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是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所謂的不生不滅者,是指某事物在生成的緣起當中,乃是諸法和合的因緣而生,並無固定恒常的自性可堅守而不變,因此求其生起之體性,也是不可得。此所謂生起之事物生起時,並非從何處而來,是故名爲不生。所謂的不滅者,是指諸法因緣分離散壞之時,也沒有固定恒常的自體可堅守而不變,而自己稱言我已分散壞滅。此事物分散壞滅之時,並非離開而去向何處,是故名爲不滅。因此並不是說在因緣生起之外,另外別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西方淨土,才叫作無生。爲此之故,《中論》的偈頌雲:“在因緣所生的諸法當中,認爲有我有實體的說法即是虛妄空寂的,亦可說是假名而說其存有,此也即是中道實相之義。”又雲:“諸法不是由自體生起,亦不是由他體生起,不是自他共生,也不是無因而生,是故知道一切法無生。”
又《維摩诘經》雲:“雖然了知諸佛國土、以及一切衆生來本空寂,然而卻常常以大悲心修造清淨國土,以教化種種的衆生。”又雲:“譬如有人想要建造設立宮殿屋室,若是依于空曠之地,則能隨意無礙地建造。若是想要依于虛空而設立,終究是不能成功的。”諸佛開示佛法時,常常依著真俗二谛,在不破壞世俗假名的狀況下,而來說明諸法的真實相。有智慧的人心中熾然欲求往生西方淨土,而同時通達所謂的“生”其體性乃是不可得,如是即是真正的無生。此即是所謂的心清淨故,即是佛土清淨。愚癡的人被因緣生滅所束縛,聽到“生”即當作真實有生來理解,聽聞“無生”即當作真正有無生來理解。不知“生”之當體即是“無生”,“無生”之當體即不離“生”。由于不能通達此種道理,橫執妄見而互相是非,因而嗔怒他人求生淨土,這個誤會實在太大了!如此則是誹謗正法的罪人,邪知邪見之外道也。
◎第叁疑
問:十方諸佛所有一切的清淨國土,其諸法實性平等無異,利益功德也是平等。修行者應當普遍憶念諸佛的一切功德,生于十方一切的淨土。如今乃教人偏偏求生一尊阿彌陀佛的淨土,與平等的體性互相乖離,又怎麼能夠往生淨土呢?
答:十方一切諸佛的淨土,實際上皆是平等無異,但是由于衆生的根機鈍劣,心中汙濁雜亂者較多,若是不專門系縛于專一的心念,專一的境界,叁昧恐怕難以成就。專門憶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其心念專一至誠,即得往生彼國。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曰:“十方世界悉有淨土,世尊您何故偏偏贊揚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又教人專門憶念彼佛、往生彼國呢?”佛告普廣言:“娑婆世界南閻浮提的衆生,心中有很多的汙濁雜亂,爲此之故偏獨贊揚西方阿彌陀佛一佛的淨土,使諸衆生能夠專心于一個境界,如是則比較容易往生淨土。若是讓他普遍憶念一切諸佛者,所念之佛的境界極爲廣大,則心念容易散漫不能專一,一相叁昧便難以成就,因此之故而不得往生淨土。”
此外求見一尊佛的功德,與一切諸佛的功德平等無異,以其皆是具足同一的如來法性之緣故。爲此之故,憶念一尊阿彌陀佛,即是憶念一切諸佛;往生于一個淨土,即是往生于一切的淨土。是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法身之功德,即是一尊佛的法身功德,皆具有同一的心性、同一的智慧,大雄大力、四無所畏,也是同樣平等而無差別。”又雲:“譬如清淨圓滿的明月,普遍地映照在一切的水面上,影像雖然有無量無邊之多,而本來的真月則未曾有二。如來的無礙智慧也是如此,不但自己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又能應化示現于一切刹土,而佛的真實法身則無二無分別。”有智慧的人能夠因譬喻而理解,有智之人若能了達一切的月影即是同一的月影,而一個月影即同于一切的月影,因爲明月的影像並沒有差別爲二故。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即是一佛,以其法身無二無別之故。因此心中熾然憶念一尊阿彌陀佛時,即是憶念一切諸佛也。
◎第四疑
問:同樣是念佛求生一尊佛的清淨國土,何不在十方的佛土當中,隨便憶念一個佛的淨土,隨即便得往生其國,如何卻須偏偏專念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之人無有智慧,不敢自己專斷而行,應當專門采用佛陀開示的法語,因此而偏獨專念阿彌陀佛。雲何說是用佛陀開示的法語呢?我釋迦牟尼佛大導師一生的說法之中,以及處處的聖言教典,唯獨普勸衆生專一心志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例如《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等,數十余部的經典、論著等文章,殷勤懇切地指示教授衆生,勸導其往生西方淨土,爲此之故而偏念阿彌陀佛。又阿彌陀佛特別獨有大慈大悲四十八願,于十方世界接引衆生往生西方。又《觀無量壽佛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法界的念佛衆生,慈悲攝取而不舍離。若有衆生憶念彼佛者,衆生與佛機感相應,決定得以往生淨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牟尼佛演說經典勸導衆生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之時,皆有十方如恒河沙數諸佛,舒展其廣長舌相,普遍覆蓋叁千大千世界,真誠證明了一切衆生只要憶念阿彌陀佛,乘著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功德之力,決定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應當了知阿彌陀佛,與此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因緣。何以能夠得知呢?《無量壽經》雲:“到了末法時期佛法將滅之時,特別遺留此經住持于世間一百年,接引有緣的衆生,往生彼佛極樂國土。”是故知道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極惡的衆生,特別有因緣。其他諸佛的一切淨土,雖有的有一部經或兩部經簡略地勸人往生,但是都不如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處處的經文論典當中,皆殷勤懇切一再叮咛,勸導衆生往生西方也。
◎第五疑
問: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衆生,惡業罪障深厚濁重,一切煩惱,一絲一毫也未曾斷除。而西方極樂淨土,乃是超越出離此娑婆世間叁界生死之境界,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衆生,如何能夠得生彼國呢?
答:修行有兩種緣起:一者自力,二者他力。所謂的依靠自力之緣者,凡夫在此世界靠著自己修道的功德,實在是無法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從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地開始,尚未認識佛法僧叁寶,不知道善惡業的因緣及果報,只是最初發起菩提心,以信心爲根本,依止安住于佛法之內,以佛戒爲本,受持菩薩戒法。如此每一世每一世的色身都能夠如此相續不斷,持于戒行而不缺犯,如是經過一劫二劫叁劫,才來到初發心住的階位。如是再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的行願,如是相續而無間斷,修行滿一萬大劫,才能夠達到第六的正心住,若更精進修行達到第七不退住,即是菩薩種性的階位。此乃是約自力而修行,然而尚未能往生西方淨土。
所謂他力者,若能真誠相信阿彌陀佛具有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世界念佛衆生而不舍棄。即能發起大菩提心,修行念佛叁昧,厭離自己叁界輪回不淨的色身,起而修行布施持戒,修集福德資糧。于一一的修行當中,皆能回向發願求生彼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如是乘著阿彌陀佛本願之功德力,衆生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于此世界修道有兩種方式:一者難行道,一者易行道。所謂難行道者,是說在于五濁充滿的惡世界中,于無有佛出世時欲求阿鞞跋致不退轉位,這是非常困難得到的,其中之困難無量無數如恒河沙之多,若欲說者不可窮盡。簡略來說則有五種:一者,邪知邪見的外道也有一些外相的善行,以此而混亂了菩薩的正見正法。二者,此世間有種種無賴惡人,破壞他人修行的殊勝功德。叁者、顛倒而說的善惡因果,能破壞修行人的清淨梵行。四者、聲聞現出自利修行而證果之事,障礙修行者發大慈悲心。五者、修行唯靠自力,沒有他力的攝持幫助。譬如跛腳的人步行,一日的時間最多不超過數裏之遠,而且極爲辛勞艱苦,這就是所謂的自力修行也。
所謂易行道者,是指能夠信受釋迦牟尼佛的法語,是教導我們要專修念佛叁昧,並且應當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乘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的攝受加持,決定可以往生淨土而不懷疑也。就如同人們依靠水路而行,藉著舟船方便之力,是故須臾之間即可到達千裏之外,這就是所謂的借助他力的修行也。譬如體能低劣的凡夫,隨從于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日一夜的時間即可周行于四天下,此者非是自力所能,乃是轉輪聖王之力也。如果說具足煩惱的有漏凡夫不得往生于他佛的淨土,那麼也可以說有漏的凡夫應當不能見到此世界的佛陀金身了?然而念佛叁昧,都是由無漏善根所生起的功德。因此雖然煩惱的有漏凡夫,隨分亦得親見諸佛身相的粗略色相,菩薩則能見到諸佛的微細妙相。往生諸佛的淨土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也是要由無漏的善根所生起,但是具足煩惱的有漏凡夫,只要能夠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由于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緣故,也能降伏滅除種種煩惱,因此而得往生極樂淨土。隨分而得見極樂世界的粗相,菩薩則能見到微妙莊嚴之相,此又有何疑惑呢?是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的刹土,皆是平等而普遍莊嚴清淨,衆生由于善惡業行、智慧煩惱之差異,所見到的佛身與國土亦各不相同。”即是這個義理也。
◎第六疑
問:假設真的能夠讓具足煩惱束縛的凡夫,得以往生彼阿彌陀佛之國土。然而凡夫的心中無明邪見、及貪嗔癡叁毒等煩惱常常生起,雲何得生彼佛國土,即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超越于叁界之外呢?
答:得生彼阿彌陀佛國土者,有五種因緣故不退轉,什麼是五種因緣呢?一者、往生彼國後,由于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受加持的緣故,因此故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二者、往生彼…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