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死与缘起
凡夫众生,不知性空随缘现六道,六道宛然而性空。竟执根身初起为生,根身坏灭为死。因而贪生畏死,如人走避虚空。佛说一切法无生,以无生故无灭。若生不息,灭自然亦不息。所以众生欲求不死,应当精进证于无生。若证无生,死自然灭矣。
佛言一切外道无有智慧,只求断死,不知断生。甚至妄求长生不死。不知有生必然有灭,常生即是常灭。既求于生,若求不死不可得也。正如升高者必然堕下,若求其不堕,必是不升。如果欲其升,而不欲其堕,是不可能的。
佛教弟子证于无生,若证无生,死自止也。生死既无,自然出离六道轮回。
本来法界湛寂,空空无有大千。所以既无六道,亦无生死轮回。只怪众生迷惑,以惑业因缘,妄受六道果报也。故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染缘便起凡境,以净缘便起圣境。凡圣二境,皆系缘起。寻其究竟,皆毕竟空。以缘起如幻故,乃知一切法无作无起无生。
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谓炽然者,即生死不断义也。既然生灭皆空,是知无生灭。可怜众生迷惑,于无生无灭中,妄见生灭。故曰明明生无生,偏落无生生,因缘遂无性,众生业不空。
众生由于烦恼系缚,以致往来六道之中,数数生起。故往来六道生死者,以因缘起故。同时于六道中,生死相续不断,诸缘和合则生,诸缘破散则灭。诸缘破散已,另有新缘相续而起。于是生死不断,轮回相成。
众生心念于善,则善业生;念于恶,则恶业起;众生念佛,则净业成就。善业成就,则三善道现;恶业成就,则三恶道现;净业成就,则极乐净土现。一旦往生极乐净土,则证无生。何以故?清净则无生也。
所谓无生者,非是在生以外另有无生也。须知生与无生,不二不别。无生即生,生即无生。何以故?生法清净,即是无生。生法性空,即是无生。生法无相,即是无生。生法无作,即是无生。生法不二,即是无生。生法平等,即是无生。生法如如,即是无生。生法不可得,即是无生。乃至生法缘起,即是无生。何以故?因为缘起性空,如果不起妄心造作,缘起当体即是无生也。所以我们要以清净心,求生清净佛土。
于十方净土中,唯求生弥陀净土最为方便。何以故?由于二力故。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慈悲大愿,愿愿在度众生。故众生若以欣愿心求生极乐,佛必以悲愿心垂手接引。众生起感,弥陀必应。如此感应道交,心佛相应,二力成就,故是大方便也。既生净土,以佛愿力,虽是下品生者,亦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是因缘,皆自体种子所显现。故欲生极乐,应先发起自体上之净业种子。怎样才能发起自体之净业种子呢?其要诀在于信、愿、行。绝不可以凡夫思议心,测度不思议之佛法也。
六道轮回,是由三种缘起相所建立。所谓前际中际后际。从前际生中际,从中际生后际。中际生已,若起烦恼业,则流转于后有。若趣于清净,便可至究竟涅槃。前际者是无明行,中际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后际是生与老死。由于无明行生中际,于中际若起爱取有,便是烦恼业。以是因缘,便与后际生死,相续不断。中际的爱取,复成为前际的无明。中际的有,便是前际的业。于是生死六道,轮回不断。
众生诸根依名色生,名色依识而生,识依业生,业依烦恼生。而烦恼依妄想生,妄想依名相生。以如是故,成为凡夫。若人不取着于名相,便不生妄想。若无妄想,便不生烦恼。若无烦恼,可息六道轮回。是故若人不取著名相不生妄想,便得真智现前,证诸法如义,是即真如法性也。如是则转凡成圣矣。
六道生灭,依于法相而得建立。而一切法相,依于缘起而有。若知缘起无性,诸法空寂,则生灭焉有?故生灭者,众生之见也。既有于见,乃取于相。既取于相,乃执实有生灭。以执生灭为实故,于是实在落入生死也。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以有见而入生死。
若人洞达一切法皆是缘起,缘起即无性,如是可明诸佛三德三身,不外寂而照,照而寂也。若能如是而知,则能一解千从。是将自性清净心,向无所有中栖泊。故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心犹虚空,无垢无染。例如劫末时大火焚烧,而虚空却未被烧着。澍大雨泛大水,而虚空却未被湿着。大风狂吹,天地尽毁,而虚空却未被动摇。恰如无心栖泊于无所有,一切无住,即此「无住」,亦复不住。此乃真实修行者也,乃大丈夫也。
如果念佛人念到这种地步,把是非人我成败打成一片,不被任何烦恼所动摇,一颗心犹如虚空,火烧不着,雨打不湿,风吹不透,是真念佛者也。
所谓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我辈凡夫,若欲证入无生,即须断集,若能断集,自然无生矣。于无生而说生,即是缘起一切法相也。若于生而明无生,便知一切相无非实相。故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者,非是有烦恼有菩提也。而是烦恼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故曰烦恼即菩提也。生死即涅槃,其意义亦复如是。若如此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界缘起,平等法性,本无二无别。然凡夫妄生烦恼,以烦恼故落入六道。二乘但证无常生灭,取着有相涅槃。是故凡小皆不得一乘妙旨,圆融法界。唯佛菩萨,深入缘起,了达真空,彻证涅槃妙心,常乐我净。
缘起即众生界,缘起无尽,故众生界无尽。众生界无尽,故生灭无尽。既曰无尽,而无尽即是常存,常存则无生灭。故生灭无尽,则其性恒一。无尽生灭,则其相万变。其相万变者,无尽缘起也;其性恒一者,一心常灵也。
以一心常灵,故成无尽缘起;无尽缘起,还依一心常灵。众生轮转六道,念念生灭,相续不断,即此「不断」之性,便是清净法身。若洞彻不断不变易性,便是根本智慧。
法身随缘现生灭,故因果宛然;生灭随缘性空寂,故法身常一。所以我们见诸法生灭时,要不作二想,亦不作不二想。于二不二皆离,亦离此「离」,终至心无所住,亦不住于「无住」。这便是圆觉,亦便是涅槃。《华手经》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即此意也。
我人若能了知六道诸法由众缘起,于六道诸行,唯见法性空寂。于是兴衰毁誉称讥苦乐尚不能动,何况能与人争胜争负,争先争后,而兴诤论乎?若人修行到如此地步,方能担当如来家业也。
故会真只在忘言,悟道唯有明心。真修行人,睹文只悟其义而不着其。不着其,教旨自然现于心源。若徇文以为悟道,即死于文下者也。
故知六道生死未尝生死,来去未尝来去。众生修行,不可止住于文字,应契入法性。故曰知无生死者,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者,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者,不如用无生死。若能达到用无生死的阶段,便能入三界度三界,入生死救生死了。
学道之人,虽能知无生死,然为烦恼业报所障,身心俱不得自在。遇憎爱境,便起憎爱心;遇违顺境,便造善恶业。不能任缘养性,正念不失。当此之时,须假修习方便,策励精进。必欲斩关落镇,破生死关隘。故虽知无生死,若不假修习方便,亦难得受用也。犹井底甘泉,虽目见了了,若不假绳罐方便,亦不能取出受用。
故闻、思、修,三慧之中,要以修慧为贵。修慧始得真实,闻思不过相似而已。佛法虽深,修行可至宝所。
凡夫修习,首须清净根门,除五欲、五盖、十不善业。何为五欲?五欲者,五根贪着五尘也。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是为五欲。
约欲心染尘言,则眼耳鼻舌身生五欲。约尘起欲心言,则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为五欲。《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依尘起欲心,更立财色名食睡为五欲。欲恶若离,禅定即生。欲恶若灭,禅定即起。若不除五欲,纵然入定,亦是魔定。故龙树菩萨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定。
既知「欲」者五欲,而「恶」者,又系何法?所谓恶者,五盖也。即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障心,故名五盖。
贪欲盖者,于顺境爱着,障乎于心。瞋恚盖者,于违境忿怒,障乎于心。掉悔盖者,心散动着于诸尘,是名曰掉,掉者掉散也。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出家人精进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故出家修道,首应伏掉散心。以掉散故,心怀忧结,是名曰悔。睡眠盖者,心重欲眠名之为睡,睡深离觉名之曰眠。睡眠障心,是大无明,故名之为盖。疑盖者,于正法不信,疑师疑法。佛是我大师,疑师则违佛,疑法则违教。
五欲五盖均在欲界,以障乎于定,故不生色界。五欲若除,则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清净。五盖在于意根,所以五盖若除,意识即得清净。六根清净,始堪修道也。五欲以五盖为根,因为五欲之缚,根在意识故。
然五欲较粗而易见,五盖较细而难识。修行人应先除粗者,后及细者。是故虽然五盖为根,而除时应先断五欲。五欲若断,则五盖可因之而除。因为五欲,可为五盖之增上缘也。若欲除五欲五盖,首应持戒,次应修定,后应修慧。故经有云,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
所谓十不善业者,即杀、盗、邪淫(约在家众言)、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此十种法,即所谓十不善法。若能将以上欲恶、十不善法除尽,便可不违于道。诸法缘起,亦就不违于性了。
谈到无生,约有二种。一种是法性无生。因为法性无性,以无性故,谓之无生。二者是缘起如幻。如幻则非实有,以非实有故,谓之无生。此二种法,皆可入于无生,故知此二种法者,实是一体之两面也。
无生法有多种名,如中道第一义、无上菩提、毕竟空、法界缘起、心地、一真法界、…
《缘起法泛谈 五、生死与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