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于愛處不生愛心,于瞋處不生瞋心。

  

  善男子!若入音聲慧法門之菩薩,對于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均已出過均已解脫,心安住如須彌山王,不爲其所動也。

  

  「爾時華戲慧菩薩複白佛言。願必爲說入音聲慧法門。當來菩薩得聞是法門當自知過咎亦教余人。爾時佛告華戲慧菩薩。善男子。汝今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唯然世尊。」

  

  華戲慧菩薩,再度懇請于佛,演說音聲慧法門。令未來世菩薩,聞此法門,能自知其過咎。雲何自知其過咎?若菩薩不入音聲慧法門,不知音聲性空,隨音聲而轉,于愛處生愛,瞋處生瞋,起無量過咎也。菩薩入此法門,知音聲性空,便可自知其憎愛之過咎也。

  

  華戲慧菩薩如是懇請,于是佛聽許爲說。

  

  「佛告華戲慧菩薩。若菩薩聞貪欲音聲生過罪想。聞離貪欲音聲生利益想即是不學佛法。若聞瞋恚音聲生過罪想。聞離瞋恚音聲生利益想。若聞愚癡音聲生過罪想。于離愚癡音聲生利益想。則是不學佛法。若于少欲音聲生喜想。于多欲音聲生礙想。即是不行音聲法門。于知足音聲生喜想。于不知足音聲生礙想。則是不行音聲法門。若于細行音聲生喜想。于麁行音聲生礙想。則是不行音聲法門。若于樂靜音聲則喜。于愦鬧音聲則礙。則是不學佛法。若于忍辱音聲生利想。于瞋恚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佛法。若于精進音聲生利想。于懈怠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佛法。于禅定音聲生利想。于散亂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佛法。于智慧音聲生利想。于愚癡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佛法。若于近道音聲則喜。于遠道音聲則礙。則是不學音聲法門。于生死見過咎于涅槃見利益。則是不入音聲法門。于彼岸則喜。于此岸則礙。則是不學音聲法門。于聚落音聲生礙想。于空閑音聲生喜想。則是不學音聲法門。若于獨行音聲生喜想。于衆行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音聲法門。于比丘所行音聲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音聲法門。于有威儀則喜。于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清淨行則喜。于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佛告華戲慧菩薩言,若菩薩聞貪瞋癡音聲生過罪想,聞離貪瞋癡音聲生利益想,便不是學佛法。

  

  因爲音聲性空,于空中無貪瞋癡音聲,亦無離貪瞋癡音聲。若于空性而生過罪想或利益想,皆是取相分別,非是學佛法也。

  

  若于少欲音聲生喜想,于多欲音聲生礙想,即是不行音聲法門。

  

  因爲音聲等同虛空,故無少欲多欲。若于少欲生喜想,于多欲生礙想,便是取相分別,非是行音聲法門也。

  

  于知足音聲生喜想,于不知足音聲生礙想,亦是取相分別,非是行音聲法門。

  

  若于細行音聲生喜想,麁行音聲生礙想,仍是取相分別,非是行音聲法門。

  

  總之,一切音聲性空,不得于空中生喜想或生礙想,若生喜想礙想,皆是取相分別,不入音聲慧法門也。

  

  所以若于樂靜、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近道、涅槃、彼岸、空閑、獨行等音聲,生喜想利益想;若于愦鬧、瞋恚、懈怠、散亂、愚癡、遠道、生死、此岸、聚落、衆行等音聲,生于礙想,此等皆是取相分別,非是入音聲慧法門。若入音聲慧法門,于一切行一切音聲,知其性空,不生憎愛二心也。

  

  于比丘所行音聲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聲生礙想,則是不學音聲法門。

  

  比丘所行,律儀清淨,無爲無诤。白衣所行,不具律儀,互起鬥诤。

  

  于有威儀則喜,于無威儀則礙。于清淨行則喜,不清淨行則礙。皆是取相分別,妄生憎愛,非入音聲慧法門也。

  

  「于一行則喜。于雜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離欲行則喜。于淫欲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離瞋想則喜。于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離癡想則喜。于癡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空則喜于有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無相則喜。于有相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無作則喜。于有作則礙。則是不學佛法。于菩薩行則喜。于聲聞辟支佛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一行者,不雜行也。于清淨一行則喜,于雜染行則礙,便是取相分別,不爲學佛法也。

  

  于離淫、怒、癡行則喜,于淫怒癡行則礙,便不是學佛法也。

  

  于空則喜者,偏空也;于有則礙,便不爲學佛法。小乘人偏空滯寂,恐畏生死,即非究竟佛法也。

  

  于無相則喜,于有相則礙,即不爲學佛法。

  

  要知道于佛法中,非是相外另有無相,而是相與無相,不二不別。如果相外另有無相,則此無相,便是無相「相」。故相即無相,緣起性空故;無相即相,性空緣起故。

  

  于無作則喜,于有作則礙,便不是學佛法也。

  

  上來自空有,無相有相,至今句無作有作等叁句,是呵小乘叁叁昧。小乘人修空、無相、無作叁昧,是有所得。以有所得故,僅至有余果證。大乘人修空、無相、無作叁昧,是無所得心。以無所得故,能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爲有所得,何爲無所得?有所得者,心有所住也,取著于相也,分別二法也。無所得者,心無所住也,不取于相也,無分別不二也。以無分別不二故,于是一道清淨,入一實谛,證一佛乘。

  

  于菩薩行則喜,于聲聞辟支佛行則礙,便不爲修學佛法也。

  

  此是呵不得分別大小叁乘也,若分別大小叁乘,便不入音聲慧法門。故《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也。

  

  「若說菩薩過咎。則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受業障罪。若說菩薩威儀過罪。則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菩薩。于他菩薩生下想。于己生勝想則爲自傷。亦受業障罪。若菩薩欲教余菩薩當生佛想然後教之。菩薩若欲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應生心輕恚余菩薩。善男子。無有滅失功德。如輕恚余菩薩者。是故菩薩多欲守護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無障礙慧。當晝夜各叁時禮一切求佛道菩薩。」

  

  若人以分別取相心,說菩薩之過咎,便遠離無上佛道,亦受業障罪報。所造罪業,能障無上佛道,故稱爲業障罪。

  

  若說菩薩威儀過罪,則遠無上菩提。威儀有四種,行住坐臥也。不以取相心,妄說菩薩威儀罪過。當知菩薩于四威儀中,順現逆現,均爲度生之方便也。

  

  若菩薩于他菩薩生下想,于己生勝想,則爲自傷,亦受業障罪。

  

  凡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者,即名爲菩薩。前文所說,其他衆生妄說菩薩過罪,則遠無上佛道,受業障罪報。今言若菩薩于菩薩生分別心下劣心,于自己生殊勝心,亦受業障罪報。故縱發菩提心之菩薩,若自贊毀他,亦受業障罪報也。

  

  若菩薩欲教余菩薩,當生佛想,然後教之。

  

  若菩薩教授余菩薩,亦不應生下劣想,當生佛想。如常不輕菩薩言,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是當來之佛。故菩薩不當輕新學菩薩,當視新學菩薩如佛也。

  

  所以菩薩若欲不舍無上菩提,便不應輕慢瞋恚新學菩薩。若輕恚新學菩薩,便造罪業,障乎無上佛道。

  

  善男子當知,無有滅失功德,比輕恚新學菩薩更重者。是故菩薩多(若)欲守護功德善根,于一切法中得無障礙慧,當于晝叁時、夜叁時,以殷重心禮敬一切上求佛道的新學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佛所說義。貪欲音聲佛音聲等無有異。瞋恚音聲佛音聲等。愚癡音聲佛音聲等。外道音聲佛音聲等。少欲音聲多欲音聲等。知足音聲不知足音聲等。細音聲麁音聲等。樂獨音聲樂衆音聲等。此岸音聲彼岸音聲等。遠音聲近音聲等。生死音聲涅槃音聲等。聚落音聲空閑音聲等。布施音聲悭音聲等。持戒音聲毀戒音聲等。忍辱音聲瞋恚音聲等。精進音聲懈怠音聲等。禅定音聲亂意音聲等。智慧音聲愚癡音聲等。」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申述佛所說法之意義。世尊!如我知佛所說義,一切法音聲,清淨平等,不二不別。貪欲音聲與佛音聲,平等無有差異。瞋恚愚癡音聲與佛音聲,平等無異。外道音聲與佛音聲平等無異。

  

  少欲音聲與多欲音聲,平等無異。知足音聲與不知足音聲,平等無異。細音聲與麁音聲,平等無異。樂獨居山林的音聲,與樂衆居愦鬧的音聲,平等無異。此岸音聲,與彼岸音聲,平等無異。遠音聲與近音聲,平等無異。准乎前文,則知遠者遠于佛道,近者近于佛道也。

  

  生死音聲與涅槃音聲,平等無異。聚落音聲與空閑音聲,平等無異。布施音聲與悭貪音聲,平等無異。持戒音聲與毀戒音聲,平等無異。忍辱音聲與瞋恚音聲,平等無異。精進音聲與懈怠音聲,平等無異。禅定音聲與亂意音聲,平等無異。智慧音聲與愚癡音聲,平等無異。

  

  總之,一切法音聲,平等無異也。何謂一切法音聲?一切法音聲者,言語相音也。一切言語相皆假,其性空寂,是故一切音聲無有分別,平等無異也。是知欲入音聲慧者,應離一切言語相也。

  

  「爾時華戲慧菩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以何因緣故皆等。文殊師利言。天子。于意雲何。貪欲音聲何者爲是。天子言。貪欲聲空如響。文殊師利言。汝知佛音聲亦複雲何。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響法。文殊師利言。以是因緣故我說二聲皆是平等。」

  

  爾時華戲慧菩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以何因緣,說一切音聲皆悉平等?文殊菩薩反問華戲慧菩薩言,天子!甚麼是貪欲音聲?換句話說,甚麼是貪欲言語相呢?

  

  華戲慧菩薩言,貪欲音聲,貪欲之言語相,其性是空寂的,猶如山中之回響,無有實義。

  

  文殊師利菩薩言,汝知佛之音聲佛之名字相,又當如何呢?

  

  華戲慧菩薩言,亦如貪欲音聲一樣,不出于空,亦如山呼響,如幻非實。

  

  文殊師利菩薩言,我以如是因緣,所以說二種音聲皆悉平等。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先世住初發意地。未入如是諸法相時。爲起何障礙罪。汝今說之。當來世假名菩薩聞汝所說障礙之罪。…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