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自守護。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自說障礙之罪。惟聞之者當有憂怖。然其能滅業障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無礙慧。」
于是佛令文殊菩薩,自說先世,住初發意地,未入如是諸法實相時,曾起何障道罪。
初發意即初發心,若以位判,即在初住位,故初住名發心住。入諸法實相,又名見性,若以位判,即登地以上。
佛令文殊菩薩自說先世怎樣起障道罪,可使當來世假名菩薩,聞汝所說障道之罪,自己便謹慎守護不犯也。
文殊菩薩既承佛教,上白佛言,我當自說,惟願聞之者,起憂怖心謹慎不犯。不但能滅其障道罪,且能于一切法中,得無礙慧。無礙慧者,即真空慧也。
「世尊。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師子吼鼓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十萬億那由他歲。以叁乘法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樹木皆七寶成。其樹皆出如是法音。所謂空音無相音無作音。無生音無所有音無取相音。以是諸法之音令衆生得道。其師子吼鼓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聲聞弟子皆得阿羅漢。諸漏已盡舍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得解脫。菩薩衆亦九十九億。皆得無生法忍。能善入種種法門。親近供養若幹百千萬億諸佛。亦爲若幹百千萬億諸佛之所稱歎。能度若幹百千萬億無量衆生。能生無量陀羅尼門。能起無量百千萬億叁昧門。及余新發菩薩意者不可稱數。其佛國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彼佛住世教化已訖入無余涅槃。滅度之後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皆不複出。」
叁乘法者,即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也。
空、無相、無作者,叁叁昧也。
無生音、無所有音、無取相音,即中道第一義法音也。
阿羅漢諸漏已盡,即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不再入叁界也。
舍諸重擔,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也。
逮得己利,已得自覺自度也。
盡諸有結,有者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結者煩惱也。盡諸有結,即已盡叁界煩惱也。
以正智慧得解脫,以苦集滅道四谛智,而獲分段生死解脫也。
及余新發菩薩意者,即及余新發意菩薩。
法住世六萬歲,言正法住世六萬歲也。
其余文義易解,不贅釋。
「爾時有菩薩比丘名曰喜根。時爲法師質直端正。不壞威儀不舍世法。爾時衆生普皆利根樂聞深論。其喜根法師于衆人前。不稱贊少欲知足細行獨處。但教衆人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性即貪欲之性。貪欲性即是諸法性。瞋恚性即是諸法性。愚癡性即是諸法性。其喜根法師以是方便教化衆生。衆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無瞋癡。以無瞋礙因緣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決定不壞。」
爾時有菩薩比丘名喜根,時爲法師。其性誠實正直,其行端正。不壞威儀,戒行清淨。不舍世法,度化衆生。
爾時之衆生,普遍地都是利根,樂于聽聞甚深之法。喜根法師于衆人前,不稱贊少欲知足細行獨處之法,但教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例如一切法性平等,諸法一性,所謂無性。
此即說明喜根法師所說,大乘法也。是故喜根比丘,爲菩薩比丘。
當時衆生,皆受大乘法之教化。所以衆生所行,皆是無相,故能和合一相,各不相妨,無有人我是非。所行大乘佛道,以無我相故,所以無瞋無癡,以無瞋無癡因緣,于佛法中能疾成佛道疾得無生法忍。于佛法中,能決定不退,不壞清淨信。
「世尊。爾時複有比丘法師行菩薩道。名曰勝意。其勝意比丘護持禁戒。得四禅四無色定行十二頭陀。世尊。是勝意比丘有諸弟子。其心輕動樂見他過。世尊。後于一時勝意菩薩入聚落乞食。誤到喜根弟子家。是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爲居士子。稱贊少欲知足細行。說無利語過。贊歎遠衆樂獨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說喜根法師過失。是比丘不實以邪見道教化衆生。是雜行者。說淫欲無障礙瞋恚無障礙愚癡無障礙。一切諸法皆無障礙。是居士子利根得無生法忍。即語勝意比丘大德。汝知貪欲爲是何法。勝意言。居士。我知貪欲是煩惱。居士子言。大德。是煩惱爲在內在外耶。勝意言。不在內不在外。大德。若貪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雲何言若垢若淨。」
爾時有勝意比丘,亦行菩薩道。其勝意比丘但樂小法,護持禁戒,得四禅四無色定。四禅在色界天,四無色定在無色界天,均未出叁界。行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行已如前釋。
有一時勝意菩薩乞食,誤至喜根弟子家。勝意法師爲說少欲知足細行等法。謂如是說法,爲有利益語,不如是說法,是無利益語。並且稱贊遠離愦鬧,樂獨居之行。
勝意法師,並批評喜根法師之過。謂喜根法師說法不實,以邪見道教化衆生。批評喜根法師,是雜染行者。批評喜根法師,說淫欲瞋恚愚癡是無障礙法。批評喜根法師,說一切法無障礙,是不對的。
這時居士子利根,已得無生法忍。于是問勝意比丘言,大德!汝知貪欲爲是何法?勝意法師答言,貪欲即是煩惱也。
居士子言,大德!如是煩惱,爲在內還是爲在外呢?勝意法師言,不在內亦不在外。
內者內六根,外者外六塵。煩惱若在內六根,則不問有因緣無因緣,六根應常時煩惱。若在外六塵,則六塵應自煩惱,于我何幹?所以勝意法師答,煩惱不在內六根,亦不在外六塵。
居士子言,大德!若貪欲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十方者,當知貪欲即是無生。若貪欲無生,爲何要說貪欲是垢是淨呢?若貪欲性本清淨,非垢非淨,雲何能爲障礙呢?
「爾時勝意比丘瞋恚不喜。從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語法多惑衆人。是人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聞佛音聲則喜。聞外道音聲則瞋。于梵行音聲則喜。于非梵行音聲則瞋。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淨音聲則喜。于垢音聲則瞋。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聖道音聲則喜。于凡夫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樂音聲則喜。于苦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家音聲則喜。于在家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出世間音聲則喜。于世間音聲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法門故。于布施則生利想。于悭則生礙想。以不學佛法故。于持戒則生利想。于毀戒則生礙想。以不學佛法故。」
爾時勝意比丘,生瞋恚心,從座起去。于喜根菩薩,暗生瞋恨。
這便是因爲勝意比丘,不學入音聲慧法門的緣故。彼不學入音聲慧法門,于是聞佛音聲、梵行音聲、淨音聲、聖道音聲、樂音聲、出家音聲、出世間音聲等則喜。若聞外道音聲、非梵行音聲、垢音聲、凡夫音聲、苦音聲、在家音聲、世間音聲等則礙。以不學入音聲慧法門,于布施則生利益想,于悭貪則生礙想;于持戒則生利益想,于毀戒則生礙想。此皆由不學大乘佛法故。
「是時勝意比丘。出其舍已還到所止。衆僧中見喜根菩薩。語衆人言。是比丘多以虛妄邪見教化衆生。所謂淫欲非障礙瞋恚非障礙愚癡非障礙。一切法非障礙。」
是時勝意比丘,心懷瞋恨。自居士舍出,還至所止住處。于衆僧中,見喜根菩薩。以瞋恚故,面斥喜根菩薩過。謂衆僧言,此喜根比丘,以虛妄邪見教化衆生。彼謂淫欲瞋恚愚癡,非是障礙;乃至一切法皆非障礙。此喜根比丘,實是以妄語法,愚惑衆生也。
「爾時喜根菩薩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當起于障礙罪業。我今當爲說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緣。」
爾時喜根菩薩作是念,是勝意比丘,以謗大乘故,必當起于障礙罪業。爲憐愍彼故,我當爲說如是深法,爲彼作爲修助菩提道法的因緣。
「爾時喜根菩薩于衆僧前。說是諸偈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此叁事中 有無量佛道
若有人分別 貪欲瞋恚癡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菩提與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門 平等無有異
凡夫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貪欲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見者 是人爲貪欲 將入于地獄
貪欲之實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實性 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謂是無相 若能如是知 則爲世間導」
上來七偈,在說明叁毒性與佛法性,無二無別。同是一相,所謂無相。若人于一實谛法,心生分別,則此人離佛道遠,猶天地之隔。
涅槃菩提與叁毒性,是一非二。因爲一切法性,清淨平等無相無分別故。凡夫之人,聞此清淨平等無相無分別法,生于恐怖,是去佛道甚遠也。
貪欲不生滅,言叁毒乃無生法也。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空故。以叁毒性空,所以不能令衆生心惱也。叁毒惱心者,皆是妄心所造也。衆生心妄生叁毒,將叁毒還惱自心。
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假使有人生我見心,見有貪瞋癡,是人便是取相分別。若起分別心,便是貪欲瞋恚愚癡,所以是人必將入于地獄。
是故應知,貪欲即是佛法性,佛法性即是貪欲性。瞋恚愚癡亦複如是。乃至一切法悉亦此是。
因爲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一相,所謂無相。若能如是知,則爲世間之導師也。
「若有人分別 是持戒毀戒 以持戒狂故 輕蔑于他人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見中
若住空閑處 自貴而賤人 尚不得生天 何況于菩提」
若有人分別持戒毀戒,以持戒自狂自大,甚至輕蔑別人,如是之人,不得于菩提,亦不知大乘佛法,但自墮于有所得見中。
當知有所得見,即邪見也。墮于邪見之人,當墮地獄中。
若人但喜處于空閑,以持戒而自高自大,則生天尚不能夠,何況得無上菩提呢?
「皆由著空閑 住于邪見故 邪見與菩提 皆等無有異
但以名字數 語言故別異 若人通達此 則爲近菩提」…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