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白話淺譯▪P2

  ..續本文上一頁尚且如是;殺食過去世的雙親而不相識,凡夫衆生皆是如此。當年恩愛的親戚眷屬,如今反而作了怨家相互對立;昔日的賊寇仇敵,如今卻成了親生骨肉而親愛善待。昔日的母親今日卻結成夫婦,舊時的公公如今卻成爲丈夫。如果以宿命的智慧來觀察之,則實在是可羞、可恥;若是以天眼的神通來透視之,則實在是可笑、可憐。

  在大小腸的糞穢叢中,十個月包藏于此實在是日日難過。在充滿膿血的産道裏,生産時頭腳顛倒而下真是可憐。年少時懵懂無知,連東西方位也無法辨別;長大之後稍有知識,則貪欲之念即便生起。一轉眼之間衰老、病苦便前來相尋,刹那迅速地無常死亡又將到來。臨命終時風火交煎,神識于其中崩潰散亂;色身的精血逐漸枯竭,皮膚肌肉從外漸漸幹枯。正死之時,無有個一毛孔不像是被利針鑽刺,凡是有孔竅之處皆是如同被刀割裂。龜鼈將被烹煮時,其脫殼還比較容易;而人的神識欲脫離時,其離開形體則比脫殼倍加困難。

  衆生執著的妄心沒有恒常的主宰,就如同商賈處處奔馳一般;衆生輪回的色身沒有一定之形體,就好像更換房屋一樣頻頻遷徙。將大千世界化爲塵點之數目,也難以窮盡計算在六道往返中生死的色身;即使是四大海水的波濤,也無法計算無量劫來與親人生離死別所流下的眼淚。生生世世以來所堆積的枯骨,勝過彼高峻的山嶺;多生多世來莽莽無盡的橫屍,多過于廣大的土地。過去假使不曾聽開佛陀的法語,這種事情有誰能見、有誰能聞?沒有看過佛經,這種道理又哪裏知道、哪曾覺悟?或許依然像從前一樣貪戀,仍舊癡迷!只恐怕于萬劫千生之中,不只是一步錯、而且又百事錯。

  人身難得而容易失去,美好的時光容易消逝而難以追回。生死的道路茫茫冥冥,別離的日子長長久久,叁途的惡報,還要自己一個人去承受。這種悲痛實在是無法言喻,但是又有誰能來代替呢?講到這個地方,難道能不寒心嗎?

  是故應當盡速斷除生死之流,出離愛欲的大海,自己與他人交相濟度,解脫的彼岸一同高登。無量劫來不可思議而殊勝的功勳,就在于此生的一舉努力。是爲發菩提心的第六因緣也!

  雲何爲尊重己靈之因緣?這是說我們的現前一心,真下與釋迦如來的本性,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以來,早已成就正覺;而我等卻是昏迷顛倒,依然尚作生死凡夫。又諸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的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的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本是平等無二,而迷悟卻有天淵之別。當我們靜靜地思惟時,豈不感到可恥?

  我們的本性就譬如無價的寶珠,埋沒在淤泥之中,被人視同碎石瓦礫,不知加以愛惜珍重。是故應當以無量的善法,對治我們的煩惱。修德有功,則本自具足之性德才能顯現。就如同寶珠從淤泥中取出而加以洗濯,懸挂在廣大的幢旛之上,能夠洞澈通達清淨光明,映照覆蔽一切的事物。如此才可以說是不辜負佛的教化,不違背自己的性靈。是爲發菩提心的第七個因緣也!

  雲何爲忏悔業障之因緣?經典裏面說,犯一個突吉羅的小罪,要如同四天王天壽命五百年的時間墮于地獄之中。一個吉羅小罪,尚且獲得如此的果報;何況是其他的重罪,其果報實在是難以言說!今日我等日用平常之時,一舉一動,常常違背戒律;一餐飯、一飲水之間,頻頻違犯屍羅軌則。一日之中所犯的過失,可以說是不可計量;更何況是終身,乃是曆劫以來,所起之罪業,更是不可言喻啊!

  且以五戒來言之,十人之中有九個違犯,少有發露忏悔、多是覆藏不言。五戒名爲在家優婆塞戒,尚且不能具足受持,更何況是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律,那又更不必說了!問其名,則說我是“比丘”;問其實,則尚不足以爲優婆塞也!如是豈不令人慚愧嗎?當知佛陀的戒律不受持則已,受持則不可毀犯;不毀犯則已,違犯則終必墮落叁途。若非自我憐憫又憫念他人,自我憂傷又悲傷他人,身業與口業一樣懇切,聲淚俱下,普與一切衆生,求哀忏悔。則即使經過千生萬劫,其罪惡的果報也難以脫逃。是爲發菩提心的第八種因緣也!

  雲何爲求生淨土之因緣?這是說在此娑婆國土修行,想要增進道業也難;彼極樂世界只要一旦往生,其成佛則非常容易。彼土因爲容易,所以一生可以究竟佛道;此界由于困難,所以即使經過累劫也未必成就。是以往聖前賢,人人都趣向極樂世界;千經萬論,處處皆指歸西方淨土。末世衆生修行佛法,沒有辦法越過此淨土法門!

  然而經典說少善根不得往生,多福德才能到達。如果說要多福德,則莫若于執持名號;如果說要多善根,則莫若于發起廣大的菩提心。是以暫時持念聖號,勝過布施百年;一發廣大之心,超過修行曆劫。因爲念佛本來就是期願作佛,廣大菩提心若是不發起,則雖然念佛又是爲何呢?發菩提心原本是爲了修行,如果不往生西方淨土,則雖有發心卻很容易退失。因此要播下菩提心的種子,更加上念佛求生淨土爲耕田之犁,則道果自然能夠增長。乘上阿彌陀佛大願之船,入于往生淨土之海,那麼西方極樂決定可以往生。是爲發菩提心的第九種因緣也!

  雲何爲令正法久住之因緣?這是說我釋迦世尊從無量劫以來,爲我等衆生之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地圓具、果位圓滿,因此能夠成就佛道。世尊既已成佛,化度衆生的因緣也圓滿之後,便入于涅槃。如今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的因緣。雖有教典卻沒有能弘傳之人,因此大家都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名利。滔滔的天下之間,舉目皆是分別人我、追求名利之人,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佛法衰殘至此,實在叫人不忍言之。每當一思及此事,不知不覺潸然淚下!

  我爲佛陀的子弟,不能報答佛陀之恩,內無益于自己,外無益于他人;生時無益于當世社會,死無益于後世之人。蒼天雖然高大而不能覆蔽我,土地雖然廣厚而不能承載我,極重的罪人,非我而誰?由是心中苦痛難忍,然而卻無計可施。頓時之間忘記了自己的鄙陋,忽然發起大心。雖然不能于此時挽回末法之劫運,但是決定要圖謀護持正法于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世尊舍利之道場,至心懇切地忏悔,建立此法會。發起四十八之大願,願願救度衆生;期誓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于今日而起,盡未來際,畢此一生之身形,誓願歸向安養世界。既登極樂世界九品蓮華之後,重新回入娑婆世界,使佛日重新增輝,法門再得闡揚;僧衆之海能澄清于此世界,人民蒙受教化于東方娑婆。佛法消滅的劫運能夠更爲延遲,正法得以常久住世,此則是區區不才的我之真實苦心。是爲發菩提心的第十種因緣也!

  如是十種因緣完全認識,發菩提心的八種法相皆能了知,歸依趣向則有門路,開發自心即有根據。今日大家皆能得此人身,居于華夏之地,六根沒有缺失,色身四大健全輕安。又能對佛法具有信心,幸運地沒有魔障。何況今日我等又得出家,受具足戒,又能得遇道場,又能聽聞佛法,又能瞻仰佛陀舍利,又知修習忏法。又得值遇善友,又具殊勝因緣,如果不于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唯願大衆,愍念我的愚癡誠懇,哀憐我之苦心志願,能夠一起立下此願,一同發起此心。未發心者今當發心,已發心者令其增長,已增長者令其念念相續。不要因畏懼艱難而退怯,也不可視爲容易而任意輕浮。不可欲求快速而不能長久,也不要因爲懈怠而無勇猛之心。不可以怯弱而委靡不振,也不可因循苟且而期望等待。不可因爲自身愚鈍而一向不敢發心,更不可因根器淺薄而自我鄙視無成佛之分。

  譬如種樹,耕種久遠之後則樹根由淺而日日加深。又如磨刀,磨久之後則刀鈍自然變成鋒利。豈可因爲樹根尚淺而不去種植,任其自我幹枯;因爲刀鈍而不去研磨,使刀具置之無用。又如果以修行爲苦,則不知懈怠尤其痛苦。修行則辛勤勞苦于暫時,解脫安樂于無量劫;懈怠則雖然偷安一世,受苦卻是多劫多生。更何況是以西方淨土爲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華開見佛以無生爲忍力,則何必憂慮艱辛困難。當知地獄的罪人,尚且發菩提心于過去劫;豈可人道衆生的佛子,不知立大願于今生。

  無始劫以來的昏迷,過往者既已不可追谏;如今覺悟,將來之事猶尚可追。迷昧而不覺悟,固然是讓人哀憐;如果是知而不行,尤其是令人痛惜。若是畏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然産生;若能憶念無常之迅速,則懈怠必定不起。另外還須以佛法爲鞭策,善友爲提攜,造次顛沛而不離,終身依賴于佛法善友。如是則無退失的憂慮了!

  不要說短暫的一念是輕微而不重要,不要說虛而無實之願力毫無利益。心念如果真誠,則事情自然會實現;願力如果廣大,則修行自然深遠。虛空並不大,心王才是最大,金剛石並不堅固,願力最爲堅固。大衆如果真的能不舍棄我的言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的宗盟,自今谛好。我心中所願的是期望大家能同生淨土、同見阿彌陀佛,一同教化衆生,一同成就無上正覺。那麼怎知道我們未來的叁十二相、百福莊嚴,不是從今日發菩提心、立廣大願而開始的呢?願與大衆共同勉勵,如是則幸運之至!幸運之至!

  

  

《勸發菩提心文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