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残缺之色身。而二乘人只要能够回转其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到了彼国之后,再也不会有二乘不发大悲菩提之自利执心。为此之故,所以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并非是说此娑婆世界的女人,以及身根残缺者,不得往生极乐净土。
是故《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中说:“假使我成就佛道之后,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女人,称念我的名号,如果发愿厌恶女人痛苦不净之身,在其舍命之后,再遭受女人果报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更何况是往生彼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还会再受女人之身?身根残缺者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十疑
问:如今想要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要作什么样的修行福业,以何者为种子,方得往生彼国。此外凡夫世俗之人都有夫妻子女,不知如果没有断除淫欲,能够得生彼国极乐世界吗?
答:如果想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应当具有二种行,如是一定往生彼国。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所谓的厌离行者,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为五欲境界所牵缠束缚,轮回生死于五道当中,备受种种辛劳艰苦。如果不能起心厌离五欲境界,想要了脱生死则是无有出离之期。为此之故,应当常常观察我此色身,充满了脓血屎尿,一切的恶臭之物常常流露,极不清净臭恶污秽。是故《涅槃经》云:“如是色身之牢城,有愚痴的罗刹,居止安住于其中,凡是有智慧的人,又有谁会乐意获得此色身呢?”又经云:“此色身乃是种种痛苦所聚集,一切种种皆是不净,如同被木头捆扼、被绳索束缚,如痈疮等脓血不净,根本就毫无意义和利益。上至诸天所得的色身,皆亦如是痛苦不净。”因此求生净土的修行者,不论若行若坐,若睡眠时,若觉醒时,常常要观察此色身,唯有痛苦无有可乐,深深生起厌恶远离之心。纵使是夫妻的房事不能顿时断除,也应渐渐生起厌离之心。应当作七种不净观:
一者、观察此淫欲的色身,乃是从我们的贪爱烦恼所生起的,此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在贪爱交会之时,赤白的精卵和合,此即是众生受生处的不净。三者、投生于母胎当中时,在心肺肝胃等生脏之下,在大肠小肠膀胱等熟脏之上,即是处胎时住处之不净也。四者、在母胎之时,唯是食用母胎之血,即是食啖之不净也。五者、等怀胎的时日月份满足之后,头部颠倒向著产门,与脓血一时俱出而下,恶臭污秽脓血狼藉,此即是初生时之不净也。六者、人的色身只是一层薄皮覆盖在上面,其皮下之内脓汁血液、遍满于色身的一切之处,此即是色身全体的不净也。七者、乃至色身死亡之后,膨大肿胀腐烂败坏,骨骸与肌肉渐渐分离、纵横四散,乃至狐狗野狼争相食啖,此即是究竟不净也。
自己的色身既然有如此七种不净,他人的色身也是如此。若是能够于自己所贪爱的境界,男女的色身姿态等,深深生起厌恶远离之心,常常观察其为不净。若是能够如此观察色身不清净者,淫欲贪爱等烦恼,即能渐渐减少。此外也可以作十想观,其广泛的内容就如经典所说。(译注:十想者:死想、胀想、青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外应当发愿,愿我能永远脱离三界生死之中、杂食诸物的恶臭污秽,脓血不净,耽荒于五欲境界之男女等色身。愿得极乐净土法性所生之妙色身,以上为厌离行也。
二、所谓的欣愿行者,又有二种:一者、先明了祈求往生极乐世界之意义。二者、观察思惟彼西方净土清净庄严等种种事相,然后欣喜发愿求取往生。
一者明了往生的意义者,我人之所以求生西方净土,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的生死痛苦的缘故,然后随即自我思量忖度,我如今无有功德之力,若是生在浊恶的世界当中,种种烦恼之境界极为强盛,而我自己尚且为业力所束缚,沦坠沉溺于三途恶道之中,动辄要经过数劫之久。如此轮转于六道生死之中,无始劫已来,未曾有一时的暂停休息,要到何时才能救度受苦之众生呢?为此之故,应当求生于清净的国土,亲近于诸佛圣人,若能证得无生忍力,方能在此浊恶的世界之中,救度苦难的一切众生。是故《往生论》云:“所谓的发菩提心者,正是发愿作佛之心;发愿作佛之心者,则是救度一切众生之心。而度众生的心者,则是摄受一切众生,往生于诸佛国土之心也。”又发愿求生净土,必须具足二种行。一者、必须首先远离三种障碍菩提门之法。二者、必须得到三种随顺于菩提门之法。
何者为远离三种障碍菩提门之法?一者、依于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安乐,而远离了我心中贪著自身之烦恼。二者、依于慈悲门,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而远离了不想安乐众生的烦恼心。三者、依于方便善巧之门,应当怜悯一切的众生,希望给予其安乐,因而远离了恭敬供养自我身心之烦恼。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门之障碍,则能得到三种随顺菩提之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祈求诸般快乐故。因为无上菩提乃是无染的清净之处,若是为了自身求安乐,即染污了身心而障碍了菩提之门,是故无染的清净心,是随顺于菩提法之门。二者安清净心,为了拔除众生苦难的缘故。无上菩提心乃是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若是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众生,令其远离生死之苦,即是违背菩提之门,是故安乐众生的清净心即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恒常安乐之处,若不作愿发心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是遮障于菩提门。
此无上菩提因何而得到呢?这就要因为往生净土,常常不离于佛,得到无生忍之后,才能于生死浊恶的国土之中,救度苦难的众生,大悲与智慧在内心中圆融具足,虽在一心禅定之中而常以妙用利益众生,圆融自在无有障碍,此即是菩提心,此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之意义也。
二者、明了彼净土庄严之事而起欣喜心、愿求生净土者。因为希求心而起于忆想,缘于西方阿弥陀佛,或者是其法身,或是其报身等,金色的光明,八万四千的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常常遍照十方法界,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离。又观想彼极乐净土七宝庄严微妙快乐等,其完整的境相就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等。常常修行念佛三昧,及布施持戒等一切善行,皆悉回向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其同生彼极乐国土,如此决定能够往生净土,此乃是所谓的欣愿门也。
净土十疑论后序
宋左宣义郎陈瓘述
人的心性根机无有常态,因此法门亦无一定。心念与法门有万千的差别,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信此念佛法门,则能普遍信受一切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之所以说有十种信心位之缘故。如果疑此念佛法门,则一切皆起疑惑,这就是智者大师为何要说《十疑论》的关系。若是出离疑惑而入信心之门,一旦信入则永远信入,不离于当下此时,即得到一个究竟之处。
西方极乐净土者,即是究竟安乐之处也。此安乐处有说法之主,名为无量寿,此佛说如今现在说法,未曾有刹那间断之时,只是因为疑惑而障碍其耳根,则如聋者而不能听闻,因为疑惑障碍其心念,则其心昏昧而不能觉了。众生因为不闻不觉,而安住于恶劣之习性。因此赞叹不念佛之行,随喜于粗心邪见,任意妄指极乐莲胎,以其为虚伪荒诞。终究不能思惟忆念自己此分段生死之身,是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而自己所处的母胎牢狱之污秽浊恶,其真实性又何在呢?只是随意凭借著自己茫茫的业识,以一个四大五蕴虚幻色身之境,而自我隔离于真性本际之外。执迷于此世界虚幻之境,否定排斥彼极乐莲胎而执此凡质肉胎,三世轮转生生不断而不能灵明不昧,永远断绝成圣之路。
以如是众生迷昧之缘故,释迦如来生起大慈愍心,于污秽的五浊恶世之中,发出广大深妙之音声,赞叹彼极乐净土最上殊胜微妙之乐。于众生生死的大海之中,为伟大有力之船师,以广大的般若法船乘载众生,令其趋向于极乐解脱之彼岸。释迦世尊如是昼夜普度众生,无有一刻休息之时。
然而阿弥陀佛之彼岸,本来亦无生死涅槃、彼国此土之分。释迦如来之法船,实在亦无能度所度、西往东来之相。譬如一盏明灯,分照于八个镜面之上,镜子有东西不同的方向,而光明的影像则无二无分别。阿弥陀佛如今说法,遍照于十方世界的光影之中;而释迦世尊以方便善巧,独独指向于西方之明镜。因此已经到达彼岸者,乃可以忘却彼岸此岸之分别;尚未证入一真法界者,又怎么可以泯除东方秽土与西方净土之差异呢?于此净土之心地法门之中,若是未能究竟其意者,不要滞著于方向处所,也不要分别彼此,只有应当正念而真实信受而已!此乃是东土释迦、西方弥陀两位圣人之深意,而为智者大师之所信受者也!
信心者,乃是万善之母;疑惑者,乃是众恶之根源。能够顺从万善之母,能够铲除众恶之根,则前面所谓的受障碍之众生,虽耳聋而可以再度听闻,虽昏昧而可以再次觉醒。尚未出离生死者,得以超脱生死;尚未往生净土者,得以往生净土。顺从此土释迦世尊之教诲,跟随著西方阿弥陀佛的广大誓愿,而回头过来帮助释迦世尊之教化。虽在此土而能遍历十方,即于西方而普遍入十方之诸镜。
自从释迦、弥陀二位圣者建立此念佛法门以来,如是修行而成就者,有如恒河沙数。云何而不相信?云何而犹自怀疑?能够自己深信之后,又以种种方便善巧,令诸未信者无不相信者,此就是智者大师之所以为大慈大悲也。明智大师中立,学习智者大师之道,不随顺其著书作论,而随顺其大悲心,所以又再重新增印此论。并且在其前附上杨次公之序文。吾乃申论广述其说,以帮助其流传也。
附录:四篇
(一)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
释法照,不知是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息止住于衡州云峰寺,精进修行而不懈怠。有一日在僧堂内用斋,于盛粥的钵中,忽然目睹了五彩色的祥云,云内现出山林寺院。在寺院的东北方五十里之内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条溪涧…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