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P2

  ..续本文上一页却妄自动念生想,起惑成暗。于是明反成无明,觉反成不觉,此皆由执幻染心故耳。所以修道人,但能凝然心无所住,则见自性湛寂。若觉自性湛寂,则菩提朗月,涅槃净空,自然显现。

  

  但能心中不染无物,便是心无所住。此心凝然无寄,不寄妄,不寄觉。妄、觉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则是心无所住也。若能心与无住相应,方会诸法寂灭,取证真如。这样才是了脱生死之道也。

  

  虽然心无所住有如此之大利益,但是我等具缚凡夫,乱心难制,惑业难除,欲求心无所住,实是难上加难。若不假方便,难望成此功德。今有念佛法门,世尊以无上悲愿传于世间,欲度罪苦众生,速离苦海直登觉路。故我辈众生,勿负佛旨,当信受佛语,依教奉行而修持也。

  

  云何谓念佛法门,能取证无住呢?凡夫无量劫来积诸惑业,故妄想散乱,难得净除。若借念佛功德,即得乱心顿止。故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当我们念佛时,一句佛号须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话虽如此讲,学佛须取其法要。这一句佛号,只要至诚恳切,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了。因为耳根一摄,六根都摄。只要将一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必然:有目不睹;有耳不闻,祇听佛号故;有鼻不嗅;有口而无妄语,唯念佛号故;有身不觉;有意不乱,唯观佛号故。如此一句佛号当下,散乱心即止,因为六根都摄故。故持名念佛,为辟散之捷径,证一心之坦途。

  

  当此之时,便得心无所住。何以故?若心有住着,势必驰散也。心不驰散,即是一心不乱也。正以心无所住,故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正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曰寂,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曰照。斯即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故曰常寂而照,常照而寂。常寂故曰寂寂,常照而是惺惺。虽惺惺而不乱,虽寂寂而不滞。故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则无念,惺惺则心念分明,是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则性空,心念则缘起。是知以缘起故,乃有念佛法门也。何止念佛法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无不是依缘起而立。若非缘起,便无一切法门。

  

  虽然由于佛号听得清楚明白,而得心无所住,但是此时,心亦不住于佛号。何以故?若心住于「阿」,便听不清「弥」。心住于「弥」,便听不清「陀」。心住于「陀」,便听不清「佛」。乃至心住于第一声佛号,便听不清第二声佛号。今句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知心无所住。不仅如此,而此时即此「无住」,亦复不住也。

  

  所以念佛法门,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一念甫起,便是始觉,阿弥陀佛,即我本觉也。若能念到照而寂,寂而照,一心不乱,便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若求心无所住,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十法界本来清净,然随心而现。心染则现六凡,心净则现四圣,故十法界中凡圣两道,不出一心。是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法因心生,是无法也;心因法生,是无心也。故十法界唯是一大缘起,无法无人。修道之人,但须自净其心,勿须他求。

  

  佛得法界心,故与一切众生心同。何以故?法界者无界也,佛心者无心也。以无心会无界,故曰法界心。虽然法界无界,但须以无心契合。如果心落有中,必生取着,若生取着,便成魔业。若以无心契合,则境智相应,能所冥合,于是能获解脱,而顺乎无生。佛是无心道人,以无心故,与一切众生心同。故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以如是故,佛能化一切众生心,转六凡成四圣。

  

  凡夫迷于法界,落十八界中。于十八界中,取着于我,妄自取相分别,妄见心境有二。于是取四相起三毒,以惑业因缘,落诸苦道。凡夫若能如实知见,当缘境之时,即知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变之相分。便能离四相、去三毒,于是业报自息矣。

  

  十法界即自心性,我心能见,还见我心。故能见所见,能造所造,皆是一心。离一心以外,更无一法可得。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无非缘起,而缘起性空,故心外无一法可得。而此一心,亦是缘起性空。以心空无自性故,所以能与一切法相应。以与一切法相应故,是曰灵知不昧。以灵知不昧故,始名之为心。此即无心与无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灵知者其实也。

  

  于此可知,以缘起故,始成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因为缘起故,一切法性空。而众生迷惑,于性空中,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故,于是起惑造业。

  

  谈到这儿,必须提醒大家。佛法所谓空者,非是绝对的无也。若谓是绝对的无,那便是断灭空。当知佛法所谓空者,即是缘起也。缘起名空,空名缘起,是为佛所谓空者也。凡明白缘起者,见外境之时,便知外境悉是自心所现。自心所现之相分,还与自心作缘。由于境缘现前故,心法当即由之而起。所以十方法界中,「空」者法尔如是,「缘」亦法尔如是。因为「缘」无性,缘无性则不碍空,是故对缘说空。「空」无性则不碍缘,是故对空说缘。

  

  如果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知法无性,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与无性法冥合。如此则智境如如,一切无碍,是名曰佛。所以修道人若能一心不起,当下即是根本智也。是以若能对境一念不生,便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万法自然无咎矣。

  

  一心起观,观无性之心也。随缘而遇,缘无性之境也。无性随于净缘,即成佛道;无性随乎染缘,即成六凡。故无性外不见纤毫之法;无有纤毫之法,非无性所摄也。

  

  故谈缘起,必归于唯心。一切差别法,无非因缘而起。一切差别法,亦无非唯心所造、唯识所现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

  

  既知一切唯心缘起,缘起唯心,而唯心即是诸法实相,而缘起即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便是无量即空,实相诸法便是空即无量。是故因亦实相,果亦实相,实相无相,终不妄起分别。如此平等一心,不生执见,终成圆因满果。

  

  故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也;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也。

  

  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遍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以空即无量故,所以法界缘起,诸佛法身化现无量身。是以诸佛身者,从法起报,从报起化。报者报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既然报化二身皆是法身,而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三身,可于众生一心中得。

  

  故诸佛法身即是空义,报化二身即缘起义。约缘起言,一切诸法,无不是佛法身所化。若总言佛法报化三身言,则诸佛皆是法界身。

  

  诸佛法身无有定相,以度生方便故,随种种缘而示现之。故经云,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依正,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法界身横遍竖穷,横遍故假名无量光,竖穷故假名无量寿。

  

  所以从众生以至于佛,无有自相,无有他相,悉皆因缘而起。故缘起法者,无欠无余,无得无遗。以如是故,我人修道,只须一心平直,不修一法,不证一法,即是性净天真佛也。云何能得性净天真?虽然法门八万四千,要以念佛最为直捷也。念佛法门,约性实是无相,随缘贵能应机。

  

  成佛在乎一念,若得一念清净,任他事起纷然,更无余杂后念。此即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也。

  

  故若得一心湛然,便成寂照不二。虚含万法,万法任缘。任缘者起而无起,照全是寂。含虚者无起而起,寂全是照。如是则虚灵而不昧,虽然不昧,却又不立知见。这便是天真佛,亦是法身佛。

  

  五阴随缘而有,色受想行识五者,无非随缘而起。既是随缘而起,所以五阴皆空。五阴皆空,即是法身。法身随缘现五阴身心而非有。虽然非有,而常不碍事相之缘成。是以相虽虚妄,但常不异真如而显现。虽然法界空寂,却不碍随缘常现六道轮回。虽然众生以惑业因缘常随六道,却是恒常不改不动本际。

  

  所以五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现。是知有而非有,万象森罗而不有;无而不无,毕竟空寂万法由生。莫说无有三途,须知由集则生苦。莫道无有四圣,修道便可证真。于第一义中,真亦无假亦无,佛亦无生亦无。于世谛门中,若集有作,苦报宛然。此所谓佛事门中,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也。

  

  以如是故,我人处世,切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若能诸恶不作,自然恶道门闭。若能众善奉行,自然功德藏满。若能自净其意,自然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究竟佛道也。

  

  若究竟自净其意,可得两种清净。此两种清净,总名自性清净。那两种清净呢?一者得一切法毕竟清净,亦即得自性清净心。二者得妄染清净,亦即离垢清净。离垢清净即断德圆满,自性清净即智德圆满。断德圆满,则过无不尽也。智德圆满,则德无不圆也。若如此者,谓之究竟无上菩提。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故所谓法界者,即一心之异名,万法之所归趣。一切诸佛诸菩萨,皆以法界为果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悉以一心而为因地。质实言之,若谓因之与果,总唯法界可;若谓因之与果,总唯一心亦可。

  

  虽然心法不二,唯是一真,然众生得之为凡,诸佛得之成圣。此犹同是一水,牛饮之则成乳,蛇饮之则成毒也。

  

  佛三德具足,四相皆离,心得大自在,识性清净,无罣无碍,无染无着。虽遍入六处,却不被六处染污转动。故佛之识性,虽遍止住于六根六尘五烦恼阴,然却净如晴空,皎若丽日。此所谓诸佛法身,随缘起于大用者也。

  

  何谓五烦恼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众生五阴,以烦恼及业之因缘所成,故曰烦恼阴。所谓烦恼者,于过去世者名无明,于现在世者名爱取。所谓业者,于过去世名行,于现在世名有。

  

  以过去世的烦恼业,而有现在世的识。识者曰心,即受想行识是。六入者六根也,六根者指身言,即五阴中之色。名色者是总约五阴言,名者受想行识四阴也,所谓色者即五阴中之色法。以此身心于现在世受诸果报,故又曰五受阴。

  

  于果报中,复生爱取烦恼,复造后有之业。以受后有故,轮转六道。因为于未来世受后有故,是以名五受阴。

  

  诸佛世尊则不同,诸佛已无明破尽,永绝惑业,故虽遍入一切处,而非业报身,乃究竟法身。以清净妙法身,示现遍入一切,示现种种色。故曰诸佛妙色身,无上不思议。

  

  一心随缘成万法,万法殊途归一心。故说法者,无非言心。三藏十二部经,佛立教旨,祖师言诠,悉皆明一心之旨。于一心以外,更无纤毫之法。一心横遍竖穷即是法界,法界收摄即是一心。故佛从悲心流出一切言教,以大悲心为体,以一代时教为用。

  

  而大悲心从后得智流出。佛成等正觉以后,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以迷执故,妄入生死,于是起大悲心,普度一切。故知大悲心从后得智出。后得智从根本智出。后得智者,差别智也。根本智者,无分别智也。佛证无分别智,妙湛总持一切法,故能知一切差别法。而根本智者,即从法界流出。法界一真,清净无二。以清净无二故,所以圆摄无余,成佛根本之智。而法界者,即一心之异名也。是故一心者,横遍竖穷,即一切法也。

  

  故一心者,即大乘法,即一乘法。约因曰佛乘,约果谓妙觉。斯则即心即佛之妙旨,实相无相之玄宗。

  

  众生不了一心之旨,昧乎清净本性,不知一心随缘能成十法界,竟翻真为妄,离净随染,起惑造业,随于生死。若有人一念回心,翻妄心而成真心,投诚念佛,于理则归命自己一体三宝,于事则忏悔业障,广修功德,然则何虞不出离乎?

  

  若一心坚持净戒,狂乱自息。若息狂乱,则内心便能安住于正奢摩他。若能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舍那。于毗钵舍那久久善修习,便能引发如实觉了。

  

  云何如实觉了?如实觉了者,知一切法相皆是因缘而起。既知一切法相因缘而现,则知一切法相如幻。若知一切法相如幻,则知一切法悉毕竟空。若如是知者,谓之智母。如果执一切幻相为实有,便成所知障,障于无上菩提。

  

  故若欲如实觉了,须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于相离相,便是如实觉了。取相则见起,依见则相生。不知见者自心之见分也,相者自心之相分也。自心现诸法相,还以自心生见而取着。不知实是自心还见自心,自心还取自心,致令心体不得清净,宝觉不得圆明。故须如实觉了,诸法缘生,缘生悉皆无性。如是觉了,决定是诸法正义。诸佛证此清净一心,则曰法身。诸佛证入清净法界,便名净土。故知诸佛依正,不出清净一心。

  

  所以若得如实觉了,须离一切法相。离一切法相者,非谓无一切法也。而是如实觉了一切法相如幻非实也,不取于相也。

  

  例如真金性本不变,然随缘可现种种金器。金器不一,其相各异。而金性常住,不改不易。故不变之金性,随缘能现种种器相。器相历历而不碍金性湛然,金性不动而不碍器相宛然。如此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不碍多,多不碍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故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众生执我,以致性相不能相融。所以诸法以一心而现,亦以一心造种种业。依自心之业,落自心之六道。若知自心本来清净圆明,则知生死本空,六道无有,是名出离世间。以自己之佛心,还成自己之心佛矣。

  

  众生若能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名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于是一心便是大圆镜智,一心便是一切法藏,一心便是智慧藏。一心便是清净法身。

  

  若得一心清净,便不起贪恚痴,不造十恶业。以不造十恶业故,便无诸恶道苦报,国土清净。故曰欲净佛土,先净自心。自心若净,则一切清净。自心若染,则遇境皆昏。

  

  如果自心清净,便处处自在。身虽处娑婆,心早登净域。所以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清净,不着不染,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我们现在处此娑婆世界,处处浊恶充满。若欲发愿净化人心,淑世导俗,切莫从他着手,须得先净自心。别人心生染着,然我心却必须要净。别人有过非,我却不能有过非。别人贪名利,我决不染于名利。

  

  如果人人皆能如此自净其心,身口无犯,则人人自然离恶向善矣。如果自心不净,却责他人有染,自身不正,唯见他人之过。如是交相责难,是非纷起,是己非他,善恶不分。欲以如是之心淑世导俗者,无有是处。故学佛之人,只宜低头,不宜扬目。

  

  

  

《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