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利弗。大險難者。所謂取衆生界增堅著妄執。取衆生界減堅著妄執。舍利弗。此諸衆生堅著妄執。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于未來世墮諸惡趣。」
舍利弗!大邪見者,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
當知諸法性空無有生,以空故,以無生故,所以本來不增不減。謂有增有減者,皆衆生之妄見而已。故法無增減,增減者,衆生之見也。若放下其見,則不見增,亦不見減。衆生以妄見,而見衆生界增、衆生界減,故名大邪見者。
以是見故,生盲無目。衆生多生多劫以來,被這種邪見所縛,以致生盲無目。八難中有盲聾喑啞,如是之難,遮蔽衆生不見佛不聞法。然如是之難,須是生盲生聾生啞。如果後天的盲聾喑啞,不礙其未盲未聾以前,曾經見佛聞法,乃至問法也。
如此大邪見衆生,多生多劫以來,被大邪見所縛,以致生生世世,不見佛不聞法。故曰以是大邪見故,生盲無目。
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于現在世墮諸惡趣。自此句起,至未來世墮諸惡趣止,是言如是衆生,以大邪見故,墮入十二因緣,生死流轉也。
由于生生世世被大邪見所縛故,所以生盲無目。以生盲無目故,于是于過去世以來,長夜妄行邪道。以長夜妄行邪道故,于現在世墮諸生死惡趣。
過去世的邪見,是無明。衆生于過去世被無明所惑,以致長夜妄行邪道。妄行邪道者,是十二因緣之行。由于無明行,于是于現在世墮入識名色六入觸受。故經雲墮諸六道惡趣。
舍利弗!大險難者,所謂取衆生界增,堅著妄執。取衆生界減,堅著妄執。
所謂大險難者,見思惑也,分段生死也。以見思惑,落入分段生死。故曰大險難。衆生以見思惑故,乃取衆生界增減,堅著妄執。
此諸衆生以堅著妄執故,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于未來世墮諸惡趣。
此是言十二因緣中,愛取有生老死等五支。堅著妄執者,愛取二支也。長夜妄行邪道者,有支也。于未來世墮諸惡趣者,未來世之生死也。
故以衆生界增減見,以致落入六道生死輪回,叁世二重因果也。
現在我們談談,何故衆生界不增不減?
有些人認爲現在烽火連天,死人衆多。人法界減少了,鬼法界一定增加了。又有人說,十方衆生,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雲何容納得下?如此之人,皆因不知法性故,所以有如是增減邪見。
怎樣是法性呢?佛于般若經雲,諸法性空、清淨、不二不別、無相、不可得。
何以故?因爲一切法皆衆因緣生,諸法既是因緣所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法,當然性空。既然性空,當然清淨,不二不別,無相,不可得。
故龍樹菩薩于《大智度論》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何謂衆生界?所謂衆生界者,並非僅限于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凡由因緣所生者,皆名衆生。當然六道衆生,亦是因緣所生,故名衆生。六道衆生皆五陰所成,而鸠摩羅什大師,譯五陰曰五衆。
既然衆生界皆因緣所生,故知衆生界性空。猶如空華,亂起亂滅。生是衆因緣生,滅是衆因緣滅,此中無法亦無人。無法無人,焉得謂之有增有減?
《心經》雲,五陰皆空,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五陰皆空,即是法性。故五陰身者,業報身也,是如幻的。五陰空者,法性身也,是平等恒常住的。論其依報,則是清淨寂光。論其正報,則是橫遍十方無量光,豎窮叁際無量壽。故《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于衆生心想中生。因爲佛橫遍豎窮,衆生心亦橫遍豎窮。是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也。所以古德雲,往生實無生,無生是往生。謂十方衆生往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容納不下者,誠大邪見人也。
「舍利弗。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衆生界減。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衆生愚無智慧。于佛法中雖除須發。服叁法衣現沙門像。然其內無沙門德行。如是等輩實非沙門自謂沙門。非佛弟子謂佛弟子。而自說言。我是沙門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減見。何以故。此諸衆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遠離如實空見故。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
舍利弗!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
諸佛世尊,如實知如實見,乃佛之知見。一切愚癡凡夫,滯于愛見,故不如實知不如實見,落入凡夫情見。
何爲如實?如者不二不異,實者真實不虛。佛知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佛見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是爲如實知見。
諸法皆因緣所起,縱觀宇宙之間,十方叁世,無有微塵許法,不是因緣所起。例如世人所謂的本體,本體若有,必是上下東南西北四維十方分因緣所成。若無十方分,便是說明無有此法。如果有此法,則此法必具十方分。由是可知,盡虛空遍法界,無微塵許法,不是因緣所生。
一切諸法,既是因緣所生,則此法必然性空。理由如前面所講的,既然無一法不是因緣所生,則無一法不是性空。故性空隨緣現諸法,諸法隨緣皆性空。
諸法之空性,即是實性。諸法實性,真實無虛。空性所現諸法,如幻如化。究其實性,不二不異故曰如。
所以從畢竟空建立一切法言之,則曰真如。從一切法皆歸畢竟空言之,則曰如實。
畢竟空者,理體也。一切法者,事相也。故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事事複不相礙,是之謂一法界。
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不如實見一法界,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衆生界減。
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衆生愚無智慧。……
如來在世,正法興盛,故我諸弟子不起此等增減邪見。佛滅以後,正法衰替,所以多諸愚癡之人,生此增減邪見。
過五百歲,有人說是正法滅後過五百歲,有雲系末法時期。如果是正法滅後過五百歲,應在像法時期。我們依經義推測,應是指末法時期言。因爲余經有譯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那是指末法時期言。此處如來滅後「過」五百歲,與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可能是譯筆的出入而已。
如來滅後過五百歲,多有衆生愚無智慧。雖于佛法中剃發出家,服叁法衣現沙門像。
叁法衣者,名曰袈裟。梵文曰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
安陀會,譯爲中宿衣或內衣,即近身襯體而著者。衣有五條,每條一長一短。
郁多羅僧,譯曰上衣、入衆衣,爲僧家常服之衣。衣有七條,每條二長一短。
僧伽梨,譯曰重,或合,爲叁衣中最大者,故又名大衣。此衣有叁品,下品者,有九條、十一條、十叁條,每條二長一短。中品者,有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每條叁長一短。上品者,有二十一條、二十叁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此叁法衣,均名袈裟。
沙門是出家人之通稱,無論佛道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不過既曰服叁法衣,當然是指于佛道中出家者。故曰于佛法中,除須發……
然其內無沙門德行。佛道沙門之德,須是正而不邪。其行廣說則有八萬四千;略說分爲八種,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如是八正道,是佛道沙門法。無此八正道者,不名爲佛道沙門。
此八法即沙門德行,以其行不依偏邪,故曰正。行此八法,能通至涅槃,故曰道。
其無沙門德行,故實非沙門,自稱爲沙門。非佛弟子,自稱是佛弟子。像這種愚無智慧之人,起衆生界增、衆生界減之邪見。既曰沙門,又稱佛弟子者,即明系佛道沙門也。余經簡稱爲沙門釋子。
何以故下,如來申述其理由。此諸衆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先斥其所據不正、所見不真,故生此增減邪見。
了義經者,究竟決了。然此法甚深,非鈍根劣智者所能聞。故佛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根機,先作方便爲之淺示,以便誘掖入深也。故有不了義之說。此斥其所據不究竟也。
無慧眼故。此處之慧眼,非是二乘之慧眼,乃指佛真空慧眼言。言如是之人,據不了義經,又不能開佛知見,故生此增減之見。
因爲這種原因,所以遠離如實空見故。如實空亦曰第一義空。佛于無量知空,于空知無量,是名如實空見。
此如實空即名無上菩提,故曰了達于空義,即名爲菩提也。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如來當初發心,即是發無上菩提心。而此菩提心,即是如實空義。如來當初發心,即求證此如實空義。而今親證此如實空,于如實空中,豈有增減?如是愚人,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乃生增減之見。
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佛親證如實空,所以知空即是無量,無量即是空。如是愚人,不知無量功德行,即是第一義,以致起增見減見。
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如來所得無量法,即是第一義空。如是愚人,不如實知故,于是起增減見。
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如來親證無上菩提,其智力無量不可思議。愚癡衆生起增減見者,皆是依于可思議法,故曰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
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法界爲如來之境界,而法界無界,以諸法畢竟空故。以法界無界,故如來以常寂光爲境界。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于是起增減之見。
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