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之人,不得無上菩提,皆由貪著于空閑處故。因爲著于空閑,即是住于邪見故。
當知邪見與菩提,皆是平等而無差異的。故不應虛妄自生分別,分別是邪見,是菩提也。邪見與菩提,性皆清淨平等無異,而凡夫之人,徒以名字名數語言相,而生分別也。若人通達于此,則爲近于菩提也。
「分別煩惱垢 即是著淨見 無菩提佛法 住有得見中
若貪著佛法 是則遠佛法 貪無礙法故 則還受苦惱
若人無分別 貪欲瞋恚癡 入叁毒性故 則爲見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無生忍 若見有爲法 與無爲法異
是人終不得 脫于有爲法 若知二性同 必爲人中尊
佛不見菩提 亦不見佛法 不著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衆生 勿分別其性 一切諸衆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見 是則得成佛」
如果于平等法中,妄起分別,便是執著見。執著見者,即有所得心。心住有所得,便是貪著,遠離佛法。故曰分別煩惱垢,便是著于淨見。著于淨見,便遠離菩提,遠離佛法,住于有所得見中。
若貪著佛法,相反地即遠離佛法。如果貪著無礙法,此「貪」即爲是礙。故貪無礙法者,還要受苦惱也。
若人不取相分別貪瞋癡,入于叁毒平等性中,便是見菩提了。因爲如實知法性平等,即是菩提也。如是之人,便是近于佛道,速疾可得無生忍也。
若見有爲法、無爲法差異,即此差異見,即是有爲法也。如果知有爲法、無爲法二性無別,此人必爲人中尊。人中尊者,佛世尊也。
佛不著一切見,不見菩提,不見佛法。以不著諸法故,所以能降魔成佛道。
菩薩若欲度衆生,便不可分別一切法性。應知一切衆生性,與涅槃性,同等無二也。若能如是見者,是則得成佛也。
「其心不閑寂 而現閑靜相 是于天人中 則爲是大賊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若作如是願 我當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無明力所牽 佛法湛清淨 其喻如虛空
此中無可取 亦無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衆生
凡夫強分別 作佛度衆生 是人于佛法 則爲甚大遠
若見衆生苦 則是受苦者」
如果心不閑靜,妄生分別,而外表現閑靜相,這便不是真實修行,實爲人天中之大賊也。此人無菩提,亦無佛法,雖發願成佛,但仍爲無明所牽也。
當知佛法湛然清淨,如虛空一般。此中無有可取,亦無可舍。佛是無所得心,故不得佛道,亦不得于度衆生;而凡夫之人強作分別,謂作佛度衆生也。當知是人,于佛法相去甚遠。
一切法畢竟空,既無衆生,亦無衆生苦。若人見有衆生受苦,此人便是自墮衆生類,故曰則是受苦者。
「衆生無衆生 而說有衆生 住衆生相中 則無有菩提
若人見衆生 是畢竟解脫 無有淫恚癡 知是爲世將
若人見衆生 不見非衆生 不得佛法實 佛同衆生性
若能如是知 則爲世間將」
衆生無衆生,而說有衆生。衆生者,衆因緣生也。法既由衆因緣而生,是法則無自性。法若自性而有,何必待因緣生呢?
既然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無法。故曰由因緣「衆生」者,即是「無衆生」也。
徒以言語相而說有衆生,故說有衆生者,唯有言語相而已。若住如是言語相而說有衆生者,則無有菩提也。
若人見衆生,是畢竟解脫。如果有人如實見因緣所生之法,是畢竟解脫。畢竟解脫者,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無有淫恚癡。淫恚癡性,畢竟清淨。若能如是知者,是名世間將。世間將者,菩薩也。
若人見衆生,不見非衆生。若人只見衆生相,不知衆生性空,便不得如實佛法,虛妄隨假相而流轉。
當知如實佛法,佛性與衆生性,是同一無二的。若能如是知諸法一性,則爲世間將矣。
「若人欲成佛 莫壞貪欲性 貪欲性即是 諸佛之功德
若人欲發心 隨順菩提道 莫自有分別 心異于菩提
發心即菩提 知是爲世將」
若人欲成佛,莫壞貪欲性。因爲佛性貪欲性不二,若壞貪欲性,即壞佛性。若壞佛性,焉得成佛?故曰貪欲性即是諸佛功德也。
若人欲發心,隨順菩提道。如果有人,欲發菩提心,當知自性清淨心,即是菩提。不應分別自心與菩提,有二有別。要知道,能發之心,即所求之菩提也。
所以《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又說:「心、虛空界、菩提,叁種無二。」
若能如是知者,是爲世間將。
「若說外道惡 稱佛世中尊 是二說非異 知是爲世將
若人求菩提 是人無菩提 若見菩提相 是則遠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爲世間導」
若說外道惡,稱佛世中尊。若人分別外道不好,謂佛是世中尊。如是分別,便違背菩提性了。當知佛與外道,只是言說分別,其性本無異也。若能如是知者,是爲世間將。
若人求菩提,是人無菩提。若人以能求之心,求所求之菩提,此人則無菩提矣。當知菩提不二,性本如如。若人求菩提,實是以菩提求菩提,故曰是人無菩提。若人以分別心見菩提相,此人則是離菩提甚遠也。
須知菩提與非菩提,以及佛與非佛,原是一相,其性無二。若如是知者,是爲世間導師也。
「若人作是念 我當度衆生 即著衆生相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住于有見中」
若人作是念,我當度衆生。此人不知衆生無相,無相方爲實相。以不知實相法故,著于衆生虛妄之相。既著衆生虛妄相故,是人則不見菩提了。不但不見菩提,同時亦不知佛法。因爲此人住于「有」見中,不知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無相也。
「貪欲無內外 亦不在諸方 分別是空法 凡夫爲所燒
如幻如焰響 如夢石女兒 諸煩惱如是 決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爲狂惑」
所以貪欲性本空,不在內根外塵及十方。凡夫無智,分別如是空法,于是被煩惱所燒。
當知貪欲性空,如幻化,如陽焰,如山呼響,如夢中事,如不能生産的石女。是知諸煩惱無性,決定不可得。如果不知諸煩惱性空的凡夫,便被此如幻的假法,而诳騙迷惑了。
「若求煩惱性 煩惱即是道 若有人分別 是道是非道
是人終不得 無分別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遠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若求煩惱性,煩惱即是道。若人能求煩惱究竟性,則知煩惱究竟性空。此煩惱空性,即是菩提道也。
若有人虛妄分別此空性,謂此是道,此是非道,此人終不能得無分別的菩提。何故菩提無有分別?因爲菩提即是空性,空性豈有分別?
凡夫畏佛法,去佛法甚遠。何故凡夫畏佛法呢?因爲佛法者即畢竟空是。凡夫聞畢竟空,則起恐畏心,故曰凡夫畏佛法。凡夫以畏畢竟空故,所以去佛法甚遠。
如果有人不疑畢竟空法,此人便得證菩提了。
「一切有爲法 即是無爲法 是數不可得 無數故無爲
若以菩提心 自高無所畏 自念當作佛 是人無菩提
亦無有佛法 離菩提寶印 若有但誦經 憶想作分別
不深思義趣 但爲貪名利 自念當作佛 必成無有疑
唯貪于名利 讀經住閑靜 分別少欲行 還爲貪心牽
若欲舍遠貪 不得遠于貪 若達貪實法 是人能離貪
不得法實際 雖長夜持戒 得諸無礙禅 不入佛法味」
一切有爲法,即是無爲法。何故一切有爲法,即是無爲法呢?因爲有爲與無爲法,性不二故。
是數不可得,無數故無爲。數有二種,一者數量數。數量數者,即一多之數量也。二者色心有爲數。色心皆生滅法,故曰有爲。此色心二法,如果分別言之,則有陰界入等數目不同。
是數不可得,言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其性皆空,故曰是數不可得。其數不可得,故知即是無爲。
若以畢竟空的菩提心,自高放肆無所畏懼,以爲當得作佛,是人無菩提。何以故?是人口雖說空,心落有中故。此人無有佛法,遠離菩提實相寶印故。
若有但誦經,憶想作分別;如人誦經,不知思惟經義,但爲求名求利,只知記取名相,作憶想分別,自己卻以爲當作佛,必成無有疑,如此便是虛妄的。
自此以下,即呵勝意比丘。
唯貪于名利,讀經住閑靜。分別少欲行,還爲貪心牽。呵勝意比丘如是之行,即是貪心也。本欲舍遠貪,卻不得遠離貪。
若達貪實法,是人能離貪。若能通達貪欲實性,此人方能離貪也。換句話說,若能通達諸法性空,此人方能離貪也。
如果不得法實際,雖長夜持戒,縱然得到四禅定及四無色定。依然不能入佛法味也。
「知法無有性 不壞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脫有見中
以無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終不毀于戒」
知法無有性,不壞一切法。諸法無性,無性則空。以諸法空故,所以不可壞也。于如實空中,不言持戒,不言毀戒,以戒性不可得故。這樣方能解脫于有見也。
因爲知戒法無性,無性則身口意叁業清淨。知法本來清淨,便知于持戒法了。如是知戒相,終不毀于戒。
「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議 無量方便力 引導諸衆生
以一相法門 令入寂滅道 凡夫聞佛說 無我無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墮深坑」
諸佛法王,如是實相法藏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法,佛以無量方便力而演說之,皆爲度一切衆生也。
佛度衆生,皆以一相法門,令入寂滅道也。此所謂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以如是故,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也。
凡夫之人,聞佛說無我、無法、一相、自性空之法,便起驚怖。以不信故,墮于苦道深坑之中。
「…
《諸法無行經淺解 解經文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