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P2

  ..续本文上一页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说无违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爱偏覆。以新学故。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四功德不思议力。」

  

  是经第四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无量义经》,复能演说,得勇健想,能荷担无上菩提,荷担众生出于生死道。这种人虽然自己尚未得度,却能度脱他人,与诸菩萨以为眷属。同时,诸佛如来以无量方便,常向此人说法,令其开悟也。

  

  众生听经诵经,能得开悟者,皆因佛力加被。如果佛不加被,此人便不解或不得正解。所以吾人听经诵经,皆应虔诚恭敬,不得以我慢心,随自意妄解佛语。若人听经诵经,能得正解,即是诸佛如来向其说法也。

  

  闻已受持,随顺、不逆,是自利也。转复为人随宜演说是利他也。所谓随宜,是随缘随力随其权宜而为人演说,非正式具足演说也。

  

  以下是譬喻,譬如国王及王夫人新生一位王子。年龄幼稚,虽不能经理国事,但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能与诸大王子以为伴侣。同时国王与夫人,对其爱心偏重,常与共语。为甚么呢?因为爱念愍念其稚小故。

  

  国王用以喻佛,王夫人用喻此《无量义经》。幼子譬喻菩萨子,臣民用喻人天四众八部,诸大王子用喻大菩萨。佛与此《无量义经》,和合而生菩萨,为人天四众八部之所宗仰,与诸大菩萨以为眷属,常为诸佛护念慈悲摄受。为甚么呢?因为此人新学故,深入诸佛秘密法故,所演说者无违佛旨无有失误故。

  

  若是菩萨得闻是《无量义经》,若转一句一偈,乃至无量无数转,虽不能体真理极究竟法义,虽不能震动大千,虽不能雷震梵音转大*轮,然已为四众八部之所宗仰,已与诸大菩萨而为眷属,已入诸佛秘密法藏,已为诸佛慈悲摄受矣。

  

  是为此经第四不思议功德力。

  

  「善男子。第五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此《无量义经》第五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佛灭度后,若有能于此经受持读诵书写者,此人虽是具缚烦恼的凡夫,而能示现宣扬大菩提道。因而说明延一日为百劫,促百劫为一日的道理,令众生欢喜信伏。

  

  何故延一日为百劫,促百劫为一日呢?这便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的道理。因为诸法悉以无性为性,一念无性,十世亦无性。一念无性则不碍十世,十世无性则不碍一念。既然念世无碍,是以一念遍十世,十世在一念。于是一念十世,十世一念,真智如如,空寂不动。

  

  故佛能延一念为无量劫,促无量劫为一念。今受持读诵书写《无量义经》的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能究竟体证,但亦能示现此大菩提道,令众生欢喜信伏。

  

  譬如龙子一样,始生七日,便能兴云,亦能降雨,作诸法事。

  

  此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六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游巡又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大王治等无有异。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此《无量义经》第六不思议功德之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或佛灭度以后,能信受奉持读诵此《无量义经》者,其自己虽然具有一切烦恼,却能为众生如实说法,令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烦恼,远离生死,断一切苦证涅槃乐。众生闻已,如说修行,便能得法得果得道。所以受持读诵为人宣说是经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度生的功德,与诸佛如来等无有异。

  

  譬如王子,虽然年幼,但是王出外游巡或者有疾病时,委托是王子领理国事。此王子依照大王的命令,如法教化群僚百官,宣达政令代王施政。使国土人民,各就其业各安所居,如同国王亲政一样。

  

  受持此《无量义经》的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度,此善男子善女人虽复年幼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无量义经》,用说教法而敷演其义。众生闻教一心修行,便能令众生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如同佛之教化无异。

  

  未得初不动地者,未登初地也,非是八地之不动地也。于初地中初破无明证法性,故曰不动地。是人虽是具有烦恼的凡夫,未登初地,但是以此受持读诵《无量义经》的关系,即能令其他的众生,断烦恼得解脱,或者得法得果得道。换句话说,自己虽是具缚凡夫,却能令他人获得解脱。此皆受持《无量义经》之功德也。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七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已王大欢喜。赏赐半国之封皆悉与之。持经男子女人亦复如是。于诸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证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七功德不思议力。」

  

  第七是《无量义经》不思议功德者,同于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也。若人闻说是《无量义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并能自己受持读诵书写,转为他人解说。且能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生大悲心,欲度一切苦恼众生。此人虽未修行六波罗蜜,而六波罗蜜自然现前。

  

  不贪不瞋不痴是三种善根,因为不贪不瞋不痴,则能生一切善法,故曰善根。若人起贪瞋痴,便能起一切不善法,故名三不善根。又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故清净心即是善根。

  

  即于是身得无生忍,是身者,当生也。此人于当生,即能得无生忍。

  

  若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菩萨依五忍法修行,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是名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盖五忍皆以般若为体也。

  

  伏忍者,初伏无明烦恼也。信忍者,初地二地三地之菩萨也。顺忍者,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也。无生忍者,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也。寂灭忍者,十地菩萨与佛也。

  

  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得无生忍者,依《仁王经》即第七地也。六波罗蜜自然在前者,初地修布施波罗蜜,二地修持戒波罗蜜,三地修忍辱波罗蜜,四地修精进波罗蜜,五地修禅定波罗蜜,六地修般若波罗蜜。故六波罗蜜在前,即升第七地,便得与诸大菩萨位。

  

  譬如健人,为王除去怨贼,王以半国封赏之。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是如此,于修行人中,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能降伏生死怨贼,证得无生忍。于是于佛法中,获得大封赏大安乐。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七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八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有人能得是经典者。敬信如视佛身令等无异。爱乐是经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说。若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故。发其人心歘然得回。信心既发。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八功德不思议力。」

  

  第八是经不思议功德力,假使有人,无论于佛世或佛灭度后,敬信如是《无量义经》,如视佛法身。于《无量义经》,爱乐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并坚固戒忍布施等波罗蜜,发慈悲心度众生。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众生宣说,而教化之。广说者非是随宜略说也,乃广分别敷演经义也。

  

  假使被教化的人,起初都不信罪福因果。而善男子善女人以此《无量义经》告示彼人,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此经威力故,令被教化之人,翻然回心转意,信受此《无量义经》。彼人信心既发,以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乃至得道得果。

  

  因为这种原因,原先广为众生宣说是《无量义经》的善男子善女人,即能于当生得无生忍,并得至上地。七地八地九地,此三地分别得上中下无生忍。七地即初得下无生忍,八地得中忍,九地得上忍。所谓上地者,是指八地九地言。

  

  能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菩萨清净佛国土者,是自己不造粗业,同时化诸众生令不造粗业,此名菩萨净佛国土。

  

  如是善男子,不久即得成无上菩提。成无上菩提者,即成佛也。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八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九功德不思议力。」

  

  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得…

《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