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殘缺之色身。而二乘人只要能夠回轉其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到了彼國之後,再也不會有二乘不發大悲菩提之自利執心。爲此之故,所以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並非是說此娑婆世界的女人,以及身根殘缺者,不得往生極樂淨土。
是故《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中說:“假使我成就佛道之後,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女人,稱念我的名號,如果發願厭惡女人痛苦不淨之身,在其舍命之後,再遭受女人果報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更何況是往生彼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還會再受女人之身?身根殘缺者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十疑
問:如今想要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要作什麼樣的修行福業,以何者爲種子,方得往生彼國。此外凡夫世俗之人都有夫妻子女,不知如果沒有斷除淫欲,能夠得生彼國極樂世界嗎?
答:如果想要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應當具有二種行,如是一定往生彼國。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所謂的厭離行者,凡夫衆生從無始以來,爲五欲境界所牽纏束縛,輪回生死于五道當中,備受種種辛勞艱苦。如果不能起心厭離五欲境界,想要了脫生死則是無有出離之期。爲此之故,應當常常觀察我此色身,充滿了膿血屎尿,一切的惡臭之物常常流露,極不清淨臭惡汙穢。是故《涅槃經》雲:“如是色身之牢城,有愚癡的羅刹,居止安住于其中,凡是有智慧的人,又有誰會樂意獲得此色身呢?”又經雲:“此色身乃是種種痛苦所聚集,一切種種皆是不淨,如同被木頭捆扼、被繩索束縛,如癰瘡等膿血不淨,根本就毫無意義和利益。上至諸天所得的色身,皆亦如是痛苦不淨。”因此求生淨土的修行者,不論若行若坐,若睡眠時,若覺醒時,常常要觀察此色身,唯有痛苦無有可樂,深深生起厭惡遠離之心。縱使是夫妻的房事不能頓時斷除,也應漸漸生起厭離之心。應當作七種不淨觀:
一者、觀察此淫欲的色身,乃是從我們的貪愛煩惱所生起的,此即是種子不淨。二者、父母在貪愛交會之時,赤白的精卵和合,此即是衆生受生處的不淨。叁者、投生于母胎當中時,在心肺肝胃等生髒之下,在大腸小腸膀胱等熟髒之上,即是處胎時住處之不淨也。四者、在母胎之時,唯是食用母胎之血,即是食啖之不淨也。五者、等懷胎的時日月份滿足之後,頭部顛倒向著産門,與膿血一時俱出而下,惡臭汙穢膿血狼藉,此即是初生時之不淨也。六者、人的色身只是一層薄皮覆蓋在上面,其皮下之內膿汁血液、遍滿于色身的一切之處,此即是色身全體的不淨也。七者、乃至色身死亡之後,膨大腫脹腐爛敗壞,骨骸與肌肉漸漸分離、縱橫四散,乃至狐狗野狼爭相食啖,此即是究竟不淨也。
自己的色身既然有如此七種不淨,他人的色身也是如此。若是能夠于自己所貪愛的境界,男女的色身姿態等,深深生起厭惡遠離之心,常常觀察其爲不淨。若是能夠如此觀察色身不清淨者,淫欲貪愛等煩惱,即能漸漸減少。此外也可以作十想觀,其廣泛的內容就如經典所說。(譯注:十想者:死想、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啖想、散想、骨想、燒想。)此外應當發願,願我能永遠脫離叁界生死之中、雜食諸物的惡臭汙穢,膿血不淨,耽荒于五欲境界之男女等色身。願得極樂淨土法性所生之妙色身,以上爲厭離行也。
二、所謂的欣願行者,又有二種:一者、先明了祈求往生極樂世界之意義。二者、觀察思惟彼西方淨土清淨莊嚴等種種事相,然後欣喜發願求取往生。
一者明了往生的意義者,我人之所以求生西方淨土,是爲了要救拔一切衆生的生死痛苦的緣故,然後隨即自我思量忖度,我如今無有功德之力,若是生在濁惡的世界當中,種種煩惱之境界極爲強盛,而我自己尚且爲業力所束縛,淪墜沈溺于叁途惡道之中,動辄要經過數劫之久。如此輪轉于六道生死之中,無始劫已來,未曾有一時的暫停休息,要到何時才能救度受苦之衆生呢?爲此之故,應當求生于清淨的國土,親近于諸佛聖人,若能證得無生忍力,方能在此濁惡的世界之中,救度苦難的一切衆生。是故《往生論》雲:“所謂的發菩提心者,正是發願作佛之心;發願作佛之心者,則是救度一切衆生之心。而度衆生的心者,則是攝受一切衆生,往生于諸佛國土之心也。”又發願求生淨土,必須具足二種行。一者、必須首先遠離叁種障礙菩提門之法。二者、必須得到叁種隨順于菩提門之法。
何者爲遠離叁種障礙菩提門之法?一者、依于智慧門,不追求自我的安樂,而遠離了我心中貪著自身之煩惱。二者、依于慈悲門,救拔一切衆生的苦難,而遠離了不想安樂衆生的煩惱心。叁者、依于方便善巧之門,應當憐憫一切的衆生,希望給予其安樂,因而遠離了恭敬供養自我身心之煩惱。若能遠離叁種菩提門之障礙,則能得到叁種隨順菩提之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祈求諸般快樂故。因爲無上菩提乃是無染的清淨之處,若是爲了自身求安樂,即染汙了身心而障礙了菩提之門,是故無染的清淨心,是隨順于菩提法之門。二者安清淨心,爲了拔除衆生苦難的緣故。無上菩提心乃是安隱一切衆生的清淨處,若是不作願發心救拔一切衆生,令其遠離生死之苦,即是違背菩提之門,是故安樂衆生的清淨心即是順菩提門。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恒常安樂之處,若不作願發心欲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即是遮障于菩提門。
此無上菩提因何而得到呢?這就要因爲往生淨土,常常不離于佛,得到無生忍之後,才能于生死濁惡的國土之中,救度苦難的衆生,大悲與智慧在內心中圓融具足,雖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衆生,圓融自在無有障礙,此即是菩提心,此即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意義也。
二者、明了彼淨土莊嚴之事而起欣喜心、願求生淨土者。因爲希求心而起于憶想,緣于西方阿彌陀佛,或者是其法身,或是其報身等,金色的光明,八萬四千的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常常遍照十方法界,攝取念佛衆生而不舍離。又觀想彼極樂淨土七寶莊嚴微妙快樂等,其完整的境相就如《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等。常常修行念佛叁昧,及布施持戒等一切善行,皆悉回向布施給一切衆生,令其同生彼極樂國土,如此決定能夠往生淨土,此乃是所謂的欣願門也。
淨土十疑論後序
宋左宣義郎陳瓘述
人的心性根機無有常態,因此法門亦無一定。心念與法門有萬千的差別,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夠信此念佛法門,則能普遍信受一切法門,這就是《華嚴經》之所以說有十種信心位之緣故。如果疑此念佛法門,則一切皆起疑惑,這就是智者大師爲何要說《十疑論》的關系。若是出離疑惑而入信心之門,一旦信入則永遠信入,不離于當下此時,即得到一個究竟之處。
西方極樂淨土者,即是究竟安樂之處也。此安樂處有說法之主,名爲無量壽,此佛說如今現在說法,未曾有刹那間斷之時,只是因爲疑惑而障礙其耳根,則如聾者而不能聽聞,因爲疑惑障礙其心念,則其心昏昧而不能覺了。衆生因爲不聞不覺,而安住于惡劣之習性。因此贊歎不念佛之行,隨喜于粗心邪見,任意妄指極樂蓮胎,以其爲虛僞荒誕。終究不能思惟憶念自己此分段生死之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而自己所處的母胎牢獄之汙穢濁惡,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是隨意憑借著自己茫茫的業識,以一個四大五蘊虛幻色身之境,而自我隔離于真性本際之外。執迷于此世界虛幻之境,否定排斥彼極樂蓮胎而執此凡質肉胎,叁世輪轉生生不斷而不能靈明不昧,永遠斷絕成聖之路。
以如是衆生迷昧之緣故,釋迦如來生起大慈愍心,于汙穢的五濁惡世之中,發出廣大深妙之音聲,贊歎彼極樂淨土最上殊勝微妙之樂。于衆生生死的大海之中,爲偉大有力之船師,以廣大的般若法船乘載衆生,令其趨向于極樂解脫之彼岸。釋迦世尊如是晝夜普度衆生,無有一刻休息之時。
然而阿彌陀佛之彼岸,本來亦無生死涅槃、彼國此土之分。釋迦如來之法船,實在亦無能度所度、西往東來之相。譬如一盞明燈,分照于八個鏡面之上,鏡子有東西不同的方向,而光明的影像則無二無分別。阿彌陀佛如今說法,遍照于十方世界的光影之中;而釋迦世尊以方便善巧,獨獨指向于西方之明鏡。因此已經到達彼岸者,乃可以忘卻彼岸此岸之分別;尚未證入一真法界者,又怎麼可以泯除東方穢土與西方淨土之差異呢?于此淨土之心地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其意者,不要滯著于方向處所,也不要分別彼此,只有應當正念而真實信受而已!此乃是東土釋迦、西方彌陀兩位聖人之深意,而爲智者大師之所信受者也!
信心者,乃是萬善之母;疑惑者,乃是衆惡之根源。能夠順從萬善之母,能夠鏟除衆惡之根,則前面所謂的受障礙之衆生,雖耳聾而可以再度聽聞,雖昏昧而可以再次覺醒。尚未出離生死者,得以超脫生死;尚未往生淨土者,得以往生淨土。順從此土釋迦世尊之教誨,跟隨著西方阿彌陀佛的廣大誓願,而回頭過來幫助釋迦世尊之教化。雖在此土而能遍曆十方,即于西方而普遍入十方之諸鏡。
自從釋迦、彌陀二位聖者建立此念佛法門以來,如是修行而成就者,有如恒河沙數。雲何而不相信?雲何而猶自懷疑?能夠自己深信之後,又以種種方便善巧,令諸未信者無不相信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爲大慈大悲也。明智大師中立,學習智者大師之道,不隨順其著書作論,而隨順其大悲心,所以又再重新增印此論。並且在其前附上楊次公之序文。吾乃申論廣述其說,以幫助其流傳也。
附錄:四篇
(一)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
釋法照,不知是何許人也。大曆二年,棲息止住于衡州雲峰寺,精進修行而不懈怠。有一日在僧堂內用齋,于盛粥的缽中,忽然目睹了五彩色的祥雲,雲內現出山林寺院。在寺院的東北方五十裏之內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條溪澗…
《淨土十疑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