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方知是青是黃是赤是白。若無諸色,則不知是青是黃是赤是白。故衆生辨青黃赤白之「知」,乃從緣而生,故曰從緣生知。
既然「知」于緣中而生,則不應名衆生知,而應名「緣」知。因爲分辨青黃赤白之知,不從眼生,而從諸緣生故。
所以者何?諸知念念無常,畢竟空故。知從緣生,而隨緣轉,故此知念念無常。
例如眼見青色時,是青色之知生。再見黃色時,是青色之知已滅,黃色之知更生。再見赤色時,是黃色之知已滅,赤色之知更生。乃至見白色時,是赤色之知已滅,白色之知更生。
衆生知一切法,皆複如是。皆是前滅後生,後生必待前滅。如果前知不滅後知生者,無有是處。因爲若前知不滅,後知便生,衆生應一時俱見一切色。故于生滅不停中,始有衆生之知。故曰諸知念念無常。
然而法若生滅,便不存在。何以知之?因爲生滅如果「存在」,此「存在」必是不生滅。故知無常,便是不有也。對無常而說有常,既無「無常」,當亦無有「常」。無「常」無「無常」,故曰畢竟空。
畢竟空者,法性也。法性者,等虛空也,無分別也,離性也,無相也。而虛空無局,方能海印一切法。無分別即大圓鏡智,方能分別一切法。法性無性,以無性故,方能與一切法爲性。無相者實相,實相任緣,方能無不相也。
如此法性,雖海印一切法,而法性不動。雖分別一切法,而法性不動。雖與一切法爲性,而法性不動。雖與一切法爲相,而法性不動。正如雖然眼見一切色,諸知念念無常,而見性不動。正因爲見性不動,方能見一切色也。是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也。
最後文殊菩薩說,是故一切衆生皆成就叁昧,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中故。遠離诤訟通達貪欲性故。世尊。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貪欲實性說名菩提。是故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
何以說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呢?因爲一切法性平等故,一切法皆以無性爲性故。一切法性皆無分別故,一切法性悉不二故。所以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
所以文殊菩薩說,因爲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中故。一切法皆無分別,遠離分別诤訟故。如實通達貪欲性與佛性,不二不別故。
因爲一切法性不二不別,所以貪欲即是菩提。若知貪欲實性,即此實性說名菩提也。
以如是故,所以一切諸佛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諸佛成就貪欲者,即言成就諸法平等性,諸法不二性,諸法畢竟空性,諸法不可得性,如是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說有爲法過罪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通達瞋恚性故。是名一切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動相。
一切諸佛皆說有爲法過罪,諸佛皆說有爲法虛妄,衆生執爲實有,以致造諸罪業。諸佛既呵有爲法虛妄非爲實有,當知有爲法性空。瞋恚者有爲法也,當知其性空寂。空性則平等,是瞋恚之實性。諸佛徹證諸法實性,是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以諸佛通達瞋恚實性故,所以說一切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愚癡。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能度一切貪著名字衆生。安住愚癡平等性中。通達愚癡性故。是名一切諸佛成就愚癡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愚癡,名不動相。
何謂愚癡?何謂智慧?妄執名字相爲實法者,愚癡也。若知諸法實相無相,是名智慧。故《般若經》雲,衆生分別,唯是分別名字。因爲諸法無相,無相即不可得,故不可分別。衆生诤訟分別,唯是诤訟分別名字相而已。
一切諸佛究極實相,故能度一切貪著名字相的衆生。諸佛既究極實相,故曰安住愚癡平等性中。平等性者,第一義空也。故實相諸法,即畢竟空建立一切法也。諸法實相,即一切法皆歸畢竟空也。是故一切諸佛成就愚癡,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身見。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安住身見性中。于一切法中不退不畏不動畢竟安住。以不住法故。通達知身見無生無起無性故。是故一切諸佛皆成就身見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成就身見,名不動相。
身見又名我見,衆生以身見故不出生死。例如人道衆生,則以人身爲我。由人道轉生鬼道,便複執鬼身是我。由鬼道轉生畜生道,便執畜生身是我。如是身見猶如羅網,令衆生流轉六道,不出生死。
不知身見性空,六道無我。假使人身是我,然則鬼身又是誰?假使鬼身是我,然則畜生身又是誰?假使六道中有我,然則「我」應一時俱有六道之身。
人身壞滅,然而我未嘗壞滅。若「我」壞滅,便不應轉生鬼身。鬼身壞滅,然而我未嘗壞滅。若「我」壞滅,便不應轉生畜生身。
須知我本無性猶如虛空,隨業緣幻現六道身耳。身本無性,亦複隨幻現六道。假使人身有自性,自性應不變,焉能更轉鬼身?鬼身若有自性,焉能更轉畜生身?既然我于六道中輪回,定知我無自性,身亦無自性。故曰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于法無所有。
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身見真如義。所謂身見無性即真如,無性隨緣現六道也。一切諸佛,即安住如是身見性中。
此身見性,平等如如,等同虛空。故于中無退無畏無動,故曰畢竟安住。
雲何畢竟安住?畢竟安住者,不住一切法也。如實知身見無生,故能畢竟安住。如實知身見無起,故能畢竟安住。如實知身見無性,故能畢竟安住。
以如是故,說一切諸佛皆成就身見,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是邪見。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一切有爲法。是邪虛诳不實者。通達邪見性平等故。是故一切諸佛皆是邪見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皆是邪見,名不動相。
雲何邪見?于平等法中妄生增見減見,是謂邪見。如《不增不減經》雲,有二種大邪見,所謂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于無生法中,妄見生滅,是名邪見。于清淨法中,妄見來去,是名邪見。
何故一切諸佛皆是邪見呢?因爲一切諸佛宣說一切有爲法是邪見,如是邪見虛诳不實。此即說明諸佛通達一切法性平等、無生、清淨、不二。于是亦通達邪見性,平等、無生、清淨、不二。以諸佛通達邪見性故,所以說一切諸佛皆是邪見,名不動相也。
「世尊。一切諸佛住四顛倒五蓋五欲叁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不動相。文殊師利。雲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住處性即是非住處。文殊師利。非住處有何義。世尊。非住處者。退動還相。即是一切凡夫人。一切諸佛安住是貪欲瞋恚愚癡四顛倒五蓋五欲平等中。是諸佛安住貪欲性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安住瞋恚愚癡四顛倒五蓋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一切諸佛住四顛倒五蓋五欲叁毒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不動相。」
世尊!一切諸佛住四顛倒、五蓋、五欲、叁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不動相。
四顛倒有二種,凡夫著有,于虛妄法中,無常執常,苦執爲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如是執著,爲凡夫四顛倒。二乘偏空,于真實法中,常樂我淨涅槃四德,卻執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如是執著,爲二乘四顛倒。總之,此二種四倒,皆屬虛妄無有實義。
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五欲者,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叁毒者,貪、瞋、癡。
總而言之,四顛倒五蓋五欲叁毒,皆悉虛妄無有實性。究其實性,皆清淨平等。此清淨平等性,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二不別。
住處性即是非住處。住處性者,真實義也,亦即無上菩提是。非住處者,虛妄義也,亦即退轉、動搖,還入生死等虛妄相是。故經文雲,即是一切凡夫人。
一切諸佛安住叁毒、四顛倒、五蓋、五欲平等性中,而此平等性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諸佛安住叁毒、四顛倒、五蓋、五欲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所以一切諸佛以無住心、無分別心、不二心、無取相心,住四顛倒、五蓋、五欲、叁毒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不動相。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有人問汝。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爲如來。汝雲何答。文殊師利言。世尊。若有人問我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爲如來者。我當如是答。善男子。汝先當親近善知識修集善道。于法無所合無所散。勿取勿舍。莫緣莫求。勿舉勿下。莫求莫覓勿願。勿分別諸法是上是中是下。然後當知。不可思議行處無行處斷行處佛所行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果有人問你,雲何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爲如來,汝將如何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言,我當如是回答,汝當親近善知識。怎樣是善知識?無我爲善知識,有我者爲惡知識;心無所住爲善知識,心有住者爲惡知識;無所得爲善知識,有所得爲惡知識。
汝當修集善法。善法者,不違法性也。法無所合,無所散,以法性空故。于法勿取勿舍,以法性無所有故。于法莫攀緣莫欲求,以法性清淨不可攀緣欲求故。勿舉勿下,即勿高勿下,以法性平等離我人相故。于法莫求莫覓莫願,以法性不可得故。勿分別諸法是上是中是下,以法性離諸相故。
如是近善知識,修集善道,然後當知,法性是不可思議行處,是無行處,是斷行處,是諸佛所行處。文殊師利菩薩,于…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