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P4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于爱处不生爱心,于瞋处不生瞋心。

  

  善男子!若入音声慧法门之菩萨,对于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均已出过均已解脱,心安住如须弥山王,不为其所动也。

  

  「尔时华戏慧菩萨复白佛言。愿必为说入音声慧法门。当来菩萨得闻是法门当自知过咎亦教余人。尔时佛告华戏慧菩萨。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唯然世尊。」

  

  华戏慧菩萨,再度恳请于佛,演说音声慧法门。令未来世菩萨,闻此法门,能自知其过咎。云何自知其过咎?若菩萨不入音声慧法门,不知音声性空,随音声而转,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起无量过咎也。菩萨入此法门,知音声性空,便可自知其憎爱之过咎也。

  

  华戏慧菩萨如是恳请,于是佛听许为说。

  

  「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瞋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瞋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麁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乐静音声则喜。于愦闹音声则碍。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忍辱音声生利想。于瞋恚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精进音声生利想。于懈怠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禅定音声生利想。于散乱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智慧音声生利想。于愚痴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近道音声则喜。于远道音声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生死见过咎于涅槃见利益。则是不入音声法门。于彼岸则喜。于此岸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聚落音声生碍想。于空闲音声生喜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若于独行音声生喜想。于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佛告华戏慧菩萨言,若菩萨闻贪瞋痴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瞋痴音声生利益想,便不是学佛法。

  

  因为音声性空,于空中无贪瞋痴音声,亦无离贪瞋痴音声。若于空性而生过罪想或利益想,皆是取相分别,非是学佛法也。

  

  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

  

  因为音声等同虚空,故无少欲多欲。若于少欲生喜想,于多欲生碍想,便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也。

  

  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亦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

  

  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麁行音声生碍想,仍是取相分别,非是行音声法门。

  

  总之,一切音声性空,不得于空中生喜想或生碍想,若生喜想碍想,皆是取相分别,不入音声慧法门也。

  

  所以若于乐静、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近道、涅槃、彼岸、空闲、独行等音声,生喜想利益想;若于愦闹、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远道、生死、此岸、聚落、众行等音声,生于碍想,此等皆是取相分别,非是入音声慧法门。若入音声慧法门,于一切行一切音声,知其性空,不生憎爱二心也。

  

  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

  

  比丘所行,律仪清净,无为无诤。白衣所行,不具律仪,互起斗诤。

  

  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于清净行则喜,不清净行则碍。皆是取相分别,妄生憎爱,非入音声慧法门也。

  

  「于一行则喜。于杂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淫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瞋想则喜。于瞋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痴想则喜。于痴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一行者,不杂行也。于清净一行则喜,于杂染行则碍,便是取相分别,不为学佛法也。

  

  于离淫、怒、痴行则喜,于淫怒痴行则碍,便不是学佛法也。

  

  于空则喜者,偏空也;于有则碍,便不为学佛法。小乘人偏空滞寂,恐畏生死,即非究竟佛法也。

  

  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即不为学佛法。

  

  要知道于佛法中,非是相外另有无相,而是相与无相,不二不别。如果相外另有无相,则此无相,便是无相「相」。故相即无相,缘起性空故;无相即相,性空缘起故。

  

  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便不是学佛法也。

  

  上来自空有,无相有相,至今句无作有作等三句,是呵小乘三三昧。小乘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是有所得。以有所得故,仅至有余果证。大乘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是无所得心。以无所得故,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为有所得,何为无所得?有所得者,心有所住也,取着于相也,分别二法也。无所得者,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也,无分别不二也。以无分别不二故,于是一道清净,入一实谛,证一佛乘。

  

  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便不为修学佛法也。

  

  此是呵不得分别大小三乘也,若分别大小三乘,便不入音声慧法门。故《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也。

  

  「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受业障罪。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多欲守护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昼夜各三时礼一切求佛道菩萨。」

  

  若人以分别取相心,说菩萨之过咎,便远离无上佛道,亦受业障罪报。所造罪业,能障无上佛道,故称为业障罪。

  

  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无上菩提。威仪有四种,行住坐卧也。不以取相心,妄说菩萨威仪罪过。当知菩萨于四威仪中,顺现逆现,均为度生之方便也。

  

  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

  

  凡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者,即名为菩萨。前文所说,其他众生妄说菩萨过罪,则远无上佛道,受业障罪报。今言若菩萨于菩萨生分别心下劣心,于自己生殊胜心,亦受业障罪报。故纵发菩提心之菩萨,若自赞毁他,亦受业障罪报也。

  

  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

  

  若菩萨教授余菩萨,亦不应生下劣想,当生佛想。如常不轻菩萨言,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是当来之佛。故菩萨不当轻新学菩萨,当视新学菩萨如佛也。

  

  所以菩萨若欲不舍无上菩提,便不应轻慢瞋恚新学菩萨。若轻恚新学菩萨,便造罪业,障乎无上佛道。

  

  善男子当知,无有灭失功德,比轻恚新学菩萨更重者。是故菩萨多(若)欲守护功德善根,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于昼三时、夜三时,以殷重心礼敬一切上求佛道的新学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贪欲音声佛音声等无有异。瞋恚音声佛音声等。愚痴音声佛音声等。外道音声佛音声等。少欲音声多欲音声等。知足音声不知足音声等。细音声麁音声等。乐独音声乐众音声等。此岸音声彼岸音声等。远音声近音声等。生死音声涅槃音声等。聚落音声空闲音声等。布施音声悭音声等。持戒音声毁戒音声等。忍辱音声瞋恚音声等。精进音声懈怠音声等。禅定音声乱意音声等。智慧音声愚痴音声等。」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申述佛所说法之意义。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一切法音声,清净平等,不二不别。贪欲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有差异。瞋恚愚痴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异。外道音声与佛音声平等无异。

  

  少欲音声与多欲音声,平等无异。知足音声与不知足音声,平等无异。细音声与麁音声,平等无异。乐独居山林的音声,与乐众居愦闹的音声,平等无异。此岸音声,与彼岸音声,平等无异。远音声与近音声,平等无异。准乎前文,则知远者远于佛道,近者近于佛道也。

  

  生死音声与涅槃音声,平等无异。聚落音声与空闲音声,平等无异。布施音声与悭贪音声,平等无异。持戒音声与毁戒音声,平等无异。忍辱音声与瞋恚音声,平等无异。精进音声与懈怠音声,平等无异。禅定音声与乱意音声,平等无异。智慧音声与愚痴音声,平等无异。

  

  总之,一切法音声,平等无异也。何谓一切法音声?一切法音声者,言语相音也。一切言语相皆假,其性空寂,是故一切音声无有分别,平等无异也。是知欲入音声慧者,应离一切言语相也。

  

  「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故皆等。文殊师利言。天子。于意云何。贪欲音声何者为是。天子言。贪欲声空如响。文殊师利言。汝知佛音声亦复云何。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响法。文殊师利言。以是因缘故我说二声皆是平等。」

  

  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说一切音声皆悉平等?文殊菩萨反问华戏慧菩萨言,天子!甚么是贪欲音声?换句话说,甚么是贪欲言语相呢?

  

  华戏慧菩萨言,贪欲音声,贪欲之言语相,其性是空寂的,犹如山中之回响,无有实义。

  

  文殊师利菩萨言,汝知佛之音声佛之名字相,又当如何呢?

  

  华戏慧菩萨言,亦如贪欲音声一样,不出于空,亦如山呼响,如幻非实。

  

  文殊师利菩萨言,我以如是因缘,所以说二种音声皆悉平等。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先世住初发意地。未入如是诸法相时。为起何障碍罪。汝今说之。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碍之罪。…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