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一谛▪P3

  ..續本文上一頁諸藥叉等言詞咒句。雖複隱密而尚可知。尊者善現。于此般若波羅蜜多雖以種種言詞顯示。而我等輩竟不能解。善現。知彼心之所念。便告之言。汝等天子。于我所說不能解耶。諸天子言。如是如是。」

  

  「具壽善現複告彼言。我曾于此不說一字。汝等不聞。當何所解。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此于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證無上正等菩提。其相甚深亦複如是。」

  

  「天子當知。如佛化身。化作無量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俱來集會。複化作一能說法人。于此衆中宣揚妙法。于意雲何。是中有實能說能聽能解者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善現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化故。般若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天子當知。如在夢中夢見有佛教誡教授菩薩聲聞。于意雲何。是中有實能說能聽能解者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善現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夢故。般若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天子當知。如有二人處一山谷。各住一面贊佛法僧俱時發響。于意雲何。此二響聲能互相聞互相解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善現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響故。般若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天子當知。如巧幻師或彼弟子。于四衢道幻作四衆及一佛身。處中說法于意雲何。是中有實能說能聖(聽)能解者不。諸天子言。不也大德。善現告言。如是天子。一切法皆如幻故。般若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都不可得。」

  

  何故一切法皆如化?一切法皆如夢?一切法皆如響?一切法皆如幻?因爲一切法皆緣生無性,虛妄無實,故如化如夢如響如幻。此法唯有如來智慧知之,如來知一切法緣生無性,即此無性,便是圓成實。凡夫衆生不知一切法緣生無性,體皆虛妄如化如夢如響如幻,竟執一切法爲實有,落入遍計執。虛妄取相、立名,成一切妄想,以其妄想立種種世間法,以致乖乎真智、如如。

  

  故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以緣生無性故。一切法因緣有,實是幻有假有,當體即空。既是幻有假有,故一切法本來寂滅,本不可得。既然本不可得,故不可謂一切法有性,亦不可謂一切法無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叁百八十雲,一切法有性無性,皆不可得。

  

  所謂一切法者,包括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生滅法涅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等。如是等法,有性無性皆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名之曰空。般若所謂空者,既空乎有,複空乎空。于有不可得,于空複不可得。如此空性,是名無上菩提。故曰了達于空性,即名曰菩提。

  

  無上菩提,一法有無量名。如圓成實性、真如、法性、畢竟空、第一義、中道義、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佛性、般若波羅蜜多,乃至涅槃。

  

  即此無上菩提,複名緣起、衆生、煩惱、生死……等。何以故?以緣起、衆生、煩惱、生死等,一皆有性無性不可得。既然有性無性皆不可得,故當體即是無上菩提。故經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

  

  以一切法皆不可得,故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且複事事無礙。是故經雲,一切法無非佛法。諸佛菩薩如實知曰覺,凡夫不如實知曰迷。是知一切法本無分別,只是覺迷不同而有分別罷了。無奈諸佛菩薩苦口宣教,而衆生只是執迷不悟。

  

  一切法有性無性皆不可得,卻非斷滅,而是橫遍豎窮,故名一真法界。法爾如是,一真法界即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種法界。于四種法界,以衆生迷悟深淺不同,故有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等十法界。以十法界迷悟不同,佛爲度生方便,于是于一實谛,分別說二谛、叁谛、四谛。

  

  佛于一實谛說四谛時,小乘智劣不識,竟作有所得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一百四十六雲,修小乘法者,不識無所得義,皆觀法空苦無常。菩薩摩诃薩修般若波羅蜜多,則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吾人不得謂佛說小乘法,大乘非佛說。亦不得謂佛先說小乘法,後說大乘法。更不得說于佛法中,先是小乘思想,後來轉爲大乘思想。當知佛說小乘法時,即是密說大乘。佛無異說,佛說是一法,二法是魔說。《維摩诘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故知佛說法無有異說,只是衆生機有高下而已。

  

  當知佛成無上覺,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即是前後所說,乃至無量劫來所說,無二無異也。

  

  若謂佛僅能說小乘法,不能說大乘法,然則何得爲成無上覺者?若謂佛先說小乘,後說大乘,前後異說,然則何得謂佛是成無上覺者、佛是不異語者?若謂于佛法中,先是小乘思想,後轉爲大乘思想,那便說明佛前後異說。前後異說,即是異語者。既是異語者,便非成無上覺者。

  

  當知無量劫來,無量諸佛所說,無有異語,一道清淨。法本無二,衆生機二而已。過在衆生,非是佛過。以己之非,非佛之是,誠顛倒見也。

  

  于一切法究竟中,即無一切法,即無一切法之分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叁百一十五雲: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色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受想行識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受想行識。」

  

  「善現。眼處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眼處。耳鼻舌身意處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耳鼻舌身意處。」

  

  「善現。色處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處。聲香味觸法處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聲香味觸法處。」

  

  「善現。眼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眼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色界乃至眼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耳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聲界乃至耳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鼻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鼻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香界乃至鼻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舌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味界乃至舌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身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身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觸界乃至身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意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爲緣所生諸受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法界乃至意觸爲緣所生諸受。」

  

  「善現。地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地界。水火風空識界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水火風空識界。」

  

  「善現。無明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善現。布施波羅蜜多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布施波羅蜜多。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內空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

  

  「善現。真如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法界乃至不思議界。」

  

  「善現。苦聖谛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苦聖谛。集滅道聖谛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集滅道聖谛。」

  

  「善現。四靜慮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四無量四無色定。」

  

  「善現。八解脫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善現。四念住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

  

  「善現。空解脫門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空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無相無願解脫門。」

  

  「善現。菩薩十地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菩薩十地。」

  

  「善現。五眼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五眼。六神通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六神通。」

  

  「善現。佛十力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善現。無忘失法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無忘失法。恒住舍性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恒住舍性。」

  

  「善現。一切智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一切陀羅尼門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摩地門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一切叁摩地門。」

  

  「善現。預流果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預流果。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究竟中亦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善現。獨覺菩提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獨覺菩提。」

  

  「善現。一切菩薩摩诃薩行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一切菩薩摩诃薩行。」

  

  「善現。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究竟中無如是分別謂此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雲何一切法究竟中,即無一切法即無一切分別?因爲因緣和合乃有一切法,無一法不是因緣和合而有。一切法究竟,即是一切法性。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無性故無一切法,無一切法故無一切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皆因緣和合而有,究竟皆以無性爲性,無性故無一切法分別。無性乃能隨緣,隨緣乃有一切法,雖有一切法,而于究竟中,實無一切分別也。

  

  是故無性隨緣即是諸法,諸法任緣即是無性。故曰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是中無所有不可得。如是之法,名無上菩提,名究竟涅槃,名爲實相,名爲法界,名爲中道,名爲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經》卷第叁百六十一雲:「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

  

  若謂由有所得故無所得,則無所得便是相待假,是虛妄法。若謂由無所得故無所得,則無所得便是斷滅空。所以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也。何謂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平等性者,色即空、空即色也。何以故?色即空則色不可得,空即色則空不可得,是名無所得也。

  

  是知色與非色,受想行識與非受想行識,六根與非六根,十二入與非十二入,十八界與非十八界,四谛與非四谛,十二因緣與非十二因緣,六度與非六度,乃至無上菩提與非無上菩提……總之一切法與非法,皆無自性,不可分別,都不可得也。甚至此無所得,亦無所得,方是一切法根本實性。一切法根本實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得無上菩提,依世俗谛說名爲得,不依勝義谛。若依勝義谛,能得、所得俱不可得。

  

  凡一切世間、出世間等法,無非緣起者,所謂法不孤起,因緣而起。緣起如幻,故一切世間、出世間等法,無不是化。于其中有聲聞化、獨覺化、菩薩化、如來化、煩惱化、善惡業報化、生死輪回化。由此因緣,一切世間、出世間等法,皆如幻化。

  

  幻化諸法無有實性,無性之法,即是無上道。故如是見者,即是見道。凡吾人六根所接觸之法,無非緣起,無非無性,無非是道。故古德言,觸目皆道。

  

  此如幻無性之法,法爾如是。非聲聞乘作,非獨覺乘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余人所作。幻有無性,作而無作;無性幻成,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遍十方而非有;無作而作,畢竟空而非無。遍十方而非有者,千江只一月也;畢竟空而非無者,一月印千江也。如此妙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住而無住,無住而住。豈一切世間法說有道無者,可以倫比哉?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一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