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愍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有法为可思议,空寂之法不可思议。二法为可思议,无二法不可思议。有相法为可思议,无相法不可思议。有所得法为可思议,无所得法不可思议。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为可思议,法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

  

  佛所说法,悉皆空寂,不二、无相、无所得,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而众生根性,法门解脱亦复如是,故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因为一切诸法,悉皆毕竟空故。

  

  大庄严菩萨为一切迷惑众生发问。以往四十余年来,佛为众生说苦、空、无常、无我。说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法无相。说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过去众生闻此法者,或得小果,或得大果。往日所说法,与今日所说法有何差异,而佛独赞此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今经云,暖顶忍世第一法,是言声闻乘人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无漏智如火,行人初近无漏,得彼火相,以喻立名曰暖。顶者,在暖之上,犹登山造顶,然犹有退。若能前进,可至忍位,否则退堕。犹登山人,若至山顶,进则再越一,退则还至山下,故曰顶。忍者,智慧心安住于无漏法,曰忍。世第一者,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若再前进,即出世间法矣。此四者,亦名四加行或四善根。

  

  声闻乘五位是:一、资粮位。修三观行,即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二、加行位。即修暖顶忍世第一法。略说其余三位是,三、通达位。即初果见道位,修八忍八智,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名曰见道。四、修习位。于欲界九品思惑,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断至第六品解脱道时名一来果。后三品思惑,断至第二品解脱道时,名不还向。至第三品解脱道时,名不还果。此时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尚余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若断至上二界俱生思惑七十一品解脱道时,名四果向。五、无学位。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脱道时,名四果无学位。此时三界见思永尽,证得五分法身,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杂阿含》有曰,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者,身见结、戒取结、疑结。此三结断尽则得初果。若三结尽,薄贪瞋痴,则得二果斯陀含。所谓薄贪瞋痴者,即断欲界思惑六品也。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所谓五下分结尽者,即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也。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即得阿罗汉果。

  

  以上略述自暖顶忍世第一法,至阿罗汉果。至于辟支佛道,仍属小教,或曰中乘。修十二因缘法,较声闻乘为利根,声闻乘人循乎教,缘觉乘人因乎理。所修十二因缘法,是分别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属于集谛。其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均为苦谛。观因缘之智名道谛,十二支灭为灭谛。辟支佛道略说如是。

  

  发菩提心以下,是说大乘人。往昔有人闻法,有发菩提心者,有登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者。

  

  菩萨发菩提心,以慈悲为首,众生为念。如是发心,佛种不断。

  

  菩萨慈悲,无边无量,以众生界无边无量不可穷尽故。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慈悲心亦无尽。

  

  菩萨具足十法,则能发菩提心。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积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信乐大乘。十、求佛智慧。菩萨若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菩提心。

  

  菩萨发菩提心,须修六度行。布施行是菩提因,摄取众生故。持戒行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行是菩提因,成就相好故。精进行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行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行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

  

  十地者,欢喜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绍菩萨位,入圣众中。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菩萨登初地,修布施波罗蜜,故除灭三界之贪。

  

  离垢地。菩萨于二地中,修四无量心,最胜寂灭断瞋等习。修一切行,所谓远杀离害,不与不取,简单来说,菩萨于离垢地,远离十种恶业,具足十种净戒。故此地菩萨,以具足尸罗波罗蜜,故身心寂灭。

  

  发光地。菩萨入第三发光地,住无分别,灭无明暗。修行忍波罗蜜,得大总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焰慧地。菩萨于第四焰慧地,修行顺忍,断微细身边见。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难胜地。菩萨于第五难胜地中,以四无畏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断随小乘乐求涅槃,修习禅定波罗蜜。

  

  现前地。菩萨于第六现前地中,观十二因缘,皆由着我而起。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得般若波罗蜜。

  

  远行地。菩萨于第七远行地中,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行于方便波罗蜜,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不动地。菩萨住第八不动地,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此菩萨修愿波罗蜜,心心趣入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善慧地。菩萨住第九善慧地,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障碍。此菩萨得力波罗蜜。

  

  法云地。菩萨住第十法云地,得大智力,能于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现身度生。

  

  最后大庄严菩萨问佛说,昔日佛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日佛所说法有何不同,而佛独赞此《无量义经》,是甚深无上大乘之法,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

  

  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众生之疑,犹如罗网,令众生不得脱离也。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佛赞大庄严菩萨善哉。因为所问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能利益安乐人天,拔众生之苦,乃至亦令未来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此段文中,佛表明心。佛成道之处,称为道场。释迦牟尼佛之道场,即尼连河旁,菩提树下的金刚座。

  

  端坐六年,世尊苦行六年,乃示现降伏外道,非真修苦行也。若喜乐大乘之菩萨,则见世尊端坐六年。世尊于菩提树下端坐,降伏魔军,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圆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共人;天眼共天;慧眼共二乘;法眼共菩萨;佛眼唯佛独具,不共余乘。

  

  佛以独具之佛眼,观一切诸法,知不可宣说。因为甚深无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议。如果宣说,众生难以生信。因为众生性欲不同机感有钝有利,而佛法甚深,是故不便直说。于是因众生的性欲,作种种不同的说法。以往所说,只是权巧方便,未能直显真实之义。故曰四十年未曾显实。

  

  佛具二智,实智与权智。昔日以权智为三乘人宣说方便教,今日始显发真实之相。因为昔日方便说故,所以三乘人得道便有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佛称大庄严菩萨说,善男子,譬如水能洗除垢秽,无论井水池水江水河水,乃至溪渠大海之水,均能洗除垢秽。法水亦是一样,无论人天乘法、声闻缘觉乘法,乃至大乘法,均能洗除众生之烦恼垢秽。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善男子,譬如水性是一,而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这是用喻法性。因为法性能除众生之烦恼,了众生之生死,而三法四果二道各有不同。言众生之根性欲不等,故于一法性,所得各有不同。

  

  如《法华经》〈药草喻品〉言,一云所雨,草树普滋,而所得不同。此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有差别也。虽一时等澍,一雨之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一味之水,被诸草木,随分受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

  

  三法者,如以上经文所言谛缘度三乘之法。四谛是声闻乘法,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六度万行是菩萨乘法。

  

  四果者,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所谓二道者,虽未见经文说明,然寻经文之意,似是指声闻道与菩萨道而言。或者「二」有「差别」之意。

  

  善男子,水虽俱洗者,用譬佛说法也。犹佛所说法虽能令一切众生得度,而离苦得乐程度各…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