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余年。常爲衆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暖法頂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叁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雲何。唯願世尊。慈愍一切。廣爲衆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余疑網。」
有法爲可思議,空寂之法不可思議。二法爲可思議,無二法不可思議。有相法爲可思議,無相法不可思議。有所得法爲可思議,無所得法不可思議。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爲可思議,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
佛所說法,悉皆空寂,不二、無相、無所得,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乃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議。而衆生根性,法門解脫亦複如是,故亦不可思議。何以故?因爲一切諸法,悉皆畢竟空故。
大莊嚴菩薩爲一切迷惑衆生發問。以往四十余年來,佛爲衆生說苦、空、無常、無我。說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切法無相。說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過去衆生聞此法者,或得小果,或得大果。往日所說法,與今日所說法有何差異,而佛獨贊此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今經雲,暖頂忍世第一法,是言聲聞乘人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無漏智如火,行人初近無漏,得彼火相,以喻立名曰暖。頂者,在暖之上,猶登山造頂,然猶有退。若能前進,可至忍位,否則退墮。猶登山人,若至山頂,進則再越一,退則還至山下,故曰頂。忍者,智慧心安住于無漏法,曰忍。世第一者,于世間法中,最爲第一也。若再前進,即出世間法矣。此四者,亦名四加行或四善根。
聲聞乘五位是:一、資糧位。修叁觀行,即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二、加行位。即修暖頂忍世第一法。略說其余叁位是,叁、通達位。即初果見道位,修八忍八智,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第十六心解脫道時,名曰見道。四、修習位。于欲界九品思惑,斷至第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至第六品解脫道時名一來果。後叁品思惑,斷至第二品解脫道時,名不還向。至第叁品解脫道時,名不還果。此時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尚余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若斷至上二界俱生思惑七十一品解脫道時,名四果向。五、無學位。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脫道時,名四果無學位。此時叁界見思永盡,證得五分法身,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雜阿含》有曰,叁結盡得須陀洹果。叁結者,身見結、戒取結、疑結。此叁結斷盡則得初果。若叁結盡,薄貪瞋癡,則得二果斯陀含。所謂薄貪瞋癡者,即斷欲界思惑六品也。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所謂五下分結盡者,即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也。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即得阿羅漢果。
以上略述自暖頂忍世第一法,至阿羅漢果。至于辟支佛道,仍屬小教,或曰中乘。修十二因緣法,較聲聞乘爲利根,聲聞乘人循乎教,緣覺乘人因乎理。所修十二因緣法,是分別苦集滅道四谛之理。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屬于集谛。其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均爲苦谛。觀因緣之智名道谛,十二支滅爲滅谛。辟支佛道略說如是。
發菩提心以下,是說大乘人。往昔有人聞法,有發菩提心者,有登初地二地叁地,乃至十地者。
菩薩發菩提心,以慈悲爲首,衆生爲念。如是發心,佛種不斷。
菩薩慈悲,無邊無量,以衆生界無邊無量不可窮盡故。虛空無盡,故衆生無盡。衆生無盡故,菩薩慈悲心亦無盡。
菩薩具足十法,則能發菩提心。一、親近善知識。二、供養諸佛。叁、修積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信樂大乘。十、求佛智慧。菩薩若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菩提心。
菩薩發菩提心,須修六度行。布施行是菩提因,攝取衆生故。持戒行是菩提因,具足衆善滿本願故。忍辱行是菩提因,成就相好故。精進行是菩提因,增長善行,于諸衆生勤教化故。禅定行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衆生諸心行故。智慧行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
十地者,歡喜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紹菩薩位,入聖衆中。初無相智照勝義谛,一相平等,非相無相,斷諸無明,滅叁界貪,未來無量生死永不生故。
菩薩登初地,修布施波羅蜜,故除滅叁界之貪。
離垢地。菩薩于二地中,修四無量心,最勝寂滅斷瞋等習。修一切行,所謂遠殺離害,不與不取,簡單來說,菩薩于離垢地,遠離十種惡業,具足十種淨戒。故此地菩薩,以具足屍羅波羅蜜,故身心寂滅。
發光地。菩薩入第叁發光地,住無分別,滅無明暗。修行忍波羅蜜,得大總持,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焰慧地。菩薩于第四焰慧地,修行順忍,斷微細身邊見。修習無量精進波羅蜜,遠離懈怠,普利衆生。
難勝地。菩薩于第五難勝地中,以四無畏隨順真如,清淨平等無差別相,斷隨小乘樂求涅槃,修習禅定波羅蜜。
現前地。菩薩于第六現前地中,觀十二因緣,皆由著我而起。修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得般若波羅蜜。
遠行地。菩薩于第七遠行地中,修無生忍,證法無別,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行于方便波羅蜜,善巧方便廣宣法藏,一切莊嚴皆得圓滿。
不動地。菩薩住第八不動地,住無生忍,體無增減,斷諸功用。此菩薩修願波羅蜜,心心趣入一切種智,一切智智。
善慧地。菩薩住第九善慧地,住上無生忍,滅心心相,證智自在,斷無障礙。此菩薩得力波羅蜜。
法雲地。菩薩住第十法雲地,得大智力,能于十方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國土,現身度生。
最後大莊嚴菩薩問佛說,昔日佛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日佛所說法有何不同,而佛獨贊此《無量義經》,是甚深無上大乘之法,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
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余疑網。衆生之疑,猶如羅網,令衆生不得脫離也。
「于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衆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衆生得成無上菩提。」
佛贊大莊嚴菩薩善哉。因爲所問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能利益安樂人天,拔衆生之苦,乃至亦令未來世一切衆生成就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衆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顯實。是故衆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此段文中,佛表明心。佛成道之處,稱爲道場。釋迦牟尼佛之道場,即尼連河旁,菩提樹下的金剛座。
端坐六年,世尊苦行六年,乃示現降伏外道,非真修苦行也。若喜樂大乘之菩薩,則見世尊端坐六年。世尊于菩提樹下端坐,降伏魔軍,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圓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共人;天眼共天;慧眼共二乘;法眼共菩薩;佛眼唯佛獨具,不共余乘。
佛以獨具之佛眼,觀一切諸法,知不可宣說。因爲甚深無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議。如果宣說,衆生難以生信。因爲衆生性欲不同機感有鈍有利,而佛法甚深,是故不便直說。于是因衆生的性欲,作種種不同的說法。以往所說,只是權巧方便,未能直顯真實之義。故曰四十年未曾顯實。
佛具二智,實智與權智。昔日以權智爲叁乘人宣說方便教,今日始顯發真實之相。因爲昔日方便說故,所以叁乘人得道便有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複如是。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佛稱大莊嚴菩薩說,善男子,譬如水能洗除垢穢,無論井水池水江水河水,乃至溪渠大海之水,均能洗除垢穢。法水亦是一樣,無論人天乘法、聲聞緣覺乘法,乃至大乘法,均能洗除衆生之煩惱垢穢。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複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叁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于法自在。所說諸法亦複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譬如水性是一,而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這是用喻法性。因爲法性能除衆生之煩惱,了衆生之生死,而叁法四果二道各有不同。言衆生之根性欲不等,故于一法性,所得各有不同。
如《法華經》〈藥草喻品〉言,一雲所雨,草樹普滋,而所得不同。此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而有差別也。雖一時等澍,一雨之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一味之水,被諸草木,隨分受潤,稱其大小,各得生長。
叁法者,如以上經文所言谛緣度叁乘之法。四谛是聲聞乘法,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法,六度萬行是菩薩乘法。
四果者,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所謂二道者,雖未見經文說明,然尋經文之意,似是指聲聞道與菩薩道而言。或者「二」有「差別」之意。
善男子,水雖俱洗者,用譬佛說法也。猶佛所說法雖能令一切衆生得度,而離苦得樂程度各…
《無量義經略解 說法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