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法泛談 四、一心具隨緣大用▪P2

  ..續本文上一頁卻妄自動念生想,起惑成暗。于是明反成無明,覺反成不覺,此皆由執幻染心故耳。所以修道人,但能凝然心無所住,則見自性湛寂。若覺自性湛寂,則菩提朗月,涅槃淨空,自然顯現。

  

  但能心中不染無物,便是心無所住。此心凝然無寄,不寄妄,不寄覺。妄、覺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則是心無所住也。若能心與無住相應,方會諸法寂滅,取證真如。這樣才是了脫生死之道也。

  

  雖然心無所住有如此之大利益,但是我等具縛凡夫,亂心難製,惑業難除,欲求心無所住,實是難上加難。若不假方便,難望成此功德。今有念佛法門,世尊以無上悲願傳于世間,欲度罪苦衆生,速離苦海直登覺路。故我輩衆生,勿負佛旨,當信受佛語,依教奉行而修持也。

  

  雲何謂念佛法門,能取證無住呢?凡夫無量劫來積諸惑業,故妄想散亂,難得淨除。若借念佛功德,即得亂心頓止。故古德雲,佛號入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當我們念佛時,一句佛號須發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還之于心。話雖如此講,學佛須取其法要。這一句佛號,只要至誠懇切,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發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還之于心了。因爲耳根一攝,六根都攝。只要將一句佛號聽得清楚明白,必然:有目不睹;有耳不聞,祇聽佛號故;有鼻不嗅;有口而無妄語,唯念佛號故;有身不覺;有意不亂,唯觀佛號故。如此一句佛號當下,散亂心即止,因爲六根都攝故。故持名念佛,爲辟散之捷徑,證一心之坦途。

  

  當此之時,便得心無所住。何以故?若心有住著,勢必馳散也。心不馳散,即是一心不亂也。正以心無所住,故佛號聽得清楚明白;正以佛號聽得清楚明白,故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曰寂,佛號聽得清楚明白曰照。斯即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故曰常寂而照,常照而寂。常寂故曰寂寂,常照而是惺惺。雖惺惺而不亂,雖寂寂而不滯。故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則無念,惺惺則心念分明,是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無念則性空,心念則緣起。是知以緣起故,乃有念佛法門也。何止念佛法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無不是依緣起而立。若非緣起,便無一切法門。

  

  雖然由于佛號聽得清楚明白,而得心無所住,但是此時,心亦不住于佛號。何以故?若心住于「阿」,便聽不清「彌」。心住于「彌」,便聽不清「陀」。心住于「陀」,便聽不清「佛」。乃至心住于第一聲佛號,便聽不清第二聲佛號。今句句佛號聽得清楚明白,故知心無所住。不僅如此,而此時即此「無住」,亦複不住也。

  

  所以念佛法門,殊勝微妙不可思議。念佛爲因,往生爲果。一念甫起,便是始覺,阿彌陀佛,即我本覺也。若能念到照而寂,寂而照,一心不亂,便是始覺合于本覺也。所以若求心無所住,以念佛法門最爲方便。

  

  法界無界,唯是一心。十法界本來清淨,然隨心而現。心染則現六凡,心淨則現四聖,故十法界中凡聖兩道,不出一心。是故經雲,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法因心生,是無法也;心因法生,是無心也。故十法界唯是一大緣起,無法無人。修道之人,但須自淨其心,勿須他求。

  

  佛得法界心,故與一切衆生心同。何以故?法界者無界也,佛心者無心也。以無心會無界,故曰法界心。雖然法界無界,但須以無心契合。如果心落有中,必生取著,若生取著,便成魔業。若以無心契合,則境智相應,能所冥合,于是能獲解脫,而順乎無生。佛是無心道人,以無心故,與一切衆生心同。故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所法,以如是故,佛能化一切衆生心,轉六凡成四聖。

  

  凡夫迷于法界,落十八界中。于十八界中,取著于我,妄自取相分別,妄見心境有二。于是取四相起叁毒,以惑業因緣,落諸苦道。凡夫若能如實知見,當緣境之時,即知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變之相分。便能離四相、去叁毒,于是業報自息矣。

  

  十法界即自心性,我心能見,還見我心。故能見所見,能造所造,皆是一心。離一心以外,更無一法可得。何以故?因爲一切法無非緣起,而緣起性空,故心外無一法可得。而此一心,亦是緣起性空。以心空無自性故,所以能與一切法相應。以與一切法相應故,是曰靈知不昧。以靈知不昧故,始名之爲心。此即無心與無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靈知者其實也。

  

  于此可知,以緣起故,始成唯心所造、唯識所現。因爲緣起故,一切法性空。而衆生迷惑,于性空中,妄執一切幻相爲實有。執一切幻相爲實有故,于是起惑造業。

  

  談到這兒,必須提醒大家。佛法所謂空者,非是絕對的無也。若謂是絕對的無,那便是斷滅空。當知佛法所謂空者,即是緣起也。緣起名空,空名緣起,是爲佛所謂空者也。凡明白緣起者,見外境之時,便知外境悉是自心所現。自心所現之相分,還與自心作緣。由于境緣現前故,心法當即由之而起。所以十方法界中,「空」者法爾如是,「緣」亦法爾如是。因爲「緣」無性,緣無性則不礙空,是故對緣說空。「空」無性則不礙緣,是故對空說緣。

  

  如果心遇緣而不動,是則一切法無性。知法無性,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與無性法冥合。如此則智境如如,一切無礙,是名曰佛。所以修道人若能一心不起,當下即是根本智也。是以若能對境一念不生,便得六根清淨。若得六根清淨,萬法自然無咎矣。

  

  一心起觀,觀無性之心也。隨緣而遇,緣無性之境也。無性隨于淨緣,即成佛道;無性隨乎染緣,即成六凡。故無性外不見纖毫之法;無有纖毫之法,非無性所攝也。

  

  故談緣起,必歸于唯心。一切差別法,無非因緣而起。一切差別法,亦無非唯心所造、唯識所現也。故經雲,心如工畫師,能造種種色。

  

  既知一切唯心緣起,緣起唯心,而唯心即是諸法實相,而緣起即是實相諸法。諸法實相便是無量即空,實相諸法便是空即無量。是故因亦實相,果亦實相,實相無相,終不妄起分別。如此平等一心,不生執見,終成圓因滿果。

  

  故古德雲,一心是萬法之性,萬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也;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也。

  

  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遍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以空即無量故,所以法界緣起,諸佛法身化現無量身。是以諸佛身者,從法起報,從報起化。報者報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既然報化二身皆是法身,而佛與衆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叁身,可于衆生一心中得。

  

  故諸佛法身即是空義,報化二身即緣起義。約緣起言,一切諸法,無不是佛法身所化。若總言佛法報化叁身言,則諸佛皆是法界身。

  

  諸佛法身無有定相,以度生方便故,隨種種緣而示現之。故經雲,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依正,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故阿彌陀佛是法界身。法界身橫遍豎窮,橫遍故假名無量光,豎窮故假名無量壽。

  

  所以從衆生以至于佛,無有自相,無有他相,悉皆因緣而起。故緣起法者,無欠無余,無得無遺。以如是故,我人修道,只須一心平直,不修一法,不證一法,即是性淨天真佛也。雲何能得性淨天真?雖然法門八萬四千,要以念佛最爲直捷也。念佛法門,約性實是無相,隨緣貴能應機。

  

  成佛在乎一念,若得一念清淨,任他事起紛然,更無余雜後念。此即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也。

  

  故若得一心湛然,便成寂照不二。虛含萬法,萬法任緣。任緣者起而無起,照全是寂。含虛者無起而起,寂全是照。如是則虛靈而不昧,雖然不昧,卻又不立知見。這便是天真佛,亦是法身佛。

  

  五陰隨緣而有,色受想行識五者,無非隨緣而起。既是隨緣而起,所以五陰皆空。五陰皆空,即是法身。法身隨緣現五陰身心而非有。雖然非有,而常不礙事相之緣成。是以相雖虛妄,但常不異真如而顯現。雖然法界空寂,卻不礙隨緣常現六道輪回。雖然衆生以惑業因緣常隨六道,卻是恒常不改不動本際。

  

  所以五陰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徹知緣起,便明法由心現。是知有而非有,萬象森羅而不有;無而不無,畢竟空寂萬法由生。莫說無有叁途,須知由集則生苦。莫道無有四聖,修道便可證真。于第一義中,真亦無假亦無,佛亦無生亦無。于世谛門中,若集有作,苦報宛然。此所謂佛事門中,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也。

  

  以如是故,我人處世,切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若能諸惡不作,自然惡道門閉。若能衆善奉行,自然功德藏滿。若能自淨其意,自然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究竟佛道也。

  

  若究竟自淨其意,可得兩種清淨。此兩種清淨,總名自性清淨。那兩種清淨呢?一者得一切法畢竟清淨,亦即得自性清淨心。二者得妄染清淨,亦即離垢清淨。離垢清淨即斷德圓滿,自性清淨即智德圓滿。斷德圓滿,則過無不盡也。智德圓滿,則德無不圓也。若如此者,謂之究竟無上菩提。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所謂法界者,即一心之異名,萬法之所歸趣。一切諸佛諸菩薩,皆以法界爲果體。一切衆生成就佛道,悉以一心而爲因地。質實言之,若謂因之與果,總唯法界可;若謂因之與果,總唯一心亦可。

  

  雖然心法不二,唯是一真,然衆生得之爲凡,諸佛得之成聖。此猶同是一水,牛飲之則成乳,蛇飲之則成毒也。

  

  佛叁德具足,四相皆離,心得大自在,識性清淨,無罣無礙,無染無著。雖遍入六處,卻不被六處染汙轉動。故佛之識性,雖遍止住于六根六塵五煩惱陰,然卻淨如晴空,皎若麗日。此所謂諸佛法身,隨緣起于大用者也。

  

  何謂五煩惱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衆生五陰,以煩惱及業之因緣所成,故曰煩惱陰。所謂煩惱者,于過去世者名無明,于現在世者名愛取。所謂業者,于過去世名行,于現在世名有。

  

  以過去世的煩惱業,而有現在世的識。識者曰心,即受想行識是。六入者六根也,六根者指身言,即五陰中之色。名色者是總約五陰言,名者受想行識四陰也,所謂色者即五陰中之色法。以此身心于現在世受諸果報,故又曰五受陰。

  

  于果報中,複生愛取煩惱,複造後有之業。以受後有故,輪轉六道。因爲于未來世受後有故,是以名五受陰。

  

  諸佛世尊則不同,諸佛已無明破盡,永絕惑業,故雖遍入一切處,而非業報身,乃究竟法身。以清淨妙法身,示現遍入一切,示現種種色。故曰諸佛妙色身,無上不思議。

  

  一心隨緣成萬法,萬法殊途歸一心。故說法者,無非言心。叁藏十二部經,佛立教旨,祖師言诠,悉皆明一心之旨。于一心以外,更無纖毫之法。一心橫遍豎窮即是法界,法界收攝即是一心。故佛從悲心流出一切言教,以大悲心爲體,以一代時教爲用。

  

  而大悲心從後得智流出。佛成等正覺以後,知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以迷執故,妄入生死,于是起大悲心,普度一切。故知大悲心從後得智出。後得智從根本智出。後得智者,差別智也。根本智者,無分別智也。佛證無分別智,妙湛總持一切法,故能知一切差別法。而根本智者,即從法界流出。法界一真,清淨無二。以清淨無二故,所以圓攝無余,成佛根本之智。而法界者,即一心之異名也。是故一心者,橫遍豎窮,即一切法也。

  

  故一心者,即大乘法,即一乘法。約因曰佛乘,約果謂妙覺。斯則即心即佛之妙旨,實相無相之玄宗。

  

  衆生不了一心之旨,昧乎清淨本性,不知一心隨緣能成十法界,竟翻真爲妄,離淨隨染,起惑造業,隨于生死。若有人一念回心,翻妄心而成真心,投誠念佛,于理則歸命自己一體叁寶,于事則忏悔業障,廣修功德,然則何虞不出離乎?

  

  若一心堅持淨戒,狂亂自息。若息狂亂,則內心便能安住于正奢摩他。若能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毗舍那。于毗缽舍那久久善修習,便能引發如實覺了。

  

  雲何如實覺了?如實覺了者,知一切法相皆是因緣而起。既知一切法相因緣而現,則知一切法相如幻。若知一切法相如幻,則知一切法悉畢竟空。若如是知者,謂之智母。如果執一切幻相爲實有,便成所知障,障于無上菩提。

  

  故若欲如實覺了,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于相離相,便是如實覺了。取相則見起,依見則相生。不知見者自心之見分也,相者自心之相分也。自心現諸法相,還以自心生見而取著。不知實是自心還見自心,自心還取自心,致令心體不得清淨,寶覺不得圓明。故須如實覺了,諸法緣生,緣生悉皆無性。如是覺了,決定是諸法正義。諸佛證此清淨一心,則曰法身。諸佛證入清淨法界,便名淨土。故知諸佛依正,不出清淨一心。

  

  所以若得如實覺了,須離一切法相。離一切法相者,非謂無一切法也。而是如實覺了一切法相如幻非實也,不取于相也。

  

  例如真金性本不變,然隨緣可現種種金器。金器不一,其相各異。而金性常住,不改不易。故不變之金性,隨緣能現種種器相。器相曆曆而不礙金性湛然,金性不動而不礙器相宛然。如此性不礙相,相不礙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不礙多,多不礙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故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衆生執我,以致性相不能相融。所以諸法以一心而現,亦以一心造種種業。依自心之業,落自心之六道。若知自心本來清淨圓明,則知生死本空,六道無有,是名出離世間。以自己之佛心,還成自己之心佛矣。

  

  衆生若能不執著我,不分別法,便名調伏其心。若能調伏其心,便能徹明諸法緣起,洞悉緣起法性空無。于是一心便是大圓鏡智,一心便是一切法藏,一心便是智慧藏。一心便是清淨法身。

  

  若得一心清淨,便不起貪恚癡,不造十惡業。以不造十惡業故,便無諸惡道苦報,國土清淨。故曰欲淨佛土,先淨自心。自心若淨,則一切清淨。自心若染,則遇境皆昏。

  

  如果自心清淨,便處處自在。身雖處娑婆,心早登淨域。所以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清淨,不著不染,便是無上菩提大道。

  

  我們現在處此娑婆世界,處處濁惡充滿。若欲發願淨化人心,淑世導俗,切莫從他著手,須得先淨自心。別人心生染著,然我心卻必須要淨。別人有過非,我卻不能有過非。別人貪名利,我決不染于名利。

  

  如果人人皆能如此自淨其心,身口無犯,則人人自然離惡向善矣。如果自心不淨,卻責他人有染,自身不正,唯見他人之過。如是交相責難,是非紛起,是己非他,善惡不分。欲以如是之心淑世導俗者,無有是處。故學佛之人,只宜低頭,不宜揚目。

  

  

  

《緣起法泛談 四、一心具隨緣大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