菩薩發菩提心,首應發之。

  

  起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禅定心、智慧心,是六波羅蜜。發此六種心,即是發菩提心。

  

  菩薩發此六種心,悉爲一切衆生,普度一切衆生,不爲某一衆生,或某一部份衆生。故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心行此六法,即名波羅蜜。

  

  菩薩行施,爲度一切悭貪衆生。菩薩持戒,爲度一切毀犯憍慢衆生。菩薩修忍辱行,爲度一切瞋恚衆生。菩薩修精進行,爲度一切懈怠衆生。菩薩修禅定,爲度一切散亂衆生。菩薩修于智慧,爲度一切愚癡衆生。故菩薩發菩提心,應修六波羅蜜。

  

  菩薩發菩提心時,對于未能度化的衆生,起度彼之心。對于廣行諸惡的衆生,令彼起十善心。對于樂著世間有爲法的衆生,度化令彼起無爲心。于佛道有退轉的衆生,令彼生不退轉心。對于漏落于叁界的衆生,令彼起無漏心超脫于叁界火宅。對于多煩惱的衆生,令彼起除滅煩惱心。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衆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複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複如是。從于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複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此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是一法能生無量義。所謂生無量義之「生」,是方便施設。實則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也。

  

  若一轉,是具足演說是經一遍。若一偈,乃至一句,四句爲一偈,一偈一句者,是明演說最少的一部份。即能通達百千萬億義,縱然無量無數劫演說所受持法,亦演說不盡也。因爲法義無量故。

  

  佛並以種子展轉相生爲喻,以明法義無量。這便是此經名無量義的道理。

  

  是爲《無量義經》第二不可思議功德之力。

  

  「善男子。第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衆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于諸衆生生憐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複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衆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禦安止此岸。有好堅牢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複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能度衆生。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叁功德不思議力。」

  

  以上說過菩薩未發菩提心者,聞此《無量義經》,能發菩提心。第二功德力,衆生得是經能演說者,即能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今第叁功德力者,若有衆生得是經旨,複能演說,乃至一偈一句。自己雖然未能得度,以經力故,亦能度人。

  

  若人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具有煩惱,如同沒有煩惱一樣。何以故?自己雖有煩惱,卻能度人故。縱然出生入死,而無怖畏想。何以故?如實知空即無量法,無量法即空故。以于諸衆生起憐愍心故,于一切法得勇健想故。

  

  持經之人,猶如壯力士,能荷擔困乏之衆生。持經之人,能荷擔如來家業,擔負衆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人。

  

  譬喻船師,身嬰重病安止此岸。但有好堅固船,仍可作渡人之事。正如持經人,雖然身在五道欲有色有無色有之中,得百八重病,纏縛于生死,安止于無明老病死此岸,但是有此大乘《無量義經》之辯(辦應作辯),猶能度衆生也。衆生若能依彼人所說《無量義經》而修行者,便可得度生死之苦。

  

  百八重病者,即百八煩惱也,百八結業也。此百八結業,能令衆生不出生死,故曰重病。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衆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爲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複爲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至七歲。雖複不能領理國事。己(已)爲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爲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複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億若恒河沙。無量無數轉。雖複不能體真理極。雖複不能震動叁千大千國土雷震梵音轉大*輪。己(已)爲一切四衆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爲眷屬。深入…

《無量義經略解 十功德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