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文▪P4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愚人,依于众生界增见,执着涅槃始生见,实是大邪见也。

  

  第二种邪见,是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换句话说,便是执着无因生。如果无因能生的话,应该无父无母,能生出子女来;地下无种,能生出菜来;锅中无米,能生出饭来。所以很明显,这是一种邪见。

  

  当知生即是因生,因即是能生义。生必由因,有因始有生,无因则无生。如是愚人执着无因无缘忽然而有,岂非邪见?

  

  彼不知诸法实性皆空,生灭之相空幻不实。生是空生,灭是空灭,生灭如幻,一切无生。彼于无生中,妄执有生,诚大邪见也。

  

  舍利弗!此涅槃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二种邪见,令诸众生于善法中,无愿欲心,无勤精进心。

  

  舍利弗!一切众生如果起这二种邪见,纵使七佛如来应正遍知,次第相继出世,为其相续不断地说法教化,彼等于善法中,亦不能起精进心。故曰彼等于善法中,若生欲心精进心者,无有是处。

  

  七佛者,是说过去庄严劫中,最后三尊佛。及现在贤善劫中,最初四尊佛。因为这七尊佛,于百劫中出世,故经中多举此七佛。

  

  据《长阿含经》说,过去九十一劫时,有佛出世,名毗婆尸。过去三十一劫时,有佛出世名尸弃。过去三十一劫时,有佛出世名毗舍浮。

  

  加上贤劫中四佛,于贤善劫中,一至八小劫无佛,第九小劫出四尊佛。第一尊佛名拘留孙,为贤劫千佛之首,于第九小劫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现于世。

  

  第二尊佛名拘那含牟尼,于人寿减至四万岁时,出现于世。第三尊佛名迦叶,于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现于世。第四尊佛即释迦牟尼世尊,于人寿减至百岁时,出现于世。至此第九小劫中,便无佛出世。待第十小劫时,有弥勒佛出现于世。

  

  「舍利弗。此二种见乃是无明诸惑根本。所谓涅槃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舍利弗。此二种见乃是极恶根本大患之法。」

  

  世尊强调涅槃始生见,与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为无明诸惑根本。此二种见,是极恶根本大患之法。

  

  惑有三种,为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故曰无明诸惑根本。经中虽有说到,不过后来天台宗方作详细发挥。例如《胜鬘经》说为无明烦恼、恒沙烦恼、见思烦恼。至天台宗方立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之名。

  

  见思惑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共断,所以称为通惑。尘沙惑者,障菩萨化道,别在菩萨所断,故名别惑。无明惑者,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方能断之,故亦名别惑。

  

  此二种见,于无生法中见生,故是无明诸惑根本,是极恶根本大患之法。

  

  总而言之,一切法等如虚空,本无增减。愚痴众生妄起邪见,见有增减。故增减者,非法也,乃众生邪见而已。

  

  「舍利弗。依此二见起一切见。此一切见与彼二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一切见者。所谓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中种种诸见。」

  

  舍利弗!依此二见起一切见。此二见者,仍指涅槃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言。因为此二见执有,所以能起一切见。

  

  所谓一切见者,即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中,种种诸见。

  

  若内者,内六根也。此邪见人,既执一切法有,于是或因六根而生诸见。若外者,外六尘也。此邪见人,或因六尘而生诸见。若粗若细若中,即是若坏若好若不好不坏等见。彻底讲起来,若粗若细若中,皆是了别,了别者识也。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邪见人或依六识生一切见也。

  

  「所谓增见减见。舍利弗。此二种见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此处大家要注意了,所谓增见减见不是连在上一句的。不是「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中种种诸见,所谓增见减见」而是接到下一句的。「所谓增见减见,舍利弗!此二种见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如果我们把舍利弗改到上边,或者干脆把舍利弗删除,句子便比较清楚了。

  

  例如「舍利弗!所谓增见减见,此二种见依止一界……」或者「所谓增见减见,此二种见依止一界……」这样便比较清楚了。

  

  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若知增减皆依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便不生增减见了。依一界、同一界、合一界,是说一切差别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也。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义甚深我未能解。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令得解了。」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善哉!世尊!此一界之义甚深,我未能解。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令我解了。

  

  一界者即第一义谛,是佛境界,非二乘人所能解了。所以舍利弗,至诚问佛。

  

  「尔时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此一界甚深之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不是声闻缘觉劣智人所能知道的。

  

  一界即是无界,如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何为如来智慧?佛得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亦名根本智,即能分别一切法,亦名后得智。

  

  一界无界,无界法界,故法界是佛智慧境界。如文殊菩萨云,法界无界,无界法界。法界无界者,实相无相也。无界法界者,实相无不相也。

  

  实相无相,要须无分别智契合。若少生分别心,即不契入无相智。

  

  无分别智犹如净镜,镜体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正以镜体清净,故能照一切相。所以说佛得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

  

  净镜虽照万相,而镜体清净,始终不染。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故佛智犹如虚空,含万相而空寂,体空寂而含万相。此之谓大圆镜智,即佛智也。

  

  故佛以无分别智,契无相法界。故曰一界甚深义,是如来智慧境界。

  

  亦是如来心所行处。佛心如虚空,无着亦无染。譬如虚空,大火燃烧,虚空不着。大水稽天,虚空不湿。大风摧折,虚空不动。佛心亦复如是,能容纳一切境界,而不为一切境界所染。换句话说,如来心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此谓之金刚般若波罗蜜。

  

  因为如来如实知法界一界故,无分别故。凡一切分别相,皆如幻化不实故。佛证大觉,故于一切行处,无着无染。此是如来心所行处也。

  

  这不是二乘人所能办得到的,故曰非二乘境界。二乘人分别生死,分别涅槃;分别凡圣,分别佛外,处处生分别心。所以一界甚深义,非其智慧境界,亦非其心所行处。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般凡夫所能测量呢?所以他们起增减见。

  

  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

  

  二乘人之智慧,不能如实知见观察。因为二乘人,亦不能如实知一法界故。对此一法界义,唯有敬仰相信而已。

  

  舍利弗!此一界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

  

  谛者真理也。如此真理,横赅十虚,纵彻三际,故曰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亦名一实谛。若论其义,便是毕竟空、离诸相、无所有、不可得。

  

  此一界甚深义,即是毕竟空、离诸相、无所有、不可得、不可思议。二乘人总以思议心求之,所以不能如实知见观察此义。

  

  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

  

  说一界,则一切界皆是一界,是名第一义。因为第一义毕竟空,故无二无别。第一义离诸相,故无二无别。第一义无所有,故无二无别。第一义不可得,故无二无别。

  

  以无二无别故,所以第一义普周一切。以如是故,横遍竖穷,无一法非第一义。故曰第一义即众生界。

  

  众生者,因缘所生,因缘生法即是毕竟空,故第一义即是众生界。众生界既空,当然无相,故第一义即是众生界。众生界既然无相,当然无所有不可得,故第一义即是众生界。

  

  既然第一义者即是众生界,则知第一义即是法界。因为法界者即众生界也。法界无界,即第一义也。

  

  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

  

  一切众生色心,不离真如法性之体,名如来藏。所以说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

  

  如来藏即众生之佛性。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清净佛性、清净真如,名如来藏。故众生界者,即如来藏。

  

  我们已经知道,众生界空。而此空性,即如来藏。所谓二空如来藏。一者空如来藏。心性理体,清净平等。随染缘建立生死,随净缘建立涅槃。而此心性理体,等同虚空,湛然不动。故生死涅槃,犹如空花,其性实空。故曰空如来藏。二者不空如来藏。此心性理体,常住不坏。具足一切清净功德,及一切有漏惑业染法。含藏包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以如是故,说众生界即是如来藏。

  

  依《佛性论》,藏有三种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所摄藏者,即约真如理体言。谓一切众生,皆为如如理所摄。此者亦名如来藏众生。

  

  隐覆藏者,谓如来性,被众生烦恼所隐覆。又名众生藏如来。当此之时,如来藏名众生之佛性。

  

  能摄藏者,谓果地一切无漏清净功德,藏性摄之无余。

  …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