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之人,不得无上菩提,皆由贪着于空闲处故。因为着于空闲,即是住于邪见故。
当知邪见与菩提,皆是平等而无差异的。故不应虚妄自生分别,分别是邪见,是菩提也。邪见与菩提,性皆清净平等无异,而凡夫之人,徒以名字名数语言相,而生分别也。若人通达于此,则为近于菩提也。
「分别烦恼垢 即是着净见 无菩提佛法 住有得见中
若贪着佛法 是则远佛法 贪无碍法故 则还受苦恼
若人无分别 贪欲瞋恚痴 入三毒性故 则为见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无生忍 若见有为法 与无为法异
是人终不得 脱于有为法 若知二性同 必为人中尊
佛不见菩提 亦不见佛法 不着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众生 勿分别其性 一切诸众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见 是则得成佛」
如果于平等法中,妄起分别,便是执着见。执着见者,即有所得心。心住有所得,便是贪着,远离佛法。故曰分别烦恼垢,便是着于净见。着于净见,便远离菩提,远离佛法,住于有所得见中。
若贪着佛法,相反地即远离佛法。如果贪着无碍法,此「贪」即为是碍。故贪无碍法者,还要受苦恼也。
若人不取相分别贪瞋痴,入于三毒平等性中,便是见菩提了。因为如实知法性平等,即是菩提也。如是之人,便是近于佛道,速疾可得无生忍也。
若见有为法、无为法差异,即此差异见,即是有为法也。如果知有为法、无为法二性无别,此人必为人中尊。人中尊者,佛世尊也。
佛不着一切见,不见菩提,不见佛法。以不着诸法故,所以能降魔成佛道。
菩萨若欲度众生,便不可分别一切法性。应知一切众生性,与涅槃性,同等无二也。若能如是见者,是则得成佛也。
「其心不闲寂 而现闲静相 是于天人中 则为是大贼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若作如是愿 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无明力所牵 佛法湛清净 其喻如虚空
此中无可取 亦无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凡夫强分别 作佛度众生 是人于佛法 则为甚大远
若见众生苦 则是受苦者」
如果心不闲静,妄生分别,而外表现闲静相,这便不是真实修行,实为人天中之大贼也。此人无菩提,亦无佛法,虽发愿成佛,但仍为无明所牵也。
当知佛法湛然清净,如虚空一般。此中无有可取,亦无可舍。佛是无所得心,故不得佛道,亦不得于度众生;而凡夫之人强作分别,谓作佛度众生也。当知是人,于佛法相去甚远。
一切法毕竟空,既无众生,亦无众生苦。若人见有众生受苦,此人便是自堕众生类,故曰则是受苦者。
「众生无众生 而说有众生 住众生相中 则无有菩提
若人见众生 是毕竟解脱 无有淫恚痴 知是为世将
若人见众生 不见非众生 不得佛法实 佛同众生性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将」
众生无众生,而说有众生。众生者,众因缘生也。法既由众因缘而生,是法则无自性。法若自性而有,何必待因缘生呢?
既然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无法。故曰由因缘「众生」者,即是「无众生」也。
徒以言语相而说有众生,故说有众生者,唯有言语相而已。若住如是言语相而说有众生者,则无有菩提也。
若人见众生,是毕竟解脱。如果有人如实见因缘所生之法,是毕竟解脱。毕竟解脱者,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无有淫恚痴。淫恚痴性,毕竟清净。若能如是知者,是名世间将。世间将者,菩萨也。
若人见众生,不见非众生。若人只见众生相,不知众生性空,便不得如实佛法,虚妄随假相而流转。
当知如实佛法,佛性与众生性,是同一无二的。若能如是知诸法一性,则为世间将矣。
「若人欲成佛 莫坏贪欲性 贪欲性即是 诸佛之功德
若人欲发心 随顺菩提道 莫自有分别 心异于菩提
发心即菩提 知是为世将」
若人欲成佛,莫坏贪欲性。因为佛性贪欲性不二,若坏贪欲性,即坏佛性。若坏佛性,焉得成佛?故曰贪欲性即是诸佛功德也。
若人欲发心,随顺菩提道。如果有人,欲发菩提心,当知自性清净心,即是菩提。不应分别自心与菩提,有二有别。要知道,能发之心,即所求之菩提也。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又说:「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
若能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将。
「若说外道恶 称佛世中尊 是二说非异 知是为世将
若人求菩提 是人无菩提 若见菩提相 是则远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
若说外道恶,称佛世中尊。若人分别外道不好,谓佛是世中尊。如是分别,便违背菩提性了。当知佛与外道,只是言说分别,其性本无异也。若能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将。
若人求菩提,是人无菩提。若人以能求之心,求所求之菩提,此人则无菩提矣。当知菩提不二,性本如如。若人求菩提,实是以菩提求菩提,故曰是人无菩提。若人以分别心见菩提相,此人则是离菩提甚远也。
须知菩提与非菩提,以及佛与非佛,原是一相,其性无二。若如是知者,是为世间导师也。
「若人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即着众生相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住于有见中」
若人作是念,我当度众生。此人不知众生无相,无相方为实相。以不知实相法故,着于众生虚妄之相。既着众生虚妄相故,是人则不见菩提了。不但不见菩提,同时亦不知佛法。因为此人住于「有」见中,不知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无相也。
「贪欲无内外 亦不在诸方 分别是空法 凡夫为所烧
如幻如焰响 如梦石女儿 诸烦恼如是 决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为狂惑」
所以贪欲性本空,不在内根外尘及十方。凡夫无智,分别如是空法,于是被烦恼所烧。
当知贪欲性空,如幻化,如阳焰,如山呼响,如梦中事,如不能生产的石女。是知诸烦恼无性,决定不可得。如果不知诸烦恼性空的凡夫,便被此如幻的假法,而诳骗迷惑了。
「若求烦恼性 烦恼即是道 若有人分别 是道是非道
是人终不得 无分别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远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若求烦恼性,烦恼即是道。若人能求烦恼究竟性,则知烦恼究竟性空。此烦恼空性,即是菩提道也。
若有人虚妄分别此空性,谓此是道,此是非道,此人终不能得无分别的菩提。何故菩提无有分别?因为菩提即是空性,空性岂有分别?
凡夫畏佛法,去佛法甚远。何故凡夫畏佛法呢?因为佛法者即毕竟空是。凡夫闻毕竟空,则起恐畏心,故曰凡夫畏佛法。凡夫以畏毕竟空故,所以去佛法甚远。
如果有人不疑毕竟空法,此人便得证菩提了。
「一切有为法 即是无为法 是数不可得 无数故无为
若以菩提心 自高无所畏 自念当作佛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离菩提宝印 若有但诵经 忆想作分别
不深思义趣 但为贪名利 自念当作佛 必成无有疑
唯贪于名利 读经住闲静 分别少欲行 还为贪心牵
若欲舍远贪 不得远于贪 若达贪实法 是人能离贪
不得法实际 虽长夜持戒 得诸无碍禅 不入佛法味」
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何故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呢?因为有为与无为法,性不二故。
是数不可得,无数故无为。数有二种,一者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二者色心有为数。色心皆生灭法,故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如果分别言之,则有阴界入等数目不同。
是数不可得,言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其性皆空,故曰是数不可得。其数不可得,故知即是无为。
若以毕竟空的菩提心,自高放肆无所畏惧,以为当得作佛,是人无菩提。何以故?是人口虽说空,心落有中故。此人无有佛法,远离菩提实相宝印故。
若有但诵经,忆想作分别;如人诵经,不知思惟经义,但为求名求利,只知记取名相,作忆想分别,自己却以为当作佛,必成无有疑,如此便是虚妄的。
自此以下,即呵胜意比丘。
唯贪于名利,读经住闲静。分别少欲行,还为贪心牵。呵胜意比丘如是之行,即是贪心也。本欲舍远贪,却不得远离贪。
若达贪实法,是人能离贪。若能通达贪欲实性,此人方能离贪也。换句话说,若能通达诸法性空,此人方能离贪也。
如果不得法实际,虽长夜持戒,纵然得到四禅定及四无色定。依然不能入佛法味也。
「知法无有性 不坏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脱有见中
以无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终不毁于戒」
知法无有性,不坏一切法。诸法无性,无性则空。以诸法空故,所以不可坏也。于如实空中,不言持戒,不言毁戒,以戒性不可得故。这样方能解脱于有见也。
因为知戒法无性,无性则身口意三业清净。知法本来清净,便知于持戒法了。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
「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议 无量方便力 引导诸众生
以一相法门 令入寂灭道 凡夫闻佛说 无我无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堕深坑」
诸佛法王,如是实相法藏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法,佛以无量方便力而演说之,皆为度一切众生也。
佛度众生,皆以一相法门,令入寂灭道也。此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以如是故,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
凡夫之人,闻佛说无我、无法、一相、自性空之法,便起惊怖。以不信故,堕于苦道深坑之中。
「…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文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