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来讲,第一句是以真实摄虚妄,第二句是以虚妄摄真实,第三句是以真实摄真实。如是三句,总成含藏义。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如来藏与法身,本是一个。法身在缠,则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则名法身。如来藏出缠,便名成佛,所谓佛性圆显者是。法身在缠,仅名佛性,不名为佛。
所以众生皆具佛性,然不得谓佛。以如来藏在缠,法身不得圆显故。
《大方等如来藏经》,明法身在缠名如来藏,曾举九种譬喻。九种譬喻者,花萎喻、岩蜜喻、粳粮喻、真金喻、贫人珍宝喻、庵罗果喻、金像喻、贫女贵子喻、冶铸金像喻等,皆明如来藏与法身之关系。故经云如来藏即法身。
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华严经》云,诸佛法身非是身。故法身犹如虚空,无相无二无分别。若谓其有,却是十方遍觅了不可得。若谓其无,却是横遍竖穷平等如如。
所以法身义,即是一界义。一界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以法身出缠故,所以具足一切无漏清净功德。故与过恒沙,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又如摩尼宝珠所有明色形相不离不脱。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之义亦复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以下以灯、摩尼珠为譬喻,说明法身与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不离不脱不断不异的道理。
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
世间灯有灯炷,及灯光明。明色者言灯光也,触者言灯炷也。灯光与灯炷,不离不脱,不断不异。没有灯炷,便没有灯光;没有灯光,自然没有灯炷。若有灯炷,必有灯光;若有灯光,必因灯炷。
又如摩尼宝珠,所有明色形相,不离不脱。
摩尼译为离垢,即一种宝珠也。又译为如意,因为此摩尼宝珠,能出生一切财宝衣食等物,令人皆得如意,故名如意宝珠。此珠光明清净,不为垢秽所染。明色者珠光也,形相者珠体也。摩尼宝珠之光,与彼珠体不离不脱。
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之义亦复如是。
此是以法合譬。譬以事明,法以理合。言法身之义,亦与过恒沙,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也。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舍利弗。非过去际者离生时故。非未来际者。离灭时故。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
不生不灭是总说,以下所论,皆分别说。都是解释不生不灭的。法身常住如虚空,故不生不灭。法身平等不二不别,故不生不灭。
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
法身者,即中道义,故离二边。中道义者,无所得义也。非是离二边,得于中道。不得于边,复不得于中,名中道也。故经中所说离二边者,无所得义也。
此法身同于虚空,无有所得。非过去际,是无所从来也。故经中言,离生时故。离生时者,无所从来也。非未来际,离灭时故。此是言法身常住,无所从去也。
于此可知,法身义者,即如来也。所以名如来者,用表法身德也。
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
此明法身常住如虚空,不生不灭也。不异法者,言法身不生也。法身若有生,必有差异。法身不生,故无差异。不尽法者,言不灭也。法身不生不灭,是故常住。
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
所谓恒,即常也。不过说常时,法身如虚空,无生无灭。今言恒者,即横遍竖穷义、实有义、平等义。故经中有云「平等恒有法」,即横遍竖穷义也。以如来法身平等、恒、横遍竖穷,于世间实有不虚,故尽未来际常可归依。
不但菩萨尽未来际归依佛,是归依法身,纵然归依报身、化身,亦是归依法身。因为报身者,报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若离法身,则无报身,因为依法起报故。若离报身,则无化身,因为依报起化故。
甚而言之,我们现在值无佛之世,言归依者,亦是归依法身佛。何以故?因为报身有生无灭,化身有生有灭,都不能作「常」归依。唯有法身,横遍竖穷,尽未来际,平等恒实有,常可归依也。
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
如来法身清净,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不与一切染法相应,无有烦恼,无有生灭,故曰法身清凉。不二法者,无生灭变异也。无分别法者,自性清净,不与一切染法相应也。
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如来法身不生不灭,故无有变异。非作法者,「作」即起也。无起无灭,故如来法身不变。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此法身者,如如境也。无德不摄,无法不收。众生虽流浪生死,但不出如如法身以外。只是众生迷闷,不识自家本来面目而已。
即此法身,被过于恒河沙的烦恼所缠缚,从一念不觉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六道,名为众生。
我们已经知道,法身在缠即名如来藏。法身随着众生轮转六道,众生轮转六道,而法身不增不减。
波浪者,识心也。众生以惑业因缘,随「识」而受生。以致有名色、六入、触、受、生、死。故曰随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如是名为众生。换句话说,众生者,不过法身在缠而已。众生往来生死,而生死性空即法身也。这便是一法界义。
我们要知道,虽然波浪漂流,而水性不动。虽然识浪起伏,而法身湛然。这是同样的道理。
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
法身者本觉也,本觉地本来一界平等,如如不动。只怪众生妄想执着,故成不觉。今菩萨厌离生死,弃舍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修行法门,便是始觉。
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诸有者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也。欲求便是爱取,于三界爱取,名为思惑。
行十波罗蜜。菩萨发大乘菩提心,行十种波罗蜜。十波罗蜜者,位在地上。初地行布施波罗蜜,二地行净戒波罗蜜,三地行忍辱波罗蜜,四地行精进波罗蜜,五地行禅定波罗蜜,六地行般若波罗蜜,七地行方便波罗蜜,八地行愿波罗蜜,九地行力波罗蜜,十地行智波罗蜜。
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此是总说。八万四千法门,是说菩萨万行也。修菩提行者,方名菩萨。所谓菩提行,即十种波罗蜜也。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这一段话,是讲究竟觉。究竟觉者,即是佛地。菩萨始觉,与本觉法身合,名究竟觉。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
即此法身离一切烦恼使缠,是说如来藏出缠也。亦即是说,佛性圆显,究竟成佛也。
一切世间,是说九道世间。九道世间者,自佛以下,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出过九道世间,方名为佛。
本来使、缠,都是烦恼的别名。如果分别说,使为十使。十使者:
一、身见。亦名我见。迷五阴为身名为身见,于五阴妄计为我名我见。
二、边见。断常二见,乖于中道,故名边见。
三、邪见。谬执乖正名为邪见。例如计着邪因邪果,计着无因有果,计着有因无果,计着无因无果,这一切都是乖乎正见的邪见。
四、见取见。取着有漏下劣之法,以为是第一。或者循世所见,非是其果,而执为其果。例如顺乎世间,见行善人受到恶报,便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其实彼人受到恶报,非是行善之果。于三世中,另有其因。如是非果执果,名见取见。
五、戒取见。迷执邪戒,非因执因。例如执持牛戒,以为是生天之因。
六、贪。于顺境染爱。例如贪爱己身,贪爱五欲,贪爱名闻利养等。
七、瞋。于违境忿怒。如瞋恚嫉妒等。
八、痴。暗惑执取,无正智慧,即无明也。
九、慢。即自高凌他。有所谓八种慢,其中我慢为通,其余诸慢为别。
十、疑。于正法犹豫不信也。
如是十法,随逐行人,如系如缚。犹如世间公门使者之随逐罪人,故名十使。
现在来讲十缠。若总说十缠皆烦恼也,若分别说,其有十种。
一、无惭。于所作罪不自羞。
二、无愧。于所作罪外无赧惧。
三、睡。心重欲眠,障乎于观。
四、悔。又名恶作,追悔也。
五、悭。于己财法,坚着不舍,秘吝无施。
六、嫉。循己名利,不耐他荣,忌妒他胜。
七、掉。掉散也,躁动也。令心于境不得寂静,障乎于定。
八、眠。欲眠曰睡,既睡曰眠。身心离觉也。
九、忿。对现前不饶益境愤恼。
十、覆。隐藏己过,不肯发露忏悔。
如是十法,烦恼众生之心,缚着行人,使不得脱,故名十缠。
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过一切生死诸苦…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