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这一段文,称为证信序。换句话说,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所以称为六因缘,亦称为六成就。
如是,乃取信于人。谓佛作如是说法,今所结集经文无有错误。故称为信成就。
我闻,是第二种因缘。证明佛如是说,我如是闻,所闻如所说,无有错谬。故称为闻成就。
一时,是时节因缘,佛于某时说经也。因为印度当时之年代不便记载;同时佛说法十方普闻,无法以地区性之年代记载,故用一时代表。此称为时成就。
婆伽婆,是主因缘,亦称为主成就。别的经称为佛,此处称为婆伽婆。婆伽婆译为世尊,极称其德也。「婆伽」译为德,最后一个「婆」字译为有,故婆伽婆是有德的意思。婆伽婆略有六义,如是六义,唯佛独具,不共三乘。
一、自在义。佛证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不但二乘不及,纵然菩萨,亦未究竟圆满得如是大自在。
二、炽盛义。佛以法界为身,不生不灭,尽未来际,平等恒,犹如虚空,常住不灭。如是之德,不共三乘,纵然大菩萨,犹须上生兜率,降生人间也。
三、端严义。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如果广说,则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无比端严,非菩萨所能及。
四、名称义。佛有大名称,普闻于十方。
五、吉祥义。佛普益九道,无量吉祥。
六、尊贵义。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出世间以佛为尊,以佛为贵。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住即在的意思,故别的经中有云佛在某处。有人分别住与在说,久在曰住,暂住曰在,亦是很有道理的。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佛世时,为频婆娑罗王所居。频婆娑罗王原居上茅城,后都王舍城。此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云上茅城人民患火,王下令再有失火者,逐出城外。令下以后,王宫竟自失火。于是王以自责,迁于城外尸陀林,百官人民,随王迁居,于是尸陀林渐成都城,故名王舍城。不过说法不一,究不知那一种说法为正确也。
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即为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佛于此说法最久。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有三义:
一、乞士。比丘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若乞食不乞法,不名比丘也。
佛制比丘清净无为,乞食自活。一者为除比丘之我慢,二者令众生布施修福。
二、怖魔。比丘出家,佛眷属增盛,故魔恐怖。
三、破恶。比丘能破身口七支恶,即身无杀、盗、淫,口无妄语、恶口、绮语、两舌。
大比丘之大,有三种义,即大多胜。大者,表其德腊俱尊,为人天所敬,于有学小乘中最尊。多者,表其博学强志,识解多,遍解内外经典。胜者,言其知见殊胜,超过九十六种外道。
如是大比丘有千二百五十人。《过去现在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与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与弟子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均先事外道,勤苦修习,毫无所得。后承佛教诲,均证果位。以感佛恩故,法会必预,随侍不离。
「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菩萨摩诃萨具足称,应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谓如是有情,自既觉悟,复能觉悟其他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
菩提又译为大道,有情又曰众生。故菩萨又译作大道心众生。
若论其德,自觉是上求佛道,觉悟其他有情是下化众生。故菩萨者,具上求下化之德也。
上求佛道则智,下化众生则悲。故菩萨起悲智双运之用。
摩诃萨是大有情,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也。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尔时慧命舍利弗。于大众中即从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周旋六道往来三界。于四生中轮回生死受苦无穷。世尊。此众生聚众生海。为有增减为无增减。此义深隐我未能解。若人问我当云何答。」
慧命是比丘之尊称,取其乞得佛法,以法身智慧为寿命也。又叹其博闻强记,智慧殊胜,故曰慧命。经中亦曰慧寿、具寿,皆是用来尊称比丘的。
舍利弗是佛弟子,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舍利弗具仪请法。如是威仪,是请法之常规。
退坐一面,应避六法。一者不可太近,恐口气污善知识故。二者不可太远。恐善知识闻或答费力故。三者不挡眼前,恐善知识瞻视困难故。四者不可在上风处,恐身上秽气污善知识故。五者不在高处,以不敬故。六者不可在背后,恐善知识问答困难故。退坐一面,避此六法,方不失敬佛之仪也。
无始世来,不可作很久以前会。若作很久以前会,则仍为有始,焉得谓无始?
佛谓一切法无生,既谓无生,焉得有始?佛谓一切法皆空,如是空法,焉得谓有始?佛说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既然无相,焉得谓有始?佛说三世平等,既然三世平等,焉得谓有始?所以无始世来,不可作很久以前会。若作很久以前会,便是众生执见。
那么无始世来,应作如何解释呢?众生之迷,皆由一念妄动。而此妄动之一念,无根无本,无因无生。体即虚妄无有实义,故曰无始也。
周旋六道,往来三界,于四生中,轮回生死,受苦无穷。文中即云六道,又曰四生,似有重复之感,其实并不重复。何以故?因为六道括生不尽,故又说于四生中轮回生死。
像中阴身,即非六道所摄,而为四生中化生所摄。故于周旋六道以后,复有于四生中,轮回生死之语。
最后舍利弗问,此众生之类,此广大之众生,为有增减,为无增减?
此一段文,名发起序。由舍利弗请问发起。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为安隐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怜愍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饶益安乐一切众生。诸天人故。乃能问我是甚深义。舍利弗。汝若不问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是义者有多过咎。所以者何。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诸天人等一切众生。长受衰恼损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乐。」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为安隐一切众生……
世尊先赞叹鼓励,然后开示。汝为安隐一切众生,安隐者,谓无分别心也。大众千万莫把「隐」字,改作「稳」字,那样便错了。所谓安隐,是有很深意义的。
《大宝积经》有云,「云何安隐?谓无分别。」
尤其《大方广三戒经》讲的最为详细。《三戒经》上说,「云何安隐?谓无分别。」当知若不安隐,必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如此便是无明根本。以无明故,便有住着、罣碍、生灭相续、忧悲苦恼……如果安隐,便无分别。若无分别,即得寂灭之乐。
故《三戒经》继续说「若起分别,则便有常。若已有常,则有对碍。若有对碍,则便有住。若已有住,则有相续。若已相续,则有相违。若已相违,则重相违。若重相违,则有虚错。若已虚错,则有狂乱。若已狂乱,则有虚诳。若已虚诳,则有忧恼。若已忧恼,则有悔恨。若已悔恨,则有所害,善不善法,随所爱着。然实无有定法可着,但以想转,为想所缚……。」时间关系,我们不作解释。
是知安隐实即涅槃义、安乐义也。汝为安隐一切众生,是总说。以下四句,系分别说。
安乐一切众生。若众生不起分别,解脱于想、见,便可得到安乐了。汝为安乐一切众生,乃问佛不增不减义。
怜愍一切众生。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灭,清净安隐。然迷闷众生不觉不知,虚妄堕入生死。舍利弗尊者,为怜愍众生故,所以问佛不增不减义。
利益一切众生。为令众生,得到佛法利益,故问如来也。佛法能令众生得何种利益?佛法能令众生断烦恼,了生死,成就无上佛道也。
饶益安乐一切众生诸天人故。无生之法,能令一切众生得大饶益,得究竟安乐。诸法不增不减,即无生义也。舍利弗以此问佛,故为饶益安乐一切众生。
所谓一切众生者,系指三界内诸天与人也。诸天与人,以不知不增不减的道理,以致轮回六道生死。舍利弗尊者,为饶益安乐彼等故,问佛不增不减义也。故经文曰,饶益安乐一切众生诸天人故。
舍利弗!汝若不问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是义者,有多过咎。
此是假设之词。假使汝不问我如是义者,有多过咎。何等过咎,下文自作解释。
如来应供正遍知,乃佛十号中之前三号。何故经中往往偏说此三号,而略其余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此三号表佛三德,是故经中偏说。
如来者,表佛法身德。诸佛乘如实道而来,故无来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此明佛之法身德也。
应供者,表佛之解脱德。诸佛是无上福田,过无不尽,德无不圆,应受九道供养,故曰应供。
正遍知者,表佛般若德。正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不颠倒者,知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于四颠倒无不通达者,知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也。此是般若妙智慧,说明佛智圆明也。经中亦曰等正觉。
以一切众生不知不增不减的道理,因而于现在世受诸衰恼损害之事,于未来世亦复受诸衰恼损害之事,以致失一切利益安乐。
所谓衰恼损害之事者,生死流转也。利益安乐者,安隐涅槃也。
「舍利弗。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舍利弗此大邪见诸众生等。以是见故生盲无目。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现在世堕诸恶趣。舍…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