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

  说法品第二

    

  

  此品佛说出无量义法门。此无量义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义者,无量即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则正,一即无量则遍知。菩萨以此法门,能速成等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无量义者,即是实相法,即是中道第一义,是无上大乘微妙之义,能拔众生之苦,能令菩萨究竟彼岸,为三世诸佛之所守护。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谘问。不审世尊。垂愍听不。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恣汝所问。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

  

  菩萨请法,世尊垂允。由是可知佛世时请法礼仪之一斑。不似今世,有所启请,率尔直问也。

  

  由经文可知,此《无量义经》,系世尊将涅槃前不久时所说。

  

  「于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即共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请问速成无上菩提的法门。以是因由,佛说出无量义法门。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佛告大庄严菩萨等,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无上菩提。此一法门,名无量义。

  

  若菩萨修学无量义,应观察一切诸法,自本以至于现在,性相本来空寂。

  

  一切诸法,悉是因缘而有。纵观宇宙间一切诸法,无一法非因缘而有。法既以因缘而现,故有者因缘有,灭者因缘灭,生灭悉因缘,于法实无所有。所以说一切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灭相。

  

  所谓空寂者,非是于一切诸法外另有空寂可得。而是因为一切诸法悉是因缘有,有属因缘,则法无自性。故因缘即是无性,无性即是因缘,不待法外立空,空外立法。一切诸法当体空寂。而空寂无性,即是因缘法有。

  

  故诸法空寂,空寂诸法。不纵不横,非一非二。既不相属,亦非相应。无能无所,无我无人。等同虚空,不可思议。

  

  诸法空寂,故佛于无量知一。空寂诸法,故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者,是多入于一,而一不碍多。于一知无量者,是一入于多,而多不碍一。一一诸法,悉皆互摄互入,周遍圆融,一切无碍,是为无量义。

  

  如是空寂,离一切相,故无大无小。空寂之法,毕竟不可得,是故不可得生,不可得灭。因为生灭之法,缘起如幻。以缘起如幻,如幻则不实,以不实故,是以性相空寂,无有生灭。所谓生灭者,众生妄见也,众生不如实知见,故于不生不灭中妄见生灭。若离于妄见,便不见生,亦不见灭了。

  

  一切诸法性相湛寂,如如不动。故不来不去,不进不退,犹如虚空,平等不动。

  

  无有二法者,言诸法性相空寂,本来平等,本来清净,无有诸相,无有分别,故曰无有二法。若人见有二法,此人便是有住,此人便是取相,不得无上正等正觉。

  

  而诸众生虚妄遍计,不如道理,妄分别是此是彼,是得是失。以分别彼此人我,得失利害故,于是虚妄生贪瞋痴三毒之心。以三毒心起不善念,以致造十种恶业。于是落入轮回,于六道中,备受诸苦。

  

  以迷心不悟故,于是无量亿劫,于苦道中不能自拔。若能一念开觉,知一切诸法本来性相空寂,便可不起惑造业,而尽诸苦边了。是知无量义者,诚功德无量也。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一切众生,虚妄计着,虚妄分别彼此,虚妄计较得失。起不正念,造诸恶业,以致轮回六道,受诸苦毒。菩萨如是谛观以后,于诸众生,起怜悯心,兴大悲愿,誓欲救拔。

  

  于是菩萨深入诸法,深达诸法实相。以实智照诸法实相,以方便智照实相诸法。以实智照空有不二,以方便智照不二空有。于一切诸法究尽实际,而事相不谬。复不坏事相而究尽实际。体实用权,则法相宛然。用权体实,则悉皆寂灭。

  

  菩萨度生,权智不可思议。深知如是法相能生如是之法。乃至法相如是,能住、异、灭如是之法。菩萨如实知一切众生,以过去法相,生现在之法。以现在法相,生未来之法。如是生如是住如是异如是灭,于六道中轮回不已,无有休息。

  

  云何过去法相?无明、行也。以过去世无明、行业,于是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如是而生如是而住。于现在世复以爱、取、有等法相,于是未来世生、死如是而异。

  

  菩萨如实知,如果无明行灭,则识名色六入触受即灭。而现在世爱取,即过去世无明;现在世有,即过去世行。所以于现在世若爱取有灭,则未来世生死随即永灭。故曰法相如是,诸法生住异灭亦如是。

  

  所以说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

  

  菩萨观察如是生住异灭本末究竟以后,悉遍知已。更谛审观察一切诸法有为相,念念迁流不住,新新生灭不停。如此惑业苦三,流转不已,致有众生生死轮回之苦。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生住异灭不纵不横,非一非异。以诸法空相故,诸法无相故,诸法一相故,诸法无二故,诸法本自寂灭故,诸法无住故,诸法如虚空故。只为众生自迷其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别,妄起恶念,妄造诸业,妄受轮回之苦。众生妄见生住异灭者,只因自不识心,为无明覆蔽,以致昧乎常住真心,受于迁流生灭之苦。

  

  即时生住异灭者,实则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以自妄心,现自心之妄境。若能息心达源,心净则佛土净。清净中岂有彼此得失,迁流生灭?

  

  细观此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无来无去,无相无法,无住无碍,妙湛不动,斯应一切。故能以无相应一切相,无知应一切知,无法应一切法,无变异应一切变异。故行人若能直观心性,便知即时生住异灭了。一念才动,便生住异灭宛然了。

  

  故古德有云,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细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佛心。

  

  菩萨如是观已,于是于一能知无量。深入众生之根性欲,所谓悉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因为众生根性欲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一切法者,为对治一切心故。

  

  说法无量,则释法之义亦无量。所谓义者,法之所以也。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故经云,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非有前后差别也。

  

  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故经云,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一相,一相即无相。无相非断,故曰一相。一相非常,故曰无相。非断非常契入中道,故曰实相。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者,是言如是无相,即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也。意即实相无相无不相,或者说实相无相一切相。所谓无相者,是一切相悉是无相,非是于一切相外另有无相也。若于一切相外另有无相,则此无相,岂非成了无相之相吗?若为无相之相,焉得谓之无相?

  

  故诸法实相即是无相,诸法无相,无相诸法。诸法无相则不异,无相诸法则不一。故曰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菩萨如是安住实相,心不动摇,于是所发的慈悲大愿,亦真实不虚。

  

  先于众生拔除其苦,所谓「真能」拔苦者,是真能令众生断诸惑业也。惑业既断,诸苦即除。

  

  苦既除已,复为说法令得快乐。菩萨度生,先令离苦,后令得乐也。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请问菩萨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修何法门。今佛回答,菩萨若能观察诸法本来性相空寂,若能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而救拔之,于无量义法门如实修行,便能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文理真正,文理者教理也。《无量义经》,教理真实,正而无邪,尊无过上者。佛所守护,魔不能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诸如生死见、增减见、我人见、有所得见,均为邪见。此《无量义经》,究竟实相,故不为一切邪见之所破坏。菩萨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惑。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谘问。…

《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