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死與緣起
凡夫衆生,不知性空隨緣現六道,六道宛然而性空。竟執根身初起爲生,根身壞滅爲死。因而貪生畏死,如人走避虛空。佛說一切法無生,以無生故無滅。若生不息,滅自然亦不息。所以衆生欲求不死,應當精進證于無生。若證無生,死自然滅矣。
佛言一切外道無有智慧,只求斷死,不知斷生。甚至妄求長生不死。不知有生必然有滅,常生即是常滅。既求于生,若求不死不可得也。正如升高者必然墮下,若求其不墮,必是不升。如果欲其升,而不欲其墮,是不可能的。
佛教弟子證于無生,若證無生,死自止也。生死既無,自然出離六道輪回。
本來法界湛寂,空空無有大千。所以既無六道,亦無生死輪回。只怪衆生迷惑,以惑業因緣,妄受六道果報也。故永嘉大師「證道歌」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以染緣便起凡境,以淨緣便起聖境。凡聖二境,皆系緣起。尋其究竟,皆畢竟空。以緣起如幻故,乃知一切法無作無起無生。
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謂熾然者,即生死不斷義也。既然生滅皆空,是知無生滅。可憐衆生迷惑,于無生無滅中,妄見生滅。故曰明明生無生,偏落無生生,因緣遂無性,衆生業不空。
衆生由于煩惱系縛,以致往來六道之中,數數生起。故往來六道生死者,以因緣起故。同時于六道中,生死相續不斷,諸緣和合則生,諸緣破散則滅。諸緣破散已,另有新緣相續而起。于是生死不斷,輪回相成。
衆生心念于善,則善業生;念于惡,則惡業起;衆生念佛,則淨業成就。善業成就,則叁善道現;惡業成就,則叁惡道現;淨業成就,則極樂淨土現。一旦往生極樂淨土,則證無生。何以故?清淨則無生也。
所謂無生者,非是在生以外另有無生也。須知生與無生,不二不別。無生即生,生即無生。何以故?生法清淨,即是無生。生法性空,即是無生。生法無相,即是無生。生法無作,即是無生。生法不二,即是無生。生法平等,即是無生。生法如如,即是無生。生法不可得,即是無生。乃至生法緣起,即是無生。何以故?因爲緣起性空,如果不起妄心造作,緣起當體即是無生也。所以我們要以清淨心,求生清淨佛土。
于十方淨土中,唯求生彌陀淨土最爲方便。何以故?由于二力故。阿彌陀佛發四十八慈悲大願,願願在度衆生。故衆生若以欣願心求生極樂,佛必以悲願心垂手接引。衆生起感,彌陀必應。如此感應道交,心佛相應,二力成就,故是大方便也。既生淨土,以佛願力,雖是下品生者,亦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是因緣,皆自體種子所顯現。故欲生極樂,應先發起自體上之淨業種子。怎樣才能發起自體之淨業種子呢?其要訣在于信、願、行。絕不可以凡夫思議心,測度不思議之佛法也。
六道輪回,是由叁種緣起相所建立。所謂前際中際後際。從前際生中際,從中際生後際。中際生已,若起煩惱業,則流轉于後有。若趣于清淨,便可至究竟涅槃。前際者是無明行,中際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後際是生與老死。由于無明行生中際,于中際若起愛取有,便是煩惱業。以是因緣,便與後際生死,相續不斷。中際的愛取,複成爲前際的無明。中際的有,便是前際的業。于是生死六道,輪回不斷。
衆生諸根依名色生,名色依識而生,識依業生,業依煩惱生。而煩惱依妄想生,妄想依名相生。以如是故,成爲凡夫。若人不取著于名相,便不生妄想。若無妄想,便不生煩惱。若無煩惱,可息六道輪回。是故若人不取著名相不生妄想,便得真智現前,證諸法如義,是即真如法性也。如是則轉凡成聖矣。
六道生滅,依于法相而得建立。而一切法相,依于緣起而有。若知緣起無性,諸法空寂,則生滅焉有?故生滅者,衆生之見也。既有于見,乃取于相。既取于相,乃執實有生滅。以執生滅爲實故,于是實在落入生死也。故佛言,一切衆生,皆以有見而入生死。
若人洞達一切法皆是緣起,緣起即無性,如是可明諸佛叁德叁身,不外寂而照,照而寂也。若能如是而知,則能一解千從。是將自性清淨心,向無所有中棲泊。故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佛心猶虛空,無垢無染。例如劫末時大火焚燒,而虛空卻未被燒著。澍大雨泛大水,而虛空卻未被濕著。大風狂吹,天地盡毀,而虛空卻未被動搖。恰如無心棲泊于無所有,一切無住,即此「無住」,亦複不住。此乃真實修行者也,乃大丈夫也。
如果念佛人念到這種地步,把是非人我成敗打成一片,不被任何煩惱所動搖,一顆心猶如虛空,火燒不著,雨打不濕,風吹不透,是真念佛者也。
所謂生之無生,真性湛然;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我輩凡夫,若欲證入無生,即須斷集,若能斷集,自然無生矣。于無生而說生,即是緣起一切法相也。若于生而明無生,便知一切相無非實相。故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者,非是有煩惱有菩提也。而是煩惱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故曰煩惱即菩提也。生死即涅槃,其意義亦複如是。若如此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法界緣起,平等法性,本無二無別。然凡夫妄生煩惱,以煩惱故落入六道。二乘但證無常生滅,取著有相涅槃。是故凡小皆不得一乘妙旨,圓融法界。唯佛菩薩,深入緣起,了達真空,徹證涅槃妙心,常樂我淨。
緣起即衆生界,緣起無盡,故衆生界無盡。衆生界無盡,故生滅無盡。既曰無盡,而無盡即是常存,常存則無生滅。故生滅無盡,則其性恒一。無盡生滅,則其相萬變。其相萬變者,無盡緣起也;其性恒一者,一心常靈也。
以一心常靈,故成無盡緣起;無盡緣起,還依一心常靈。衆生輪轉六道,念念生滅,相續不斷,即此「不斷」之性,便是清淨法身。若洞徹不斷不變易性,便是根本智慧。
法身隨緣現生滅,故因果宛然;生滅隨緣性空寂,故法身常一。所以我們見諸法生滅時,要不作二想,亦不作不二想。于二不二皆離,亦離此「離」,終至心無所住,亦不住于「無住」。這便是圓覺,亦便是涅槃。《華手經》雲:「是心不在緣,亦不離衆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即此意也。
我人若能了知六道諸法由衆緣起,于六道諸行,唯見法性空寂。于是興衰毀譽稱譏苦樂尚不能動,何況能與人爭勝爭負,爭先爭後,而興诤論乎?若人修行到如此地步,方能擔當如來家業也。
故會真只在忘言,悟道唯有明心。真修行人,睹文只悟其義而不著其。不著其,教旨自然現于心源。若徇文以爲悟道,即死于文下者也。
故知六道生死未嘗生死,來去未嘗來去。衆生修行,不可止住于文字,應契入法性。故曰知無生死者,不如體無生死;體無生死者,不如契無生死;契無生死者,不如用無生死。若能達到用無生死的階段,便能入叁界度叁界,入生死救生死了。
學道之人,雖能知無生死,然爲煩惱業報所障,身心俱不得自在。遇憎愛境,便起憎愛心;遇違順境,便造善惡業。不能任緣養性,正念不失。當此之時,須假修習方便,策勵精進。必欲斬關落鎮,破生死關隘。故雖知無生死,若不假修習方便,亦難得受用也。猶井底甘泉,雖目見了了,若不假繩罐方便,亦不能取出受用。
故聞、思、修,叁慧之中,要以修慧爲貴。修慧始得真實,聞思不過相似而已。佛法雖深,修行可至寶所。
凡夫修習,首須清淨根門,除五欲、五蓋、十不善業。何爲五欲?五欲者,五根貪著五塵也。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是爲五欲。
約欲心染塵言,則眼耳鼻舌身生五欲。約塵起欲心言,則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爲五欲。《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依塵起欲心,更立財色名食睡爲五欲。欲惡若離,禅定即生。欲惡若滅,禅定即起。若不除五欲,縱然入定,亦是魔定。故龍樹菩薩說,菩薩離五欲,得諸禅定。
既知「欲」者五欲,而「惡」者,又系何法?所謂惡者,五蓋也。即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此五法障心,故名五蓋。
貪欲蓋者,于順境愛著,障乎于心。瞋恚蓋者,于違境忿怒,障乎于心。掉悔蓋者,心散動著于諸塵,是名曰掉,掉者掉散也。掉之爲法,破出家人心。出家人精進攝心,猶不能住,何況掉散?故出家修道,首應伏掉散心。以掉散故,心懷憂結,是名曰悔。睡眠蓋者,心重欲眠名之爲睡,睡深離覺名之曰眠。睡眠障心,是大無明,故名之爲蓋。疑蓋者,于正法不信,疑師疑法。佛是我大師,疑師則違佛,疑法則違教。
五欲五蓋均在欲界,以障乎于定,故不生色界。五欲若除,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清淨。五蓋在于意根,所以五蓋若除,意識即得清淨。六根清淨,始堪修道也。五欲以五蓋爲根,因爲五欲之縛,根在意識故。
然五欲較粗而易見,五蓋較細而難識。修行人應先除粗者,後及細者。是故雖然五蓋爲根,而除時應先斷五欲。五欲若斷,則五蓋可因之而除。因爲五欲,可爲五蓋之增上緣也。若欲除五欲五蓋,首應持戒,次應修定,後應修慧。故經有雲,先以戒捉,次以定縛,後以慧殺。
所謂十不善業者,即殺、盜、邪淫(約在家衆言)、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貪、瞋、癡。此十種法,即所謂十不善法。若能將以上欲惡、十不善法除盡,便可不違于道。諸法緣起,亦就不違于性了。
談到無生,約有二種。一種是法性無生。因爲法性無性,以無性故,謂之無生。二者是緣起如幻。如幻則非實有,以非實有故,謂之無生。此二種法,皆可入于無生,故知此二種法者,實是一體之兩面也。
無生法有多種名,如中道第一義、無上菩提、畢竟空、法界緣起、心地、一真法界、…
《緣起法泛談 五、生死與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