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愚人,依于衆生界增見,執著涅槃始生見,實是大邪見也。
第二種邪見,是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換句話說,便是執著無因生。如果無因能生的話,應該無父無母,能生出子女來;地下無種,能生出菜來;鍋中無米,能生出飯來。所以很明顯,這是一種邪見。
當知生即是因生,因即是能生義。生必由因,有因始有生,無因則無生。如是愚人執著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豈非邪見?
彼不知諸法實性皆空,生滅之相空幻不實。生是空生,滅是空滅,生滅如幻,一切無生。彼于無生中,妄執有生,誠大邪見也。
舍利弗!此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二種邪見,令諸衆生于善法中,無願欲心,無勤精進心。
舍利弗!一切衆生如果起這二種邪見,縱使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相繼出世,爲其相續不斷地說法教化,彼等于善法中,亦不能起精進心。故曰彼等于善法中,若生欲心精進心者,無有是處。
七佛者,是說過去莊嚴劫中,最後叁尊佛。及現在賢善劫中,最初四尊佛。因爲這七尊佛,于百劫中出世,故經中多舉此七佛。
據《長阿含經》說,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出世,名毗婆屍。過去叁十一劫時,有佛出世名屍棄。過去叁十一劫時,有佛出世名毗舍浮。
加上賢劫中四佛,于賢善劫中,一至八小劫無佛,第九小劫出四尊佛。第一尊佛名拘留孫,爲賢劫千佛之首,于第九小劫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出現于世。
第二尊佛名拘那含牟尼,于人壽減至四萬歲時,出現于世。第叁尊佛名迦葉,于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出現于世。第四尊佛即釋迦牟尼世尊,于人壽減至百歲時,出現于世。至此第九小劫中,便無佛出世。待第十小劫時,有彌勒佛出現于世。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無明諸惑根本。所謂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
世尊強調涅槃始生見,與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爲無明諸惑根本。此二種見,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
惑有叁種,爲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故曰無明諸惑根本。經中雖有說到,不過後來天臺宗方作詳細發揮。例如《勝鬘經》說爲無明煩惱、恒沙煩惱、見思煩惱。至天臺宗方立無明惑、塵沙惑、見思惑之名。
見思惑通于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所共斷,所以稱爲通惑。塵沙惑者,障菩薩化道,別在菩薩所斷,故名別惑。無明惑者,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別在大乘菩薩方能斷之,故亦名別惑。
此二種見,于無生法中見生,故是無明諸惑根本,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
總而言之,一切法等如虛空,本無增減。愚癡衆生妄起邪見,見有增減。故增減者,非法也,乃衆生邪見而已。
「舍利弗。依此二見起一切見。此一切見與彼二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一切見者。所謂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中種種諸見。」
舍利弗!依此二見起一切見。此二見者,仍指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言。因爲此二見執有,所以能起一切見。
所謂一切見者,即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中,種種諸見。
若內者,內六根也。此邪見人,既執一切法有,于是或因六根而生諸見。若外者,外六塵也。此邪見人,或因六塵而生諸見。若粗若細若中,即是若壞若好若不好不壞等見。徹底講起來,若粗若細若中,皆是了別,了別者識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邪見人或依六識生一切見也。
「所謂增見減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于極惡大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
此處大家要注意了,所謂增見減見不是連在上一句的。不是「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中種種諸見,所謂增見減見」而是接到下一句的。「所謂增見減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如果我們把舍利弗改到上邊,或者幹脆把舍利弗刪除,句子便比較清楚了。
例如「舍利弗!所謂增見減見,此二種見依止一界……」或者「所謂增見減見,此二種見依止一界……」這樣便比較清楚了。
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于極惡大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
若知增減皆依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便不生增減見了。依一界、同一界、合一界,是說一切差別法皆是一相,所謂無相也。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于極惡大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謂衆生界減。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義甚深我未能解。唯願如來爲我解說令得解了。」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善哉!世尊!此一界之義甚深,我未能解。唯願世尊爲我解說,令我解了。
一界者即第一義谛,是佛境界,非二乘人所能解了。所以舍利弗,至誠問佛。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于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此一界甚深之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不是聲聞緣覺劣智人所能知道的。
一界即是無界,如佛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何爲如來智慧?佛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亦名根本智,即能分別一切法,亦名後得智。
一界無界,無界法界,故法界是佛智慧境界。如文殊菩薩雲,法界無界,無界法界。法界無界者,實相無相也。無界法界者,實相無不相也。
實相無相,要須無分別智契合。若少生分別心,即不契入無相智。
無分別智猶如淨鏡,鏡體清淨,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正以鏡體清淨,故能照一切相。所以說佛得無分別智,即能分別一切。
淨鏡雖照萬相,而鏡體清淨,始終不染。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故佛智猶如虛空,含萬相而空寂,體空寂而含萬相。此之謂大圓鏡智,即佛智也。
故佛以無分別智,契無相法界。故曰一界甚深義,是如來智慧境界。
亦是如來心所行處。佛心如虛空,無著亦無染。譬如虛空,大火燃燒,虛空不著。大水稽天,虛空不濕。大風摧折,虛空不動。佛心亦複如是,能容納一切境界,而不爲一切境界所染。換句話說,如來心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此謂之金剛般若波羅蜜。
因爲如來如實知法界一界故,無分別故。凡一切分別相,皆如幻化不實故。佛證大覺,故于一切行處,無著無染。此是如來心所行處也。
這不是二乘人所能辦得到的,故曰非二乘境界。二乘人分別生死,分別涅槃;分別凡聖,分別佛外,處處生分別心。所以一界甚深義,非其智慧境界,亦非其心所行處。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般凡夫所能測量呢?所以他們起增減見。
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于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
二乘人之智慧,不能如實知見觀察。因爲二乘人,亦不能如實知一法界故。對此一法界義,唯有敬仰相信而已。
舍利弗!此一界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
谛者真理也。如此真理,橫赅十虛,縱徹叁際,故曰第一義谛。第一義谛,亦名一實谛。若論其義,便是畢竟空、離諸相、無所有、不可得。
此一界甚深義,即是畢竟空、離諸相、無所有、不可得、不可思議。二乘人總以思議心求之,所以不能如實知見觀察此義。
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
說一界,則一切界皆是一界,是名第一義。因爲第一義畢竟空,故無二無別。第一義離諸相,故無二無別。第一義無所有,故無二無別。第一義不可得,故無二無別。
以無二無別故,所以第一義普周一切。以如是故,橫遍豎窮,無一法非第一義。故曰第一義即衆生界。
衆生者,因緣所生,因緣生法即是畢竟空,故第一義即是衆生界。衆生界既空,當然無相,故第一義即是衆生界。衆生界既然無相,當然無所有不可得,故第一義即是衆生界。
既然第一義者即是衆生界,則知第一義即是法界。因爲法界者即衆生界也。法界無界,即第一義也。
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
一切衆生色心,不離真如法性之體,名如來藏。所以說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
如來藏即衆生之佛性。一切衆生煩惱心中,具足清淨佛性、清淨真如,名如來藏。故衆生界者,即如來藏。
我們已經知道,衆生界空。而此空性,即如來藏。所謂二空如來藏。一者空如來藏。心性理體,清淨平等。隨染緣建立生死,隨淨緣建立涅槃。而此心性理體,等同虛空,湛然不動。故生死涅槃,猶如空花,其性實空。故曰空如來藏。二者不空如來藏。此心性理體,常住不壞。具足一切清淨功德,及一切有漏惑業染法。含藏包攝,無德不備,無法不現,故名不空如來藏。以如是故,說衆生界即是如來藏。
依《佛性論》,藏有叁種義。一、所攝藏。二、隱覆藏。叁、能攝藏。
所攝藏者,即約真如理體言。謂一切衆生,皆爲如如理所攝。此者亦名如來藏衆生。
隱覆藏者,謂如來性,被衆生煩惱所隱覆。又名衆生藏如來。當此之時,如來藏名衆生之佛性。
能攝藏者,謂果地一切無漏清淨功德,藏性攝之無余。
…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