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P5

  ..續本文上一頁

  

  總括來講,第一句是以真實攝虛妄,第二句是以虛妄攝真實,第叁句是以真實攝真實。如是叁句,總成含藏義。

  

  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如來藏與法身,本是一個。法身在纏,則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纏,則名法身。如來藏出纏,便名成佛,所謂佛性圓顯者是。法身在纏,僅名佛性,不名爲佛。

  

  所以衆生皆具佛性,然不得謂佛。以如來藏在纏,法身不得圓顯故。

  

  《大方等如來藏經》,明法身在纏名如來藏,曾舉九種譬喻。九種譬喻者,花萎喻、岩蜜喻、粳糧喻、真金喻、貧人珍寶喻、庵羅果喻、金像喻、貧女貴子喻、冶鑄金像喻等,皆明如來藏與法身之關系。故經雲如來藏即法身。

  

  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華嚴經》雲,諸佛法身非是身。故法身猶如虛空,無相無二無分別。若謂其有,卻是十方遍覓了不可得。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平等如如。

  

  所以法身義,即是一界義。一界者,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以法身出纏故,所以具足一切無漏清淨功德。故與過恒沙,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不離不脫不斷不異。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複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以下以燈、摩尼珠爲譬喻,說明法身與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不離不脫不斷不異的道理。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

  

  世間燈有燈炷,及燈光明。明色者言燈光也,觸者言燈炷也。燈光與燈炷,不離不脫,不斷不異。沒有燈炷,便沒有燈光;沒有燈光,自然沒有燈炷。若有燈炷,必有燈光;若有燈光,必因燈炷。

  

  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

  

  摩尼譯爲離垢,即一種寶珠也。又譯爲如意,因爲此摩尼寶珠,能出生一切財寶衣食等物,令人皆得如意,故名如意寶珠。此珠光明清淨,不爲垢穢所染。明色者珠光也,形相者珠體也。摩尼寶珠之光,與彼珠體不離不脫。

  

  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複如是。

  

  此是以法合譬。譬以事明,法以理合。言法身之義,亦與過恒沙,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也。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

  

  不生不滅是總說,以下所論,皆分別說。都是解釋不生不滅的。法身常住如虛空,故不生不滅。法身平等不二不別,故不生不滅。

  

  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

  

  法身者,即中道義,故離二邊。中道義者,無所得義也。非是離二邊,得于中道。不得于邊,複不得于中,名中道也。故經中所說離二邊者,無所得義也。

  

  此法身同于虛空,無有所得。非過去際,是無所從來也。故經中言,離生時故。離生時者,無所從來也。非未來際,離滅時故。此是言法身常住,無所從去也。

  

  于此可知,法身義者,即如來也。所以名如來者,用表法身德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

  

  此明法身常住如虛空,不生不滅也。不異法者,言法身不生也。法身若有生,必有差異。法身不生,故無差異。不盡法者,言不滅也。法身不生不滅,是故常住。

  

  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

  

  所謂恒,即常也。不過說常時,法身如虛空,無生無滅。今言恒者,即橫遍豎窮義、實有義、平等義。故經中有雲「平等恒有法」,即橫遍豎窮義也。以如來法身平等、恒、橫遍豎窮,于世間實有不虛,故盡未來際常可歸依。

  

  不但菩薩盡未來際歸依佛,是歸依法身,縱然歸依報身、化身,亦是歸依法身。因爲報身者,報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若離法身,則無報身,因爲依法起報故。若離報身,則無化身,因爲依報起化故。

  

  甚而言之,我們現在值無佛之世,言歸依者,亦是歸依法身佛。何以故?因爲報身有生無滅,化身有生有滅,都不能作「常」歸依。唯有法身,橫遍豎窮,盡未來際,平等恒實有,常可歸依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

  

  如來法身清淨,具足無量功德智慧,不與一切染法相應,無有煩惱,無有生滅,故曰法身清涼。不二法者,無生滅變異也。無分別法者,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染法相應也。

  

  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無有變異。非作法者,「作」即起也。無起無滅,故如來法身不變。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

  

  此法身者,如如境也。無德不攝,無法不收。衆生雖流浪生死,但不出如如法身以外。只是衆生迷悶,不識自家本來面目而已。

  

  即此法身,被過于恒河沙的煩惱所纏縛,從一念不覺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六道,名爲衆生。

  

  我們已經知道,法身在纏即名如來藏。法身隨著衆生輪轉六道,衆生輪轉六道,而法身不增不減。

  

  波浪者,識心也。衆生以惑業因緣,隨「識」而受生。以致有名色、六入、觸、受、生、死。故曰隨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如是名爲衆生。換句話說,衆生者,不過法身在纏而已。衆生往來生死,而生死性空即法身也。這便是一法界義。

  

  我們要知道,雖然波浪漂流,而水性不動。雖然識浪起伏,而法身湛然。這是同樣的道理。

  

  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

  

  法身者本覺也,本覺地本來一界平等,如如不動。只怪衆生妄想執著,故成不覺。今菩薩厭離生死,棄舍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便是始覺。

  

  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諸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也。欲求便是愛取,于叁界愛取,名爲思惑。

  

  行十波羅蜜。菩薩發大乘菩提心,行十種波羅蜜。十波羅蜜者,位在地上。初地行布施波羅蜜,二地行淨戒波羅蜜,叁地行忍辱波羅蜜,四地行精進波羅蜜,五地行禅定波羅蜜,六地行般若波羅蜜,七地行方便波羅蜜,八地行願波羅蜜,九地行力波羅蜜,十地行智波羅蜜。

  

  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此是總說。八萬四千法門,是說菩薩萬行也。修菩提行者,方名菩薩。所謂菩提行,即十種波羅蜜也。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于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願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

  

  這一段話,是講究竟覺。究竟覺者,即是佛地。菩薩始覺,與本覺法身合,名究竟覺。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

  

  即此法身離一切煩惱使纏,是說如來藏出纏也。亦即是說,佛性圓顯,究竟成佛也。

  

  一切世間,是說九道世間。九道世間者,自佛以下,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出過九道世間,方名爲佛。

  

  本來使、纏,都是煩惱的別名。如果分別說,使爲十使。十使者:

  

  一、身見。亦名我見。迷五陰爲身名爲身見,于五陰妄計爲我名我見。

  

  二、邊見。斷常二見,乖于中道,故名邊見。

  

  叁、邪見。謬執乖正名爲邪見。例如計著邪因邪果,計著無因有果,計著有因無果,計著無因無果,這一切都是乖乎正見的邪見。

  

  四、見取見。取著有漏下劣之法,以爲是第一。或者循世所見,非是其果,而執爲其果。例如順乎世間,見行善人受到惡報,便謂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其實彼人受到惡報,非是行善之果。于叁世中,另有其因。如是非果執果,名見取見。

  

  五、戒取見。迷執邪戒,非因執因。例如執持牛戒,以爲是生天之因。

  

  六、貪。于順境染愛。例如貪愛己身,貪愛五欲,貪愛名聞利養等。

  

  七、瞋。于違境忿怒。如瞋恚嫉妒等。

  

  八、癡。暗惑執取,無正智慧,即無明也。

  

  九、慢。即自高淩他。有所謂八種慢,其中我慢爲通,其余諸慢爲別。

  

  十、疑。于正法猶豫不信也。

  

  如是十法,隨逐行人,如系如縛。猶如世間公門使者之隨逐罪人,故名十使。

  

  現在來講十纏。若總說十纏皆煩惱也,若分別說,其有十種。

  

  一、無慚。于所作罪不自羞。

  

  二、無愧。于所作罪外無赧懼。

  

  叁、睡。心重欲眠,障乎于觀。

  

  四、悔。又名惡作,追悔也。

  

  五、悭。于己財法,堅著不舍,秘吝無施。

  

  六、嫉。循己名利,不耐他榮,忌妒他勝。

  

  七、掉。掉散也,躁動也。令心于境不得寂靜,障乎于定。

  

  八、眠。欲眠曰睡,既睡曰眠。身心離覺也。

  

  九、忿。對現前不饒益境憤惱。

  

  十、覆。隱藏己過,不肯發露忏悔。

  

  如是十法,煩惱衆生之心,縛著行人,使不得脫,故名十纏。

  

  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過一切生死諸苦…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