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身、如来、涅槃、如如、真如、佛性、圆觉、总持、如来藏等种种名。凡夫不识无生之义,于是落入六道轮回。圣者体证无生,则能入无漏证法性。
法性无生者,真如本一,无得无失也。缘起无生者,幻相本空,非有非无也。凡情遍计,妄执有无,不识法性,于是随其所见,见有生死。智者晓了诸法依他而起,于是会归圆成实性。依他起者,即缘起也。故《涅槃》云,见缘起即为见法,见法即见中道,见中道即见佛亦见佛性。愚痴人不见缘起法性,于是不明中道不见佛性。以不见佛性故,妄随六道生死。
故六道生死,皆由众生迷惑心所生。众生若得不迷本性,即出三界也。觉乎缘起,便知性空。迷乎缘起,便落无常苦道。迷于缘起者,于是眼耳鼻舌身五种识,便取着于尘。以取着故,于是转入第六识,成善恶因种入第八识。第七识以我见我慢而生攀缘。于是更支配第六识造善恶业。以致覆障第八识不得显现,因而落入六道生死。故众生临命终时,一生所造善恶诸业,俱时现前。这便是因为第八识净种子不得现前故,于是随业流转,不得自在。
如果众生以净戒因缘故,不令五识取着于尘,于是第六识可得无过。第六识无过故,于是第七识不生攀缘。不以我见我慢攀缘故,便可无善恶诸业。无业因缘故,便可出六道生死也。
所以六道生死因缘,最初依于第八阿赖耶为体。而第六意识为用,造善恶业构成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如果第六识起如理分别,便可修道证灭入无生了。故流转生死固是第六识之过,然出世解脱亦是第六识之功。因为第八识只是种子而已,第七识只是恒常执我,分别力弱。前五识若无第六识分别造作,虽取一切法相,却是无过。唯有第六意识分别造作力强,能起善恶诸业。故前五识虽然分别一切法,而第六识不作分别想,便可无过了。
其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十方三世,唯是一心。故第六识分别者,只是分别自心而已。十方三世一切境界相,全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建立。众生妄心,于毕竟空中,建立如幻空华之法。所建立之法,犹镜花水月,无体可得。众生无明,便于此镜花水月之中,空随流转。
众生命终时,识被业障所缠,于是受生种种杂报之身。所以识能生身,识如种子,识流相续,能持身不绝。能令众生,受生受死。是故三界得以成立,令众生受于五烦恼阴。五烦恼阴者,有漏五阴也。何谓有漏?生于三界之中名为有漏,若出三界,则为无漏也。
有漏五阴,其有二种,即有漏善五阴,与有漏恶五阴。有漏善五阴,便是三善道;有漏恶五阴,便生三恶道。是故有六道身。有漏五阴,初即名色。而名色由识所生,识由烦恼业所生。我们于现在世,若生爱取,造作诸业,便必受有漏后身也。
须知五阴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是变坏法,是忧悲恼苦聚。例如色是生灭,是无常,是变坏,致令众生忧悲恼苦。余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若于五阴生爱着欲贪,则受生灭无常变坏之苦了。如果正见五阴生灭无常变坏苦,离爱着欲贪,调伏爱着欲贪,便可获致解脱。
若人了解大乘,洞达五阴皆空,则证法身。何以故?因为五阴皆空,即法身也。若知五阴皆空,自然便不会生爱着欲贪了。
愚痴凡夫,不明五阴皆空的道理,竟对五阴起爱着想,起常想,起安隐想,起我我所想。加以保护爱惜,是以临命终时,必受此五受阴怨家所害。
若能如实知,了达五阴皆空,便如《心经》所说,度一切苦厄了。此人不但不被六道凡夫所局,乃至不为小乘圣人所限,直证大果矣。
五阴皆空便是无生,故若知五阴皆空,便破无明。无明若破,则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终于老死灭。是故达五阴空,即知无生也。不坏缘起,当体性空。故知诸佛诸菩萨,其度生之业,不以无明烦恼为因缘。所以诸佛菩萨,虽行于六道,救度六道,得大自在。
吾人欲脱业系苦,应修八正道。八正道者,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说八正道是沙门法,不行八正,即非沙门。
有人谓八正道是小乘人所行,其实不然。因为八正道,实是一切贤圣所通修。小乘人行乎八正,得有余涅槃。大乘人修八正道,可获无上菩提。故知八正道是大小通修。法本不二,以机有阶降,故得果不同也。据此可知,佛法宗乎缘起,缘起法本来不二,以众生机有差别,故现法不同。利根人知缘起是依他起,故可入圆成实。钝根人执依他起为实有,于是落入遍计执。以遍计执着故,苦集乃生落入六道。
声闻乘人修八正道,是局依于苦集灭道四谛而行。大乘人则将四谛理扩而大之,以大乘智慧立大乘修行,依中道第一义而修。
兹据经略申大乘八正道义。
大乘所行八正道:一、正见。见一切法平等,见一切法无分别,见一切法无二,是名正见。二、正思惟。如实知一切法,离一切思惟相,因为一切思惟,皆非正思惟。若能断诸分别,方名正思惟。三、正语。口所出言,不自恼,不恼他,不自污,不污他,不自生慢,不生他慢,不自诳惑,不诳惑他。复次说一切法平等,说一切法清净,说一切法无二、无性、无生,是为正语。四、正业。若业能作寂静因,若业离无明爱取,若业不垢不净能坏烦恼,若业不系三界,是名正业。五、正命。若命不妨自身,不妨他身,不增一切诸恶烦恼,非恶业活,是名正命。六、正精进。若能了知于如法性,实法性,无精进,无不精进,是名正精进。七、正念。若念六度,四无量,乃至离相无念。常修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复于「修、离」不取相念着,是名正念。八、正定。于定不执取不味着,行住坐卧四威仪,无不在定中,乃至无定无不定,心无所住,是名正定。
总而言之,声闻乘人修八正道只为自求,菩萨行八正道为度一切众生。
菩萨于六道中,欲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须令众生转识成智。何谓为识?何谓为智?兹分别于下:执着缘起幻相是识,了达诸法实相是智。见诸法生灭是识,知实相不生不灭是智。执着有相无相是识,超过有相无相是智。于诸缘起法相种种境界,起心生碍是识;于种种境界,无心无碍是智。心有所住是识,心无所住是智。心有憎爱是识,心地清净是智。心有所得是识,心无所得是智。
智则能破无明,识则能长生死。智者明也,明者除暗,故能破无明。无明若破,则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于是出离生死。识者分别,妄起憎爱,于是堕入六道生死。看不破、放不下则名识,看得破、放得下则名智。
总之,生是因缘生,法本不生;灭是因缘灭,法本无灭。生灭唯是因缘,法本不可得。例如无明生行,行不可得,依无明因缘而生。行生识,识不可得,依行因缘而生。识生名色,名色不可得,依识因缘而生。名色生六入,六入不可得,依名色因缘而生。六入生触,触不可得,依六入因缘而生。触生受,受不可得,依触因缘而生。受生爱,爱不可得,依受因缘而生。爱生取,取不可得,依爱因缘而生。取生有,有不可得,依取因缘而生。有生生,生不可得,依有因缘而生。生生老死,老死不可得,依生因缘而生。
故十二因缘,皆无自性,唯依他因缘而有。而无明者,体即虚妄而非实有,故知一切法本来无生。
如果生灭,则老死灭。而生本不可得,依有而有。有本不可得,依取而有。取本不可得,依爱而有。爱本不可得,依受而有。受本不可得,依触而有。触本不可得,依六入而有。六入本不可得,依名色而有。名色本不可得,依识而有。识本不可得,依行而有。行本不可得,依无明而有。无明本不可得,虚妄而有。
无明既是虚妄,则生灭皆不可得。无明不生,则不生行,不生识,不生名色。乃至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切不生。无明非为实有,故不灭,则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概无灭。如此一切无生无灭,便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名之曰佛。
是知诸法因缘生,性本空寂;诸法因缘灭,性本不动。故于一法界,万象森罗,而毕竟空寂;毕竟空寂,而万象森罗。约缘起言,则一切法非有而有;约性空言,则一切法有而非有。
有而不有,虽有不着有边;无而不无,虽无而不着无边。离有边有,故有不碍无;离无边无,故无不碍有。有不碍无,缘起即性空也;无不碍有,性空即缘起也。
此法甚深微妙,亦名实相,亦名中道,亦名般若,亦名萨婆若,亦名一真法界,亦名自性清净心,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缘起法泛谈 五、生死与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