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爲諸佛之所護念。慈愛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是經第四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衆生得聞是《無量義經》,複能演說,得勇健想,能荷擔無上菩提,荷擔衆生出于生死道。這種人雖然自己尚未得度,卻能度脫他人,與諸菩薩以爲眷屬。同時,諸佛如來以無量方便,常向此人說法,令其開悟也。
衆生聽經誦經,能得開悟者,皆因佛力加被。如果佛不加被,此人便不解或不得正解。所以吾人聽經誦經,皆應虔誠恭敬,不得以我慢心,隨自意妄解佛語。若人聽經誦經,能得正解,即是諸佛如來向其說法也。
聞已受持,隨順、不逆,是自利也。轉複爲人隨宜演說是利他也。所謂隨宜,是隨緣隨力隨其權宜而爲人演說,非正式具足演說也。
以下是譬喻,譬如國王及王夫人新生一位王子。年齡幼稚,雖不能經理國事,但已爲臣民之所宗敬,能與諸大王子以爲伴侶。同時國王與夫人,對其愛心偏重,常與共語。爲甚麼呢?因爲愛念愍念其稚小故。
國王用以喻佛,王夫人用喻此《無量義經》。幼子譬喻菩薩子,臣民用喻人天四衆八部,諸大王子用喻大菩薩。佛與此《無量義經》,和合而生菩薩,爲人天四衆八部之所宗仰,與諸大菩薩以爲眷屬,常爲諸佛護念慈悲攝受。爲甚麼呢?因爲此人新學故,深入諸佛秘密法故,所演說者無違佛旨無有失誤故。
若是菩薩得聞是《無量義經》,若轉一句一偈,乃至無量無數轉,雖不能體真理極究竟法義,雖不能震動大千,雖不能雷震梵音轉大*輪,然已爲四衆八部之所宗仰,已與諸大菩薩而爲眷屬,已入諸佛秘密法藏,已爲諸佛慈悲攝受矣。
是爲此經第四不思議功德力。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複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爲百劫。百劫亦能促爲一日。令彼衆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此《無量義經》第五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無論佛在世或佛滅度後,若有能于此經受持讀誦書寫者,此人雖是具縛煩惱的凡夫,而能示現宣揚大菩提道。因而說明延一日爲百劫,促百劫爲一日的道理,令衆生歡喜信伏。
何故延一日爲百劫,促百劫爲一日呢?這便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的道理。因爲諸法悉以無性爲性,一念無性,十世亦無性。一念無性則不礙十世,十世無性則不礙一念。既然念世無礙,是以一念遍十世,十世在一念。于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真智如如,空寂不動。
故佛能延一念爲無量劫,促無量劫爲一念。今受持讀誦書寫《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究竟體證,但亦能示現此大菩提道,令衆生歡喜信伏。
譬如龍子一樣,始生七日,便能興雲,亦能降雨,作諸法事。
此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爲衆生說法。令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衆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複稚小。若王遊巡又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複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用說教法而敷演之。衆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此《無量義經》第六不思議功德之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或佛滅度以後,能信受奉持讀誦此《無量義經》者,其自己雖然具有一切煩惱,卻能爲衆生如實說法,令一切衆生遠離一切煩惱,遠離生死,斷一切苦證涅槃樂。衆生聞已,如說修行,便能得法得果得道。所以受持讀誦爲人宣說是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度生的功德,與諸佛如來等無有異。
譬如王子,雖然年幼,但是王出外遊巡或者有疾病時,委托是王子領理國事。此王子依照大王的命令,如法教化群僚百官,宣達政令代王施政。使國土人民,各就其業各安所居,如同國王親政一樣。
受持此《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亦複如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度,此善男子善女人雖複年幼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無量義經》,用說教法而敷演其義。衆生聞教一心修行,便能令衆生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如同佛之教化無異。
未得初不動地者,未登初地也,非是八地之不動地也。于初地中初破無明證法性,故曰不動地。是人雖是具有煩惱的凡夫,未登初地,但是以此受持讀誦《無量義經》的關系,即能令其他的衆生,斷煩惱得解脫,或者得法得果得道。換句話說,自己雖是具縛凡夫,卻能令他人獲得解脫。此皆受持《無量義經》之功德也。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爲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複如是。于諸行人最爲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第七是《無量義經》不思議功德者,同于修行六波羅蜜之功德也。若人聞說是《無量義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並能自己受持讀誦書寫,轉爲他人解說。且能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生大悲心,欲度一切苦惱衆生。此人雖未修行六波羅蜜,而六波羅蜜自然現前。
不貪不瞋不癡是叁種善根,因爲不貪不瞋不癡,則能生一切善法,故曰善根。若人起貪瞋癡,便能起一切不善法,故名叁不善根。又經雲,清淨心植衆德本,故清淨心即是善根。
即于是身得無生忍,是身者,當生也。此人于當生,即能得無生忍。
若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依五忍法修行,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是名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蓋五忍皆以般若爲體也。
伏忍者,初伏無明煩惱也。信忍者,初地二地叁地之菩薩也。順忍者,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也。無生忍者,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也。寂滅忍者,十地菩薩與佛也。
生死煩惱一時斷壞,即升第七地。得無生忍者,依《仁王經》即第七地也。六波羅蜜自然在前者,初地修布施波羅蜜,二地修持戒波羅蜜,叁地修忍辱波羅蜜,四地修精進波羅蜜,五地修禅定波羅蜜,六地修般若波羅蜜。故六波羅蜜在前,即升第七地,便得與諸大菩薩位。
譬如健人,爲王除去怨賊,王以半國封賞之。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是如此,于修行人中,最爲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能降伏生死怨賊,證得無生忍。于是于佛法中,獲得大封賞大安樂。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爲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發其人心歘然得回。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爲眷屬。速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第八是經不思議功德力,假使有人,無論于佛世或佛滅度後,敬信如是《無量義經》,如視佛法身。于《無量義經》,愛樂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並堅固戒忍布施等波羅蜜,發慈悲心度衆生。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爲衆生宣說,而教化之。廣說者非是隨宜略說也,乃廣分別敷演經義也。
假使被教化的人,起初都不信罪福因果。而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無量義經》告示彼人,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此經威力故,令被教化之人,翻然回心轉意,信受此《無量義經》。彼人信心既發,以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乃至得道得果。
因爲這種原因,原先廣爲衆生宣說是《無量義經》的善男子善女人,即能于當生得無生忍,並得至上地。七地八地九地,此叁地分別得上中下無生忍。七地即初得下無生忍,八地得中忍,九地得上忍。所謂上地者,是指八地九地言。
能與諸菩薩以爲眷屬,速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菩薩清淨佛國土者,是自己不造粗業,同時化諸衆生令不造粗業,此名菩薩淨佛國土。
如是善男子,不久即得成無上菩提。成無上菩提者,即成佛也。
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廣爲衆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余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叁昧首楞嚴叁昧。入大總持門。得勤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衆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不思議力。」
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得…
《無量義經略解 十功德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