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著
然而贊翼輔助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言教觀行者,其書籍堆積如山,唯有天臺山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最爲殊勝超卓。其中援引聖人之言教,開顯決斷種種疑惑,這就猶如萬年的
室,日光一照頓時明亮而尚有余光。千裏之遙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則不必勞苦而自然到達。如果不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之應化後身,則不能達到如是之境界。···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法宣法師白話譯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四
淨土十疑論序
第一疑
第二疑
第叁疑
第四疑
第五疑
第六疑
第七疑
第八疑
第九疑
第十疑
淨土十疑論後序
附錄:(一)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
附錄:(二)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
附錄:(叁)宗赜禅師蓮華勝會錄文
附錄:(四)大智律師淨業禮忏儀序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四
成時述曰:標列淨土十要的次第時,以世尊言教之經典居于最初,以修行之經典列居于第二、第叁,皆是遵循經典以宣明修行之道也。若是著作論述疏通經典,以闡揚宣示淨土法門者,則應當以天臺山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奉爲最首要之准則。其義理有叁:一者,智者大師乃是釋迦世尊應化之後身,其人即是釋迦大聖故。二者、陳朝隋朝之時代,接續于慧遠祖師之後,時間亦在其他論著之先的緣故。叁者、此十個問答,統攝淨土宗的一切疑問,乃是振興菩提大道之綱領,對于斷除疑惑生起信心,其功效最爲巨大故。雖然在智者大師之後,世間的種種異說邪見,在智者大師所在的像法時期尚未生起,因此《十疑論》中的破斥邪見、建立正法之事,未能全部相應對治于末法時期邪僞怪僻之病。然而因爲《淨土十疑論》的網宗所披化之故,又有什麼疑問而不被遣除呢?是故其次第在教經、行經之後,而列于論部的最前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爲子楊傑述
貪愛不重,不降生于娑婆世界;心念不一,不往生于極樂國土。娑婆世界,乃是汙穢的國土也;極樂世界,乃是清淨的國土也。娑婆世界衆生之壽命有其限量;彼極樂國土衆生之壽命則無量矣。娑婆世界備受諸苦,彼極樂國土則安樂適意而無有衆苦矣。娑婆世界的衆生,隨著業力而輪轉六道、生死無窮;彼極樂國土只要一旦往生,則永遠證得無生法忍。若是發願想要廣度衆生,則能于十方世界任意自在行菩薩道,不再爲諸業障所束縛矣。娑婆與極樂其汙穢與清淨,壽命的限量,苦樂的受用境界,生死與自在,有如是種種的差別不同,而衆生卻冥然愚癡全然不知,這難道可不令人悲哀嗎?
阿彌陀佛,乃是極樂淨土接引攝受教化衆生之主也;釋迦如來,乃是指導衆生求生淨土之導師也。觀世音、大勢至,乃是幫助阿彌陀佛宣揚教化者也。是以釋迦如來一代之教典,處處叮咛勸導衆生往生淨土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乘著大悲願力之船,泛行于衆生生死的大海當中,不執著于此岸,不滯留于彼岸,不止住于生死中流之內,唯以救濟度脫一切衆生爲佛事。是故《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他人說有阿彌陀佛,而能執持稱念其名號,若經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衆,現在其人之前,是人命終之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無量壽經》雲:十方世界之衆生,聽聞到我的名號,思惟憶念我極樂國土,並且培植種種福德善根,以至誠心回向發願,欲得往生我之國土,如果不能如願而圓滿成就者,我即不取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釋迦世尊只桓精舍的無常院之中,皆令病者面向西方,作往生西方淨土之想,這實在是因爲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于十方法界一切的念佛衆生,攝受加持而不舍離。以其阿彌陀佛之聖尊及衆生之凡俗,體性本來同一法身,如今衆生與佛陀機感相應故衆生見佛。因爲衆生乃是諸佛心內之衆生,故凡夫塵塵即是極樂世界;淨土即是衆生心中之淨土,故衆生念念即是阿彌陀佛。
我以此道理觀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爲能斷除疑惑的緣故。有禅定者容易往生,因爲心中不散亂的緣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以其遠離染汙的緣故。有布施心者容易往生,因爲他沒有我所有之執著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爲其心中不嗔恚的緣故。精進的人容易往生,因爲不退轉的緣故。不執著造善、不造惡業的人容易往生,以其心念能夠專一的緣故。諸般惡業己經造作、並且業報已經現前的人容易往生,因爲有真實慚愧、恐懼心的緣故。而那些雖然有造作衆善的人,若是沒有真誠的信心、沒有深心、沒有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品上生矣!
噫!阿彌陀佛的名號非常容易執持,西方極樂淨土也很容易往生。衆生如果不能執持名號,不願往生淨土,佛陀又能對衆生如何呢?造惡業的人,墮入于受苦之惡道;而稱念阿彌陀佛者,便能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皆是釋迦牟尼佛所言也。然而世間人只擔憂墮落于地獄,而卻懷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不是很令人疑惑嗎?東晉慧遠法師與當時的高賢士人劉遺民等,結白蓮社于廬山,實在是因爲專一真誠的想求生極樂世界。其後經過七百年以至今日,僧俗二衆修持念佛法門,而獲得感應者非常多,這些都可見于往生淨土的傳記,極樂淨土豈是虛妄不實的呢?
然而贊翼輔助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言教觀行者,其書籍堆積如山,唯有天臺山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最爲殊勝超卓。其中援引聖人之言教,開顯決斷種種疑惑,這就猶如萬年的闇室,日光一照頓時明亮而尚有余光。千裏之遙的水路途程,只要具足舟船則不必勞苦而自然到達。如果不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之應化後身,則不能達到如是之境界。楊傑我最近在京城之下,如願以償而得到此書,自己閱讀並獻示于所知的親友,人人無不生起求生淨土的信心,自從我遭逢嚴酷之刑罰之後,感觸體悟更加深刻,心中想要廣大其流傳,因此爲之作序引言。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五濁佛子法宣淺譯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拔苦爲業,若欲救度六道衆生,只應發願投生于叁界之內,于五濁惡世叁途之中,救拔苦難的衆生。因何卻求生西方淨土,自己安樂其生活,舍離六道衆生,如此則是無大慈悲心,專爲自己之利益,障礙成佛的菩提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遠劫來修行菩薩道、已經證得無生忍者,實在應當受此指責。二者,尚未證得無生忍以下的菩薩,以及初發菩提心的凡夫。凡夫及初修行的菩薩,一定必須常常不離于佛,等到其忍力能夠成就,方可堪能居處于叁界生死之內,于五濁惡世之中,救度苦難的衆生。是故《大智度論》雲: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發願要生于濁惡之世,以救拔苦難衆生者,如此者並無利益好處。何以故?濁惡的世界,煩惱境界勢力強大,自己沒有智慧忍力,心念隨著外境而轉,受音聲色塵所束縛,自己尚且墮落于叁途之中,焉能救度衆生?假令能夠得生于人道之中,但是佛法中聖道是很難成就的。或者因爲往世布施持戒、積德修福,而得生于人道之中,因修福而得作國王大臣,財富權貴威勢自在,縱使能夠遇到善知識開示佛法,也不肯相信受用。貪戀世間迷于六塵,享用欲樂放逸無度,廣造種種衆多罪業,乘此一生所造的惡業,一旦入于叁途之中,便要經曆無量時劫。縱使將來從地獄出來,還要再受貧賤之身,若是不能逢遇善知識,又將墮于地獄之中。如此于叁界六道中輪回,以至于今日,凡夫之士人人皆是如此,此者名爲難行道也。是故《維摩诘經》雲:自己的疾苦不能救拔,焉能救拔諸人之疾苦呢?
又《大智度論》雲:譬如有兩個人,此二人各有親人眷屬被水所沈溺,其中一人因爲情況危急而心中緊張,直接進入水中救人。因爲沒有其他方便借助之力的緣故,自己與親眷、彼此皆沒入水中。另外一個人有方便善巧,前往他處取得船筏,乘著船筏而前往救拔接引之,因此與其親眷悉得脫離大水沈溺之災難,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如此。依于如是之道理,未得無生忍力的菩薩,不能急于救度苦難的衆生。爲此之故,必須常常親近于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方能救度衆生,就如同得到船筏的人一樣。
另外《大智度論》又雲:就譬如嬰兒,不得離開母親的保護,若是離開母親,或者墮入土坑水井之中,或是渴死、或無母乳而餓死。又如同幼弱的雛鳥,翅膀羽毛尚未長成,只得依于樹木跳躍于枝頭之上,不能長遠高飛而去。等到羽翼翅膀圓滿成就之後,方能飛行于虛空之間,自在來去無有障礙。凡夫衆生無有道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其成就叁昧。以其淨業成就之故,臨命終時收斂妄念、一心正念而往生,此則決定毫無疑惑。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證得無生忍之後,重新回到叁界之內,乘著無生忍之般若船,救度苦難之衆生,廣泛施行佛法事業,皆得任意而自在。是故《大智度論》雲:想要遊戲自在于地獄門的修行者,應先往生彼國得無生忍之後,重新回入生死國土之中,教化地獄門內受苦的衆生。以是因緣,是故應當求生淨土。期願你能認識其教理。是故《十住婆沙論》稱求生淨土者爲“易行道”也。
◎第二疑
問: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本來無生,平等寂滅。如今卻舍此世界求生彼國,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樣豈不是違背于無生的道理嗎?又佛經中雲:“若是想要求得淨土者,應當先清淨其心,心清淨故,即是佛土清淨。”此又要如何貫通呢?
答:解釋有兩種意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你如果說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則是舍此世界求彼國土,不合乎于佛法無生之理的話。那麼你執著要住于此娑婆穢土、而不求生西方淨土,則是舍離彼國執著此土,如此還是有毛病過失,不合乎于佛法無生之理。如果你又轉計說:“我也不求生于彼國,也不求生于此土。”如是…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