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P10

  ..續本文上一頁心呢?一者是厭離心,二者是欣樂心。由于對此娑婆世界生起厭離心之故,則能隨順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折伏之門。由于對彼極樂世界生起欣樂之心的緣故,則能夠隨順于阿彌陀佛所顯示的攝受之門。以此二種方便法門,精進努力而修行,念佛叁昧必定可以成就。

  何謂折伏之門呢?因爲聽聞如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之殊勝微妙,則應當如理觀察此娑婆世界皆是痛苦,無有一時一處是快樂的。叁惡道當中的地獄道,日日夜夜之間猛火燒燃。餓鬼道與畜生道,也是痛苦而不堪令人忍受。阿修羅整日忿怒而爭戰,人道的住處又有何安定之所。六根六塵與生老病死等八苦互相煎熬,因果輪回夾雜著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生的上升和墮落。四時有冬寒夏暑之苦,環境是泥沙土石之粗塵,不舍晝夜時光推遷,生滅無常刹那不曾止住。

  此外所受的色身惡臭汙穢,男女有不同的形體,所需要的衣服飲食,求取非常艱難而所得卻是極爲粗惡。壽命不能長時永久,衆般的痛苦相繼生起。縱使有人生于天宮之中,果報受盡還是歸于極苦之處。並且不能夠知道人生中的快樂即是痛苦,親屬其實正是怨賊,反而虛妄顛倒而攀緣不止,不求出離生死之路。從業苦更加招致業緣,展轉相續而不休息,如是的種種苦惱,無法完全地陳述,是故應當厭惡遠離。

  何謂攝受的法門?修行人聽說娑婆世界實在是痛苦如是,則便于彼西方極樂世界生起廣大的欣悅喜樂。了知彼極樂國土,珍寶爲地七寶爲池,並且沒有叁惡道,清淨莊嚴微妙殊勝,超過于十方的世界。並且沒有冬寒夏暑、日月晝夜的流轉推遷,無有生老病死等的痛苦結業,純粹是男衆身而無有女身,並且是由蓮華化生而無生産胎獄之苦。衣服飲食皆能自然而充足,並且能夠令人成就法喜。個個皆是壽命無量,身相光明無有窮盡。一旦聽聞阿彌陀佛的法音則應念便能了知歸趣,只要目睹阿彌陀佛的相好而刹那便能悟道。如是的種種殊勝,其舒適快樂無量無邊,因此得名爲極樂世界,是故應當欣喜樂求。

  若能于此折伏及攝受二個法門,一心精進不斷修習,日夜想念而不休止。隨順于釋迦牟尼佛之教化,于此娑婆國土的音聲色法等諸境界,作地獄之想,作苦海之想,作火宅想。于諸種種享樂的寶物,作痛苦器具之想。種種的飲食衣服,當作如同膿血和鐵皮刑具之想。于諸般的親朋眷屬,作夜叉羅刹啖人之惡鬼想。何況六道輪回生死而不停住,長劫以來奔波跋涉,實在是可令人厭離。

  而于諸善知識或經卷當中,聽聞彼阿彌陀佛之願力,以及極樂國土的清淨莊嚴。于心心念念之中,稱合于彼念佛法門之義理旨趣,生安全安隱之想,生珍寶處所之想,生即是本來家業之想,生即是解脫之處想。對于阿彌陀佛及諸菩薩僧衆,作如同慈父之想,如慈母之想,生起接引往生之想,生起渡口橋梁之想。于恐怖驚畏緊急危難之中,稱其名號即能感應,功德絕不喪失唐捐,生起其刹那便至、快速前來救護之想,應念即可出離苦難之想。如是的功德無量無邊,實在是可以欣喜樂求。

  若是于此折伏的法門不能修行,厭離之心不夠深切,則娑婆世界的業系之苦則不能超脫。若是于彼攝受之門不能修行,欣喜樂求則不懇切,則極樂世界的殊勝境界便難以到達。是以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往生于淨土,成就念佛叁昧,應當同時齊修此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是爲發心修行的最初一步也。

  若不修習此二種法門,雖然能夠了知觀照智慧之意旨,但只能成爲虛浮之知解,縱使想要求生彼國,以其不能欣喜和厭離之故,便無因緣得以成就。若是能夠修習此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以其不能認識觀照智慧之意旨,雖然可以往生彼國,但是因爲只有從事事相之憶想,其品位並非在上輩之位。若是能夠熾然欣求極樂和厭離娑婆,並且圓修觀照智慧,則既可以往生淨土,而且是上品之位也。學佛之人,豈可以說此淨土法門之說是固執著相,而輕易放棄呢?

  有人問曰:何不將諸緣放下,一念萬年。使自心與理體契會,外境與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于佛道,何必要欣求厭離與取舍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說諸緣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爲放下,卻與佛道反而更加遠離,類似于斷見外道。是故鵝湖禅師雲:“修行人不要只是忘記形體和死去自心,這一個難醫的病是最深的。”又雲:“如果還是默默任意而如同愚癡,便可了知你尚未悟解如何作修行之工夫。”此外諸佛的十八不共法當中,有精進無減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羅蜜當中,因爲精進波羅蜜的緣故,方得成就圓滿之道。況且所謂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間生滅的業緣而已,豈是放下精進修行、體會佛道之心呢?古人所謂的枯坐在無事盔甲裏頭的,正是在說此輩之人。

  若說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進一心修行,豈能得到心性契會、與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與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夠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熾然欣求厭離和取淨舍穢,即是不欣厭不取舍。修行即是無修,念佛即是無念,則名之爲沒有有爲功用之修行,亦名之爲無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難以迅速證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爲修行之故而離于斷見,修而無修之故則離于常見。斷見常見既然能夠遠離,則便能夠相異于你所問的,而直接往生于西方安樂世界。然後以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二位大士爲同修,每日與阿彌陀佛相對,到彼有何佛法而不可請問,有何修行而不可學習,有何疑問而不可消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呢?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既然無有退轉之事,則此欣求和厭離,豈不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廣大因行嗎?

  勸修第九

  所謂的清淨與汙穢乃是同出于心,衆生與諸佛乃是同一理體,一切諸法也是本來平等,何必要假借勸導而修行。但是奈何衆生迷失于心、而自己造作種種境界,清淨和汙穢于是有所分別,對待對立之相于是成就,束縛和解脫便有大大的差異。因此而受愚癡生死纏縛多生多劫,不能覺悟不能了知。是故必須勸導娑婆世界沈淪于苦海的衆生,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也。

  修行之人既然聽聞如上所說的折伏與攝受二種法門,則必定深深了知汙穢世界之痛苦,和清淨世界之快樂的這兩種國土,乃是真實而不虛謬。于是便應當要發心修行而求生極樂世界。就如同彼農夫爲了得到利益而自我趨策,即使阻止之也不可得也。然而彼農民,只是淺近短暫爲了一年的饑餓寒冷所苦,尚且甘心日日夜夜從不休息,晨朝憂愁夜暮辛苦,如是經年經載,而不自我厭倦。

  何況彼修習念佛叁昧之行者,若是能夠一念精勤,便可超越曆劫以來娑婆世界之痛苦,何止是一年的饑寒痛苦而已。高登于九品蓮華極樂世界之安樂,何止是一年的短暫溫飽而已呢。以彼農夫之痛苦比較于此淨土之安樂,其優劣高下自然可以了知,此尤其是不必等待人勸導也。

  此外前面所顯示于人的折伏和攝受二個法門,其意旨已經非常明了。就譬如說,此是金銀寶玉,此是砂泥土石,雖然是只有叁尺高的小孩子,也必定會丟棄石頭而求金玉,這是不用勸導而其自然會執取的。這實在是因爲他知道金玉和砂石的貴賤不同也,修行之人也是如此。既然明白認識此娑婆國土是痛苦的,彼極樂國土是安樂的。此世界是生死輪回之沈溺,彼世界是自在消遙而解脫,亦必定舍棄此汙穢的國土,而求生于彼清淨的世界。自然能念念不停住,心心不休息,如同要自救自己頭發之燃燒,一聽到彼西方淨土之教化便能精進修行,何必等待他人更來勸導。

  痛苦和安樂的這兩個世界,乃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只要真實相信而不疑惑,如法修行則自然得以往生。如今之人見到屎尿,則必定捂著鼻子閉氣而深鎖著眉頭,嫌惡其臭氣汙穢,心中便想要盡速離去。若是見到錦衣羅绮,則必定舒展容顔綻放笑臉,貪愛其瑩白潔淨,便欲盡速得到其物。彼暫時的美好和臭惡之幻化境界,尚且不能有一短暫時間之忍受,而憎恨和貪愛便熾然生起。更何況是無量長劫以來的究竟安樂和極度痛苦之處,而卻不盡速想要生起欣求和厭離之心。這可以說是愚癡之甚,迷惑之深也。

  此外在這個娑婆世界之中,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下生,而菩薩賢聖等悉皆隱藏潛伏。一切的衆生奔波跋涉于生死苦海當中,猶如失去父親的孩兒。若不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大願王爲依歸,則要以誰爲救護呢?又況且此世界之中,六道的衆生間雜交錯,人道和天道之果報雖然比較優越,但是果報受盡之後則依然墮落。

  如今且以人道直豎向上修行而論之。彼神仙之類,尚未離于廣闊的山河大地,其境界尚且不容易到達,更何況是彼天道之人呢?彼得生于天道者,以上中下叁品善業之因,生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界之天,自下劣而至上優者。各個經曆了多劫的修行,都不能如願而了脫生死,成就很小而失敗卻很廣大,就如同大海和一滴水之差異。于其中間或者遇到邪惡魔黨,永遠退失了善根,哪裏敢說要得出叁界,而期望于羅漢等四果四向之聲聞地位,更何況是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薩階位,而超越于此叁界生死呢?

  若是能夠修行此念佛法門,求生于西方淨土,雖然是仍然在凡夫之地,不出于一生之間,便可橫超截度于叁界五道之生死。直接超出叁界九有,蒙受阿彌陀佛的接引,頓時往生于極樂安養。于彼上品蓮臺托受形質,花開之後即能見佛,聽聞佛法而悟解佛道。不離于當下一念,即可昂首闊步于十方世界,供養一切的諸佛叁寶,普遍教化一切衆生。

  等到彌勒世尊降生于此世界之時,再來到此地,和彌勒世尊一同弘揚慈悲之法。所有經曆無量劫以來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怨仇和親情等境緣,皆能示以佛法之道品,並且告訴他們昔日的因緣,悉皆令其證得果位。如是則其修行願力,豈不是非常廣大嗎?到那時此娑婆世界所有的叁障等一切結業,更再也不能牽累于我。如是無量廣大的功德,若是一念失去修行,便要屬于來世之生死,如此豈應當再自我懈怠遲緩呢?

  何…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