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弗。大险难者。所谓取众生界增坚着妄执。取众生界减坚着妄执。舍利弗。此诸众生坚着妄执。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堕诸恶趣。」
舍利弗!大邪见者,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
当知诸法性空无有生,以空故,以无生故,所以本来不增不减。谓有增有减者,皆众生之妄见而已。故法无增减,增减者,众生之见也。若放下其见,则不见增,亦不见减。众生以妄见,而见众生界增、众生界减,故名大邪见者。
以是见故,生盲无目。众生多生多劫以来,被这种邪见所缚,以致生盲无目。八难中有盲聋喑哑,如是之难,遮蔽众生不见佛不闻法。然如是之难,须是生盲生聋生哑。如果后天的盲聋喑哑,不碍其未盲未聋以前,曾经见佛闻法,乃至问法也。
如此大邪见众生,多生多劫以来,被大邪见所缚,以致生生世世,不见佛不闻法。故曰以是大邪见故,生盲无目。
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现在世堕诸恶趣。自此句起,至未来世堕诸恶趣止,是言如是众生,以大邪见故,堕入十二因缘,生死流转也。
由于生生世世被大邪见所缚故,所以生盲无目。以生盲无目故,于是于过去世以来,长夜妄行邪道。以长夜妄行邪道故,于现在世堕诸生死恶趣。
过去世的邪见,是无明。众生于过去世被无明所惑,以致长夜妄行邪道。妄行邪道者,是十二因缘之行。由于无明行,于是于现在世堕入识名色六入触受。故经云堕诸六道恶趣。
舍利弗!大险难者,所谓取众生界增,坚着妄执。取众生界减,坚着妄执。
所谓大险难者,见思惑也,分段生死也。以见思惑,落入分段生死。故曰大险难。众生以见思惑故,乃取众生界增减,坚着妄执。
此诸众生以坚着妄执故,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堕诸恶趣。
此是言十二因缘中,爱取有生老死等五支。坚着妄执者,爱取二支也。长夜妄行邪道者,有支也。于未来世堕诸恶趣者,未来世之生死也。
故以众生界增减见,以致落入六道生死轮回,三世二重因果也。
现在我们谈谈,何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有些人认为现在烽火连天,死人众多。人法界减少了,鬼法界一定增加了。又有人说,十方众生,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云何容纳得下?如此之人,皆因不知法性故,所以有如是增减邪见。
怎样是法性呢?佛于般若经云,诸法性空、清净、不二不别、无相、不可得。
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皆众因缘生,诸法既是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法,当然性空。既然性空,当然清净,不二不别,无相,不可得。
故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说:「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何谓众生界?所谓众生界者,并非仅限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凡由因缘所生者,皆名众生。当然六道众生,亦是因缘所生,故名众生。六道众生皆五阴所成,而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曰五众。
既然众生界皆因缘所生,故知众生界性空。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生是众因缘生,灭是众因缘灭,此中无法亦无人。无法无人,焉得谓之有增有减?
《心经》云,五阴皆空,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五阴皆空,即是法性。故五阴身者,业报身也,是如幻的。五阴空者,法性身也,是平等恒常住的。论其依报,则是清净寂光。论其正报,则是横遍十方无量光,竖穷三际无量寿。故《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于众生心想中生。因为佛横遍竖穷,众生心亦横遍竖穷。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所以古德云,往生实无生,无生是往生。谓十方众生往生西方,西方极乐世界容纳不下者,诚大邪见人也。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远离如实空见故。不如实知如来所证初发心故。不如实知修集无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实知如来所得无量法故。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力故。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境界故。不信如来无量行处故。不如实知如来不思议无量法自在故。不如实知如来不思议无量方便故。不能如实分别如来无量差别境界故。不能善入如来不可思议大悲故。不如实知如来大涅槃故。」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
诸佛世尊,如实知如实见,乃佛之知见。一切愚痴凡夫,滞于爱见,故不如实知不如实见,落入凡夫情见。
何为如实?如者不二不异,实者真实不虚。佛知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佛见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是为如实知见。
诸法皆因缘所起,纵观宇宙之间,十方三世,无有微尘许法,不是因缘所起。例如世人所谓的本体,本体若有,必是上下东南西北四维十方分因缘所成。若无十方分,便是说明无有此法。如果有此法,则此法必具十方分。由是可知,尽虚空遍法界,无微尘许法,不是因缘所生。
一切诸法,既是因缘所生,则此法必然性空。理由如前面所讲的,既然无一法不是因缘所生,则无一法不是性空。故性空随缘现诸法,诸法随缘皆性空。
诸法之空性,即是实性。诸法实性,真实无虚。空性所现诸法,如幻如化。究其实性,不二不异故曰如。
所以从毕竟空建立一切法言之,则曰真如。从一切法皆归毕竟空言之,则曰如实。
毕竟空者,理体也。一切法者,事相也。故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事事复不相碍,是之谓一法界。
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不如实见一法界,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
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
如来在世,正法兴盛,故我诸弟子不起此等增减邪见。佛灭以后,正法衰替,所以多诸愚痴之人,生此增减邪见。
过五百岁,有人说是正法灭后过五百岁,有云系末法时期。如果是正法灭后过五百岁,应在像法时期。我们依经义推测,应是指末法时期言。因为余经有译为「如来灭后后五百岁」,那是指末法时期言。此处如来灭后「过」五百岁,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可能是译笔的出入而已。
如来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虽于佛法中剃发出家,服三法衣现沙门像。
三法衣者,名曰袈裟。梵文曰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
安陀会,译为中宿衣或内衣,即近身衬体而著者。衣有五条,每条一长一短。
郁多罗僧,译曰上衣、入众衣,为僧家常服之衣。衣有七条,每条二长一短。
僧伽梨,译曰重,或合,为三衣中最大者,故又名大衣。此衣有三品,下品者,有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二长一短。中品者,有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每条三长一短。上品者,有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此三法衣,均名袈裟。
沙门是出家人之通称,无论佛道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不过既曰服三法衣,当然是指于佛道中出家者。故曰于佛法中,除须发……
然其内无沙门德行。佛道沙门之德,须是正而不邪。其行广说则有八万四千;略说分为八种,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是八正道,是佛道沙门法。无此八正道者,不名为佛道沙门。
此八法即沙门德行,以其行不依偏邪,故曰正。行此八法,能通至涅槃,故曰道。
其无沙门德行,故实非沙门,自称为沙门。非佛弟子,自称是佛弟子。像这种愚无智慧之人,起众生界增、众生界减之邪见。既曰沙门,又称佛弟子者,即明系佛道沙门也。余经简称为沙门释子。
何以故下,如来申述其理由。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先斥其所据不正、所见不真,故生此增减邪见。
了义经者,究竟决了。然此法甚深,非钝根劣智者所能闻。故佛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根机,先作方便为之浅示,以便诱掖入深也。故有不了义之说。此斥其所据不究竟也。
无慧眼故。此处之慧眼,非是二乘之慧眼,乃指佛真空慧眼言。言如是之人,据不了义经,又不能开佛知见,故生此增减之见。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远离如实空见故。如实空亦曰第一义空。佛于无量知空,于空知无量,是名如实空见。
此如实空即名无上菩提,故曰了达于空义,即名为菩提也。不如实知如来所证初发心故。如来当初发心,即是发无上菩提心。而此菩提心,即是如实空义。如来当初发心,即求证此如实空义。而今亲证此如实空,于如实空中,岂有增减?如是愚人,不如实知如来所证初发心故,乃生增减之见。
不如实知修集无量菩提功德行故。佛亲证如实空,所以知空即是无量,无量即是空。如是愚人,不知无量功德行,即是第一义,以致起增见减见。
不如实知如来所得无量法故。如来所得无量法,即是第一义空。如是愚人,不如实知故,于是起增减见。
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力故。如来亲证无上菩提,其智力无量不可思议。愚痴众生起增减见者,皆是依于可思议法,故曰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力故。
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境界故。法界为如来之境界,而法界无界,以诸法毕竟空故。以法界无界,故如来以常寂光为境界。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境界故,于是起增减之见。
不信如来无量行处故。…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