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無定者,知:“心無定。”
又心,解脫者,知:“心解脫。”
又心,未解脫者,知:“心未解脫。”
如是,或于心,觀心而住;又于外心,觀心而住;又于內外心,觀心而住。或于心,觀生法而住;于心,觀滅法而住;又于心,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 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觀心而住。
十叁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
又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蓋,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存在。”于內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滅盡,又知已滅盡之嗔恚,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睡眠(愚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存在。”或于內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內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睡眠,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悼悔存在,知:“于我內悼悔存在。”或于內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內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滅盡,又知已滅盡之悼悔,于未來不再生起。
或于內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存在。”于內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內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疑惑,于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蓋法,觀法而住。
十四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滅盡--如是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滅盡--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滅盡--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滅盡--如是識,如是識之生起,如是識之滅盡。”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蘊法,觀法而住。
十五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內外處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A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又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又知耳,知聲…乃至…知鼻, 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觸…乃至…知意,知法,知緣其二者生結。而知未生之結生起,又知已生之結滅盡,知已滅盡之結,于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于外法,觀法而住;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或于法,觀滅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觀法而住。
十六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覺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或于內念覺支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存在,”或于內念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念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成就。
或于內擇法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精進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喜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息(輕安)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定覺支存在者,知……乃至……修習成就。
或于內舍覺支存在者,知:“于內舍覺支存在,”或于內舍覺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舍覺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成就。
如是,或于內法,觀法而住:又于外法,觀法而住;又于內外法,觀法而住。或于法,觀生法而住;又于法,觀滅法而住;又于法,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法”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覺支法,觀法而住。
十七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
“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十八
然,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生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生、出産、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爲“生。”
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發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爲“老。”
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
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殁、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爲“死。”
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
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憂、愁、感、內憂、內怆,諸比丘!此名爲“憂。”
複次,諸比丘!悲者何耶
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爲“悲。”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
諸比丘!關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苦。”
複次,諸比丘!惱者何耶
諸比丘!關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惱。”
複次,諸比丘!悶者何耶
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爲“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
諸比丘!于生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吉他。諸比丘!于老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病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死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憂、悲、苦、惱、悶法之衆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于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
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爲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爲苦聖谛。
十九
然,諸比丘!苦集聖谛者何耶
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爲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
凡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何者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耶
眼于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身于世間……乃至……鼻于世間……乃至……舌于世間……乃至:身于世間……乃至……意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于世間……乃至……聲于世間……乃至……香于世間……乃至……味于世間……乃至……觸于世間……乃至……法于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識于世間……乃至……耳識于世間… 乃至……鼻識于世間……乃至……舌識于世間……乃至……身識于世間……乃至……意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于世間……乃至……耳觸于世間……乃至……鼻觸于世間……乃至……舌
觸于世間……乃至……身觸于世間……乃至……意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耳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鼻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舌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身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意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想于世間……乃至……聲想于世間……乃至……香想于世間……味想于世間……乃至……觸想于世間……乃至……法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思于世間……乃至……聲思于世間……乃至……香思于世間……乃至……味思于世間,乃至……觸思于世間……乃至……法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愛于世間……乃至……聲愛于世間……乃至……香愛于世間……乃至……味愛于世間,乃至……觸愛于世間……乃至……法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尋于世間……乃至……聲尋于世間……乃至……香尋于世間……乃至……味尋于世間,乃至……觸尋于世間……乃至……法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伺于世間……乃至……聲伺于世間……乃至……香伺于世間……乃至……味 伺于世間,乃至……觸伺于世間……乃至……法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
《大念處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