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一心具有二用,何者二用?即不变也,随缘也。不变是体,随缘是用。体常空而不变,用繁兴而随缘。体者用之体,用者体之用。体假用显,用以体有,体用不二,一心所具。心体等虚空无有分别,故恒常不变。心用横遍竖穷应机便起,故性能随缘。

  

  一心随缘,故世间一切法相,皆唯心所现,唯心所造,唯是一心。以如是故,一切诸法,皆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无体可得。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欲修佛道,应修自心。无上佛道,无边功德智慧,一心中自然具足。心净则法净,心染则法染。心净则四圣法现,心染则六凡法现。故十法界,唯是心现。

  

  一心清净圆满,湛寂等同虚空,应缘横遍竖穷。等同虚空而非无,横遍竖穷而非有。非无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非有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故论其体,一切法唯是一心。论其相,一切法唯心所现。论其用,一切法唯心所造。

    

  众生如欲体此清净心,应心无所住,不取于相。若无所住不取相,自然不生贪瞋痴慢。无如是烦恼,便不造十恶业。无恶业因缘,便不堕苦道。

  

  如果心有住着,取着于相,便妄生攀缘。一念攀缘,便有执着。以执着故,便分别人我是非,以憎爱心造诸恶业。故三界六道乃至世间一切染业果报,皆依众生一念攀缘心而得建立。

  

  若心不造,法则不现;若法不现,唯是一相。一相无相,唯是一心。故诸法缘起,唯是一心也。若不明唯心之理,则不识缘起之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法悉由缘起,缘起无性,无性则空。空则诸法非为实有,其相如幻。何以众生睹其幻相,却执为实有呢?无他,唯心所造,唯识所现而已。

  

  譬如我用的这张书桌,我们见实有书桌,而究其实,却是木材的因缘、油漆的因缘、铜器的因缘,以及人工的因缘。我们见到这些因缘,心中便现出书桌的相。其实并无实在的书桌,只是诸因缘起的假相而已。如果实有书桌,应该离开木材、油漆、铜器、人工等诸因缘,仍有一张书桌才对。然而离开这些因缘,实无书桌可得。故知一切法一切境界相,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也。

  

  故一切外法,全是心性。心性以外,更无一法可得。所以心性无外,摄尽一切诸法。由于心性摄尽一切诸法,万法一心故,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界一切有情,体性悉皆无二。

  

  一切法皆由心现,离心无法,故见法即是自见其心。心空则十方湛寂,心有则万法缘兴。自心清净,十方国土皆净,自心染浊,则一切境相皆昏。故染净由心,非关余物,罪福自招,岂是他赐?所以行人若不自净其心,心外无有一法可得。若于心外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磨砖,徒劳无功。若是心外另求佛道,真可谓将心求心,以佛觅佛了。

  

  若有人欲观自心,当知寓目皆是。如果了悟自心,即可成佛,终非心外有法可得也。故《阿差末经》云「常正其心,不尚余学」。修道人若欲道合于心,心合于道,便应心常正直。若欲心常正直,便应心无所住。若能心无所住,便得一切清净,清净即佛也。如果心有所住,便不清净便不正直。若不清净不正直,势必内被结缚,外被缘牵。于是起惑造业,受苦无穷。所以修学佛道,乃令志净心正,不尚余学也。

  

  故于内净心无住,于外知缘起性空。以无住心,体性空法,心与道合,便成无上菩提。

  

  所谓理唯一心,事收万法。事收万法者,缘起法也。约事相言,统归于缘起;约理体言,则曰性空。以性空故,乃随缘而起。事相随缘起,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曰性空。何谓性空?非是别有性空,而是以法无自性故谓性空。何谓无自性?以诸法缘起,故无有自性。当知缘起无自性则空,空无自性即是缘起。非谓缘起以外另有性空,若谓缘起以外另有性空,则其空即是有也。故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者,总而言之即缘起也。

  

  空是无,缘起是有,故「有」无自性即是无,「无」无自性即是有。以有无皆无自性故,所以智者见有则知是无,闻无则知是有;闻有即知非有,闻无即知非无。约前二句说,即是亦有亦无;约后二句说,即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俗谛中道,非有非无是真谛中道。所以离有无二边即契入中道。

  

  世间人谓有是生,谓无是灭。不知生者缘生,无有自性,生无自性即是无生。灭亦无自性,既无自性即是非灭。故智者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智人误以为生外另有无生,无生外另有生,致落二边而生邪见。

  

  说缘起时,性空则隐缘起则显;说性空时,缘起则隐性空则显。然而显者非生,隐者非灭,如秤之两端,虽有低昂,而理实一体。无智之人不如实知不如实见,误以显为生而隐为死。不知一真法界,湛然空寂无生无灭。众生以不觉故,妄随六道生死。

  

  谈到法性,有二种说法:一者无性为性,二者以自体相用为性。一切法皆从缘起,缘起无性,故一切法以无性为性。这是第一种说法。然而缘起诸法,各自具有相用,例如火热、水湿、地坚、风动,是故一切法各以自体相用为性。这是第二种说法。

  

  同一缘起,从理边说,则曰无性为性;从事边说,则曰自体相用为性。说无性为性是理圆,说自体相用为性是事周。然而事外无理,事全是理;理外无事,理全是事。事理圆融互摄互入,故事周即是理圆,理圆即是事周。是之谓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者也。

  

  理为佛道之本,事为修学之行。因本而起行,由行而会本,是谓真修行者。因本起行者,全性起修也;由行会本者,全修在性也。如是则始觉合于本觉,事相一于理体。

  

  菩萨虽知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然菩萨深达无自性毕竟空即是甚深缘起,故为度一切众生而建水月道场、行如幻佛事。菩萨如实知甚深缘起即是毕竟空,故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不着众生相。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菩萨行空不证,涉有不着。行空不证者,不住涅槃也;涉有不著者,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者,如实知空即色也;不住生死者,如实知色即空也。而此「无住」,即是菩萨自性清净心。

  

  众生只为不了一切法无性,而迷惑执为实有,以致于毕竟空中,虚妄受诸业报。若能翻然觉悟,知一切法缘起性空,因而不造诸业,是即踏上菩提大道也。

  

  所以一切诸业,皆由心生;邪之与正,皆由心造。心若不正,一切行业亦必不正;行业不正,必招苦报。其心若正,一切行业必正;行业若正,定受乐果。故知邪正由心,罪福自招。苦乐之报,还是自受,岂关他人?行人若能心无所住,无取无着,即是自己本来清净心地也。

  

  当知缘起事相,皆是实相,实相之理,即是汝心。若人欲见实相,无劳远求,只须自净其心。如此用功,日久功深,此心若能与实相理相应,便是直心深心。所以我人修道,即应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也。

  

  自心本来清净,自心清净则外境寂灭。只怪众生不识缘起,以致虚妄念起。念起法生,故起惑造业。由惑业因缘,乃有诸苦。

  

  所以若能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即是一切法正。如果取着于分别想,便事事皆乖,一切法邪矣。亦可以说,心起想取相便邪,心无想离相便正。邪则违理乖事,正则理事如如。

  

  若心无住则明,住着则暗。何以故?因为心若无住,便如净镜无尘,能照万物。心有所住着,便如镜中有像,被像所遮,不能为照。所以心无所住,则朗朗寂寂,寂寂朗朗,能分别一切。此心寂寂,无遮无染,即是不变;此心朗朗,能分别一切,即是随缘。

  

  一心不变者,无分别智也;一心随缘者,差别智也。故行人若以心无所住而修,便是无分别智;若得无分别智,自然朗朗寂寂,寂寂朗朗,便能分别一切。

  

  心无所住,是不取于相之谓。心不取于相,自然如如不动。所谓「如如」者,不二不异也。心与一切法不二不异,与一切法无碍,是谓如如。怎样才能与一切法无碍呢?空其心也,心无所住也。故心无所住,即是不变。不变始能随缘,随缘始能不变。

  

  随缘者,非是染于缘也,而是遇一切诸缘无碍无染,不失正性,不随缘转,谓之随缘也。如果遇缘则染,或者遇缘生碍,此非随缘,而是染缘也。

  

  例如恶人打骂于我,我不生瞋恚,是随其打骂缘。不生瞋恚者,乃不变也。再如有人赞叹于我、供养于我,我不生欢喜、不生骄慢,是随其赞叹、供养缘而不变也。如遇打骂则瞋,受赞叹则喜,便非随缘,而是染缘了。

  

  心无所住,则是无心,无心则不碍万法,故能随缘万应。于是舒之则能应万法,卷之则会归一心。一不碍于无量,则理不碍事。无量不碍于一,则事不碍理。无量不碍无量,一一法各不相碍,则事事无碍。如此一切无碍,谓之如如不动,不动如如。

  

  知一切法如幻皆空,于是心无所住。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于是虽见而无所见。见而无见,则可不动于念,不生分别想。于一切法不生分别想,便可以平等心分辨一切法了。一心平等,便是不住一切法,则此心曰「正」;能以空寂照一切法,便名「遍知」。

  

  所以学佛人,但能心无所住,不染诸缘,不生分别妄想。不见有人,不见有我,莫生贪,莫生瞋,莫生憎,莫生爱,亦无争胜负之心。但这样除去许许多多的妄想,于是心无所着,还我本来清净,如此便是修学无上菩提也。故此心但除却妄想,不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便可与佛齐等了。

  

  如此之法,唯证乃得,不在言语文字。但须心无所住,则不见同异、彼此、是非,一切诸见皆空。即此「空见」亦空,不寄言,不着迹,绝一切对待,是则与菩提相应矣。故若得顿悟一心,须是行起解绝,契合相应。非是言说文字之功也。故古德云,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可怜众生迷倒,不知心本无住,无住则净,净则明。…

《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