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方知是青是黄是赤是白。若无诸色,则不知是青是黄是赤是白。故众生辨青黄赤白之「知」,乃从缘而生,故曰从缘生知。
既然「知」于缘中而生,则不应名众生知,而应名「缘」知。因为分辨青黄赤白之知,不从眼生,而从诸缘生故。
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知从缘生,而随缘转,故此知念念无常。
例如眼见青色时,是青色之知生。再见黄色时,是青色之知已灭,黄色之知更生。再见赤色时,是黄色之知已灭,赤色之知更生。乃至见白色时,是赤色之知已灭,白色之知更生。
众生知一切法,皆复如是。皆是前灭后生,后生必待前灭。如果前知不灭后知生者,无有是处。因为若前知不灭,后知便生,众生应一时俱见一切色。故于生灭不停中,始有众生之知。故曰诸知念念无常。
然而法若生灭,便不存在。何以知之?因为生灭如果「存在」,此「存在」必是不生灭。故知无常,便是不有也。对无常而说有常,既无「无常」,当亦无有「常」。无「常」无「无常」,故曰毕竟空。
毕竟空者,法性也。法性者,等虚空也,无分别也,离性也,无相也。而虚空无局,方能海印一切法。无分别即大圆镜智,方能分别一切法。法性无性,以无性故,方能与一切法为性。无相者实相,实相任缘,方能无不相也。
如此法性,虽海印一切法,而法性不动。虽分别一切法,而法性不动。虽与一切法为性,而法性不动。虽与一切法为相,而法性不动。正如虽然眼见一切色,诸知念念无常,而见性不动。正因为见性不动,方能见一切色也。是谓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也。
最后文殊菩萨说,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何以说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呢?因为一切法性平等故,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故。一切法性皆无分别故,一切法性悉不二故。所以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
所以文殊菩萨说,因为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一切法皆无分别,远离分别诤讼故。如实通达贪欲性与佛性,不二不别故。
因为一切法性不二不别,所以贪欲即是菩提。若知贪欲实性,即此实性说名菩提也。
以如是故,所以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诸佛成就贪欲者,即言成就诸法平等性,诸法不二性,诸法毕竟空性,诸法不可得性,如是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通达瞋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诸佛皆说有为法虚妄,众生执为实有,以致造诸罪业。诸佛既呵有为法虚妄非为实有,当知有为法性空。瞋恚者有为法也,当知其性空寂。空性则平等,是瞋恚之实性。诸佛彻证诸法实性,是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以诸佛通达瞋恚实性故,所以说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着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何谓愚痴?何谓智慧?妄执名字相为实法者,愚痴也。若知诸法实相无相,是名智慧。故《般若经》云,众生分别,唯是分别名字。因为诸法无相,无相即不可得,故不可分别。众生诤讼分别,唯是诤讼分别名字相而已。
一切诸佛究极实相,故能度一切贪着名字相的众生。诸佛既究极实相,故曰安住愚痴平等性中。平等性者,第一义空也。故实相诸法,即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也。诸法实相,即一切法皆归毕竟空也。是故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安住身见性中。于一切法中不退不畏不动毕竟安住。以不住法故。通达知身见无生无起无性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身见又名我见,众生以身见故不出生死。例如人道众生,则以人身为我。由人道转生鬼道,便复执鬼身是我。由鬼道转生畜生道,便执畜生身是我。如是身见犹如罗网,令众生流转六道,不出生死。
不知身见性空,六道无我。假使人身是我,然则鬼身又是谁?假使鬼身是我,然则畜生身又是谁?假使六道中有我,然则「我」应一时俱有六道之身。
人身坏灭,然而我未尝坏灭。若「我」坏灭,便不应转生鬼身。鬼身坏灭,然而我未尝坏灭。若「我」坏灭,便不应转生畜生身。
须知我本无性犹如虚空,随业缘幻现六道身耳。身本无性,亦复随幻现六道。假使人身有自性,自性应不变,焉能更转鬼身?鬼身若有自性,焉能更转畜生身?既然我于六道中轮回,定知我无自性,身亦无自性。故曰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一切法无所有,即是身见真如义。所谓身见无性即真如,无性随缘现六道也。一切诸佛,即安住如是身见性中。
此身见性,平等如如,等同虚空。故于中无退无畏无动,故曰毕竟安住。
云何毕竟安住?毕竟安住者,不住一切法也。如实知身见无生,故能毕竟安住。如实知身见无起,故能毕竟安住。如实知身见无性,故能毕竟安住。
以如是故,说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一切有为法。是邪虚诳不实者。通达邪见性平等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云何邪见?于平等法中妄生增见减见,是谓邪见。如《不增不减经》云,有二种大邪见,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于无生法中,妄见生灭,是名邪见。于清净法中,妄见来去,是名邪见。
何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呢?因为一切诸佛宣说一切有为法是邪见,如是邪见虚诳不实。此即说明诸佛通达一切法性平等、无生、清净、不二。于是亦通达邪见性,平等、无生、清净、不二。以诸佛通达邪见性故,所以说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也。
「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住处性即是非住处。文殊师利。非住处有何义。世尊。非住处者。退动还相。即是一切凡夫人。一切诸佛安住是贪欲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中。是诸佛安住贪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四颠倒有二种,凡夫着有,于虚妄法中,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如是执着,为凡夫四颠倒。二乘偏空,于真实法中,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却执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如是执着,为二乘四颠倒。总之,此二种四倒,皆属虚妄无有实义。
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五欲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三毒者,贪、瞋、痴。
总而言之,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皆悉虚妄无有实性。究其实性,皆清净平等。此清净平等性,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不别。
住处性即是非住处。住处性者,真实义也,亦即无上菩提是。非住处者,虚妄义也,亦即退转、动摇,还入生死等虚妄相是。故经文云,即是一切凡夫人。
一切诸佛安住三毒、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性中,而此平等性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安住三毒、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所以一切诸佛以无住心、无分别心、不二心、无取相心,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平等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问汝。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云何答。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有人问我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者。我当如是答。善男子。汝先当亲近善知识修集善道。于法无所合无所散。勿取勿舍。莫缘莫求。勿举勿下。莫求莫觅勿愿。勿分别诸法是上是中是下。然后当知。不可思议行处无行处断行处佛所行处。」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如果有人问你,云何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将如何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当如是回答,汝当亲近善知识。怎样是善知识?无我为善知识,有我者为恶知识;心无所住为善知识,心有住者为恶知识;无所得为善知识,有所得为恶知识。
汝当修集善法。善法者,不违法性也。法无所合,无所散,以法性空故。于法勿取勿舍,以法性无所有故。于法莫攀缘莫欲求,以法性清净不可攀缘欲求故。勿举勿下,即勿高勿下,以法性平等离我人相故。于法莫求莫觅莫愿,以法性不可得故。勿分别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以法性离诸相故。
如是近善知识,修集善道,然后当知,法性是不可思议行处,是无行处,是断行处,是诸佛所行处。文殊师利菩萨,于…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