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P3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行處者,畢竟空也。故曰:「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愚癡凡夫,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是遊于畢竟空,故妄生增減之見。

  

  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如來如實知無量諸法,皆悉性空,離于心思口議。是以不住著于法,不被法所轉。以如來能轉一切法,不被法所轉故,所以如來于不思議無量法,得大自在。如是愚人,不知諸法性空,住著于法,被法所轉,故生增減之見。

  

  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諸法性空,本無衆生得度,亦無有法用度衆生。如來度衆生者,乃不思議善巧方便,猶如弄空拳令小兒不啼罷了。無五乘人,說有五乘人;無五乘法,說有五乘法,皆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而已。如是愚人,不如實知,竟謂有增有減。

  

  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如來不動本際,示現十方;示現十方,不動本際。猶如虛空含萬象,一月印千江。雖現無量差別境界,卻如虛空湛寂不動。如是愚人,不如實知故,竟謂有增有減。

  

  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本來大千空空,無有生死。衆生迷惑,以致不得解脫。諸佛憐愍,因興大悲。佛興大悲,只破衆生顛倒迷執,不破于法。因爲法性皆空,無可破故。凡夫愚癡,不知放迷執而求覺悟,反執著諸法有增有減。

  

  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諸法如虛空,假名大涅槃。故法界中,無有涅槃可入,亦無非涅槃。因爲一切諸法,性相常住故。所以佛于《大般涅槃經》雲,我不畢竟入涅槃。如是愚人,不知法界虛空藏性,致生增減之見。

  

  「舍利弗。愚癡凡夫無聞慧故聞如來涅槃起斷見滅見。以起斷想及滅想故。謂衆生界減。成大邪見極重惡業。」

  

  最後佛告舍利弗,愚癡凡夫,無有聞慧,不知如實空義故,聞如來涅槃,便起斷滅見。不知如來如虛空,常住于世間。

  

  既言斷見滅見,複雲斷想滅想者,因爲取相爲想也。既生于見,便取著于相。既取著于相,便生憶想,相續不斷。于是謂衆生界減,成大邪見,造極重惡業。

  

  「複次舍利弗。此諸衆生依于減見複起叁見此叁種見與彼減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叁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二者滅見。謂即涅槃。叁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舍利弗。此叁種見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以是叁見力因緣故。展轉複生二種邪見。此二種見與彼叁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無欲見。二者畢竟無涅槃見。舍利弗。依無欲見複起二見。此二種見與無欲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戒取見。二者于不淨中起淨顛倒見。舍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複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叁者衆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衆生事見。六者無聖谛見。」

  

  這一段文比較複雜,爲了使大家容易了解,我列了一個表,俾便醒目。我們先明白了它的系統,然後再來解釋經文。

  

  衆生界減見┬斷見 ┐┌無欲見┬戒取見

  

    │(畢竟盡) ├┤ └于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滅見  ┤└畢竟無┌世間有始見

  

  │(謂即涅槃)│ 涅槃見├世間有終見

  

  └無涅槃見  ┘  ├衆生幻化所作見

  

  (謂涅槃畢  ├無苦無樂見

  

  竟空寂)  ├無衆生事見

  

  └無聖谛見   

  

  現在來講解經文。

  

  複次舍利弗!此諸衆生依于減見,複起叁見。

  

  大家不可僅把「減見」二字來作理會,那樣你會糊塗的。須知減見乃衆生界減見的略說。有些邪見人,見人死了,便謂人死如燈滅,無有六道輪回,亦無有解脫成佛。所以說依于減見,複起叁見,謂斷見、滅見、無涅槃見。

  

  此叁種見,與彼減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不相舍離者,是同根而生也。其根皆由于不如實知一法界,不如實見一法界故。

  

  猶如羅網,是說如是邪見迷惑衆生,猶如羅網一般,令魚不得出離,此等邪見亦複如是,令衆生不得出離。

  

  何謂叁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

  

  邪見人謂人死無有後世,既無六道受苦,亦無成佛得樂。一切斷盡,如燈之畢竟盡。

  

  二者滅見,謂即涅槃。

  

  本來斷和滅,意思是相同的。不過有些外道,認爲涅槃便是無有後世的滅,所以把滅單獨來講。斷見是指一般邪見凡夫來說,滅見是針對外道以滅爲涅槃而言。

  

  叁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

  

  外道邪見人,認爲涅槃,不過是斷滅空。所以無有安樂的涅槃境界,不過是畢竟空無而已。

  

  這叁種見,斷見、滅見、無涅槃見,與彼減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

  

  舍利弗!此叁種見,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

  

  這是說此叁種見,令衆生落入十二重城,流轉生死。如是縛者惑也,如是執者業也,如是觸者苦也。于十二因緣中,被無明愛取所縛,堅執著于行有,終至落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諸觸。

  

  以是叁見力因緣故,展轉複生二種邪見。此二種見與彼叁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無欲見,二者畢竟無涅槃見。

  

  欲即精進,無欲即不精進。《大智度論》雲,精進有叁名,即欲、精進、不放逸。如人行進,初始曰欲,正行進中曰精進,不爲余事所留曰不放逸。故無欲見者,即無精進于佛道也。

  

  既然一切法終歸斷滅,複無涅槃可得,行惡亦不下地獄,行善亦不能生天,學佛亦不能成佛,又何必勤苦精進于佛道呢?所以依彼叁見,生無欲見。

  

  二者畢竟無涅槃見。叁見中無涅槃見,是說涅槃即是斷滅,即是畢竟空寂。此處畢竟無涅槃見者,是言畢竟無涅槃樂可得也。有謂涅槃最樂,如是愚人則謂,畢竟無涅槃樂可得。因爲一切終歸斷滅,終歸畢竟空寂故。

  

  我們于此可知,這種邪見人,實是撥無因果也。

  

  舍利弗!依無欲見,複起二見。此二種見與無欲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戒取見,二者于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戒取見者,是取著于邪戒也。如是邪見之人,既然不精進于正道,撥無因果,當然起邪執邪見,故有戒取之見。

  

  二者于不淨中起淨顛倒見。如是邪見人,既然不精進于佛道,撥無因果,便存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趁活著的時間,盡情享受。于是便于不淨之身,愛惜縱情,起淨顛倒想。

  

  近乎揚朱的思想。揚朱說,生爲堯舜,死爲腐骨;生爲盜跖,死爲腐骨。堯舜盜跖其異也,腐骨其一也。

  

  既然善惡死後同朽,又何必矜矜乎行善,戒戒乎除惡?故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所以他主張恣目之所欲視,恣耳之所欲聞,恣口之所欲嘗,恣身之所欲安。且趣當生,何遑死後。這便是于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舍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複起六種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既然畢竟無有涅槃,當然無有因果。既然無有因果,所以世間生滅,皆不依因果。而是自生自滅,自始自終。故曰世間有始見,世間有終見。

  

  叁者衆生幻化所作見。既然世間自生自滅,自始自終,故衆生之作、起、生,亦是幻化而有。

  

  四者無苦無樂見。既然衆生與世間,都是自生自滅,自始自終,所以無有後世,亦無後世苦、後世樂。

  

  五者無衆生事見。衆生事者,六道輪回也。既然衆生自生自滅,幻化所作所起,故無六道輪回之事。

  

  六者無聖谛見。對凡夫而說有聖賢,聖賢所修爲聖谛。聖谛有四,曰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衆生幻化所作,當無凡夫。既無凡夫,當無苦集二谛。對凡夫說有聖賢,既無凡夫,當無有聖賢。既無聖賢,當無滅道二谛。所以如是愚人,起無聖谛邪見。

  

  是故依畢竟無涅槃見,起如是六種邪見。與無涅槃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

  

  「複此舍利弗。此諸衆生依于增見複起二見。此二種見與彼增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涅槃始生見。二者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令諸衆生。于善法中無願欲心勤精進心。舍利弗。是諸衆生以起如是二種見故。正使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出世爲其說法。于善法中若生欲心。勤精進心無有是處。」

  

  以上講過減見之過,以下再講增見之過。我們還是先列一個表,以便幫助了解。

  

  衆生界增見┬涅槃始生見────┬一切見(內、外、麁、細、中等見)

  

  └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

  

  

  

  首先我們須要注意的,所謂增見,具足說應爲衆生界增見。有此見者,便于無生中,妄見有生了。佛說的是無生法,而此人執著有生。根本違反佛法,所以是大邪見。

  

  若見衆生界有生,當然此生法不是從不生不滅的涅槃中生,便是無因無緣忽然而生的。無因無緣忽然而生,便不如道理了。

  

  複次舍利弗!此諸衆生依于增見,複起二見。此二種見與彼增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

  

  所謂二種見者,即一者涅槃始生見,二者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

  

  涅槃始生見者,便是否定了不生不滅的涅槃性。換句話說,涅槃是有生有滅的,否則衆生界增,是從何處增進來的呢?

  

  我們要知道,如果說涅槃有生,那麼佛證究竟涅槃,亦應該有生滅。如果佛有生滅,便說明無有佛。爲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生滅者是衆生。佛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性相常住的。因爲佛等虛空,所以無有來去,無有生滅。

  

  進一步講,謂有生必有滅,執有生滅,即是虛妄見。何以知之?若謂有生滅,則此「有」必是不生不滅。如果「有」亦生滅,便無此「有」。

  

  如果生滅是有,而「有」則不生不滅,是說明無有生滅。所以若執著有生滅,便是虛妄見。

  

  …

《佛說不增不減經講記 講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