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諸菩薩摩诃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這一段文,稱爲證信序。換句話說,以六種因緣,成就證信。所以稱爲六因緣,亦稱爲六成就。
如是,乃取信于人。謂佛作如是說法,今所結集經文無有錯誤。故稱爲信成就。
我聞,是第二種因緣。證明佛如是說,我如是聞,所聞如所說,無有錯謬。故稱爲聞成就。
一時,是時節因緣,佛于某時說經也。因爲印度當時之年代不便記載;同時佛說法十方普聞,無法以地區性之年代記載,故用一時代表。此稱爲時成就。
婆伽婆,是主因緣,亦稱爲主成就。別的經稱爲佛,此處稱爲婆伽婆。婆伽婆譯爲世尊,極稱其德也。「婆伽」譯爲德,最後一個「婆」字譯爲有,故婆伽婆是有德的意思。婆伽婆略有六義,如是六義,唯佛獨具,不共叁乘。
一、自在義。佛證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不但二乘不及,縱然菩薩,亦未究竟圓滿得如是大自在。
二、熾盛義。佛以法界爲身,不生不滅,盡未來際,平等恒,猶如虛空,常住不滅。如是之德,不共叁乘,縱然大菩薩,猶須上生兜率,降生人間也。
叁、端嚴義。佛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果廣說,則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無比端嚴,非菩薩所能及。
四、名稱義。佛有大名稱,普聞于十方。
五、吉祥義。佛普益九道,無量吉祥。
六、尊貴義。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出世間以佛爲尊,以佛爲貴。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住即在的意思,故別的經中有雲佛在某處。有人分別住與在說,久在曰住,暫住曰在,亦是很有道理的。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佛世時,爲頻婆娑羅王所居。頻婆娑羅王原居上茅城,後都王舍城。此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雲上茅城人民患火,王下令再有失火者,逐出城外。令下以後,王宮竟自失火。于是王以自責,遷于城外屍陀林,百官人民,隨王遷居,于是屍陀林漸成都城,故名王舍城。不過說法不一,究不知那一種說法爲正確也。
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即爲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靈鹫山,佛于此說法最久。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有叁義:
一、乞士。比丘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若乞食不乞法,不名比丘也。
佛製比丘清淨無爲,乞食自活。一者爲除比丘之我慢,二者令衆生布施修福。
二、怖魔。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故魔恐怖。
叁、破惡。比丘能破身口七支惡,即身無殺、盜、淫,口無妄語、惡口、绮語、兩舌。
大比丘之大,有叁種義,即大多勝。大者,表其德臘俱尊,爲人天所敬,于有學小乘中最尊。多者,表其博學強志,識解多,遍解內外經典。勝者,言其知見殊勝,超過九十六種外道。
如是大比丘有千二百五十人。《過去現在因果經》雲,耶舍長者子,與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與弟子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均先事外道,勤苦修習,毫無所得。後承佛教誨,均證果位。以感佛恩故,法會必預,隨侍不離。
「諸菩薩摩诃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菩薩摩诃薩具足稱,應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謂如是有情,自既覺悟,複能覺悟其他有情,故菩薩者,覺有情也。
菩提又譯爲大道,有情又曰衆生。故菩薩又譯作大道心衆生。
若論其德,自覺是上求佛道,覺悟其他有情是下化衆生。故菩薩者,具上求下化之德也。
上求佛道則智,下化衆生則悲。故菩薩起悲智雙運之用。
摩诃薩是大有情,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也。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爾時慧命舍利弗。于大衆中即從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從無始世來。周旋六道往來叁界。于四生中輪回生死受苦無窮。世尊。此衆生聚衆生海。爲有增減爲無增減。此義深隱我未能解。若人問我當雲何答。」
慧命是比丘之尊稱,取其乞得佛法,以法身智慧爲壽命也。又歎其博聞強記,智慧殊勝,故曰慧命。經中亦曰慧壽、具壽,皆是用來尊稱比丘的。
舍利弗是佛弟子,于聲聞衆中,智慧第一。
舍利弗具儀請法。如是威儀,是請法之常規。
退坐一面,應避六法。一者不可太近,恐口氣汙善知識故。二者不可太遠。恐善知識聞或答費力故。叁者不擋眼前,恐善知識瞻視困難故。四者不可在上風處,恐身上穢氣汙善知識故。五者不在高處,以不敬故。六者不可在背後,恐善知識問答困難故。退坐一面,避此六法,方不失敬佛之儀也。
無始世來,不可作很久以前會。若作很久以前會,則仍爲有始,焉得謂無始?
佛謂一切法無生,既謂無生,焉得有始?佛謂一切法皆空,如是空法,焉得謂有始?佛說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既然無相,焉得謂有始?佛說叁世平等,既然叁世平等,焉得謂有始?所以無始世來,不可作很久以前會。若作很久以前會,便是衆生執見。
那麼無始世來,應作如何解釋呢?衆生之迷,皆由一念妄動。而此妄動之一念,無根無本,無因無生。體即虛妄無有實義,故曰無始也。
周旋六道,往來叁界,于四生中,輪回生死,受苦無窮。文中即雲六道,又曰四生,似有重複之感,其實並不重複。何以故?因爲六道括生不盡,故又說于四生中輪回生死。
像中陰身,即非六道所攝,而爲四生中化生所攝。故于周旋六道以後,複有于四生中,輪回生死之語。
最後舍利弗問,此衆生之類,此廣大之衆生,爲有增減,爲無增減?
此一段文,名發起序。由舍利弗請問發起。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爲安隱一切衆生。安樂一切衆生。憐愍一切衆生。利益一切衆生。饒益安樂一切衆生。諸天人故。乃能問我是甚深義。舍利弗。汝若不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義者有多過咎。所以者何。于現在世及未來世。諸天人等一切衆生。長受衰惱損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樂。」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爲安隱一切衆生……
世尊先贊歎鼓勵,然後開示。汝爲安隱一切衆生,安隱者,謂無分別心也。大衆千萬莫把「隱」字,改作「穩」字,那樣便錯了。所謂安隱,是有很深意義的。
《大寶積經》有雲,「雲何安隱?謂無分別。」
尤其《大方廣叁戒經》講的最爲詳細。《叁戒經》上說,「雲何安隱?謂無分別。」當知若不安隱,必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如此便是無明根本。以無明故,便有住著、罣礙、生滅相續、憂悲苦惱……如果安隱,便無分別。若無分別,即得寂滅之樂。
故《叁戒經》繼續說「若起分別,則便有常。若已有常,則有對礙。若有對礙,則便有住。若已有住,則有相續。若已相續,則有相違。若已相違,則重相違。若重相違,則有虛錯。若已虛錯,則有狂亂。若已狂亂,則有虛诳。若已虛诳,則有憂惱。若已憂惱,則有悔恨。若已悔恨,則有所害,善不善法,隨所愛著。然實無有定法可著,但以想轉,爲想所縛……。」時間關系,我們不作解釋。
是知安隱實即涅槃義、安樂義也。汝爲安隱一切衆生,是總說。以下四句,系分別說。
安樂一切衆生。若衆生不起分別,解脫于想、見,便可得到安樂了。汝爲安樂一切衆生,乃問佛不增不減義。
憐愍一切衆生。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滅,清淨安隱。然迷悶衆生不覺不知,虛妄墮入生死。舍利弗尊者,爲憐愍衆生故,所以問佛不增不減義。
利益一切衆生。爲令衆生,得到佛法利益,故問如來也。佛法能令衆生得何種利益?佛法能令衆生斷煩惱,了生死,成就無上佛道也。
饒益安樂一切衆生諸天人故。無生之法,能令一切衆生得大饒益,得究竟安樂。諸法不增不減,即無生義也。舍利弗以此問佛,故爲饒益安樂一切衆生。
所謂一切衆生者,系指叁界內諸天與人也。諸天與人,以不知不增不減的道理,以致輪回六道生死。舍利弗尊者,爲饒益安樂彼等故,問佛不增不減義也。故經文曰,饒益安樂一切衆生諸天人故。
舍利弗!汝若不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義者,有多過咎。
此是假設之詞。假使汝不問我如是義者,有多過咎。何等過咎,下文自作解釋。
如來應供正遍知,乃佛十號中之前叁號。何故經中往往偏說此叁號,而略其余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爲此叁號表佛叁德,是故經中偏說。
如來者,表佛法身德。諸佛乘如實道而來,故無來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此明佛之法身德也。
應供者,表佛之解脫德。諸佛是無上福田,過無不盡,德無不圓,應受九道供養,故曰應供。
正遍知者,表佛般若德。正名不顛倒,遍知者于四顛倒無不通達。不顛倒者,知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于四顛倒無不通達者,知畢竟空建立一切法也。此是般若妙智慧,說明佛智圓明也。經中亦曰等正覺。
以一切衆生不知不增不減的道理,因而于現在世受諸衰惱損害之事,于未來世亦複受諸衰惱損害之事,以致失一切利益安樂。
所謂衰惱損害之事者,生死流轉也。利益安樂者,安隱涅槃也。
「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舍利弗此大邪見諸衆生等。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于現在世墮諸惡趣。舍…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