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呢?一者是厌离心,二者是欣乐心。由于对此娑婆世界生起厌离心之故,则能随顺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折伏之门。由于对彼极乐世界生起欣乐之心的缘故,则能够随顺于阿弥陀佛所显示的摄受之门。以此二种方便法门,精进努力而修行,念佛三昧必定可以成就。
何谓折伏之门呢?因为听闻如上所说的极乐世界之殊胜微妙,则应当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皆是痛苦,无有一时一处是快乐的。三恶道当中的地狱道,日日夜夜之间猛火烧燃。饿鬼道与畜生道,也是痛苦而不堪令人忍受。阿修罗整日忿怒而争战,人道的住处又有何安定之所。六根六尘与生老病死等八苦互相煎熬,因果轮回夹杂著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的上升和堕落。四时有冬寒夏暑之苦,环境是泥沙土石之粗尘,不舍昼夜时光推迁,生灭无常刹那不曾止住。
此外所受的色身恶臭污秽,男女有不同的形体,所需要的衣服饮食,求取非常艰难而所得却是极为粗恶。寿命不能长时永久,众般的痛苦相继生起。纵使有人生于天宫之中,果报受尽还是归于极苦之处。并且不能够知道人生中的快乐即是痛苦,亲属其实正是怨贼,反而虚妄颠倒而攀缘不止,不求出离生死之路。从业苦更加招致业缘,展转相续而不休息,如是的种种苦恼,无法完全地陈述,是故应当厌恶远离。
何谓摄受的法门?修行人听说娑婆世界实在是痛苦如是,则便于彼西方极乐世界生起广大的欣悦喜乐。了知彼极乐国土,珍宝为地七宝为池,并且没有三恶道,清净庄严微妙殊胜,超过于十方的世界。并且没有冬寒夏暑、日月昼夜的流转推迁,无有生老病死等的痛苦结业,纯粹是男众身而无有女身,并且是由莲华化生而无生产胎狱之苦。衣服饮食皆能自然而充足,并且能够令人成就法喜。个个皆是寿命无量,身相光明无有穷尽。一旦听闻阿弥陀佛的法音则应念便能了知归趣,只要目睹阿弥陀佛的相好而刹那便能悟道。如是的种种殊胜,其舒适快乐无量无边,因此得名为极乐世界,是故应当欣喜乐求。
若能于此折伏及摄受二个法门,一心精进不断修习,日夜想念而不休止。随顺于释迦牟尼佛之教化,于此娑婆国土的音声色法等诸境界,作地狱之想,作苦海之想,作火宅想。于诸种种享乐的宝物,作痛苦器具之想。种种的饮食衣服,当作如同脓血和铁皮刑具之想。于诸般的亲朋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之恶鬼想。何况六道轮回生死而不停住,长劫以来奔波跋涉,实在是可令人厌离。
而于诸善知识或经卷当中,听闻彼阿弥陀佛之愿力,以及极乐国土的清净庄严。于心心念念之中,称合于彼念佛法门之义理旨趣,生安全安隐之想,生珍宝处所之想,生即是本来家业之想,生即是解脱之处想。对于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僧众,作如同慈父之想,如慈母之想,生起接引往生之想,生起渡口桥梁之想。于恐怖惊畏紧急危难之中,称其名号即能感应,功德绝不丧失唐捐,生起其刹那便至、快速前来救护之想,应念即可出离苦难之想。如是的功德无量无边,实在是可以欣喜乐求。
若是于此折伏的法门不能修行,厌离之心不够深切,则娑婆世界的业系之苦则不能超脱。若是于彼摄受之门不能修行,欣喜乐求则不恳切,则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便难以到达。是以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往生于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应当同时齐修此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是为发心修行的最初一步也。
若不修习此二种法门,虽然能够了知观照智慧之意旨,但只能成为虚浮之知解,纵使想要求生彼国,以其不能欣喜和厌离之故,便无因缘得以成就。若是能够修习此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以其不能认识观照智慧之意旨,虽然可以往生彼国,但是因为只有从事事相之忆想,其品位并非在上辈之位。若是能够炽然欣求极乐和厌离娑婆,并且圆修观照智慧,则既可以往生净土,而且是上品之位也。学佛之人,岂可以说此净土法门之说是固执著相,而轻易放弃呢?
有人问曰:何不将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自心与理体契会,外境与心神相融,自然而然便可合乎于佛道,何必要欣求厌离与取舍之心如是之深呢?
答曰:若说诸缘放下便是道,只要心中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之为放下,却与佛道反而更加远离,类似于断见外道。是故鹅湖禅师云:“修行人不要只是忘记形体和死去自心,这一个难医的病是最深的。”又云:“如果还是默默任意而如同愚痴,便可了知你尚未悟解如何作修行之工夫。”此外诸佛的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减之不共法。又六度波罗蜜当中,因为精进波罗蜜的缘故,方得成就圆满之道。况且所谓的放下,也只是放下世间生灭的业缘而已,岂是放下精进修行、体会佛道之心呢?古人所谓的枯坐在无事盔甲里头的,正是在说此辈之人。
若说放下自在即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能得到心性契会、与境相融,工夫打成一片,与佛道相合呢?若是能够了知不放下便是放下,炽然欣求厌离和取净舍秽,即是不欣厌不取舍。修行即是无修,念佛即是无念,则名之为没有有为功用之修行,亦名之为无作妙心,如此又有何难以迅速证得中道之理。
此外因为修行之故而离于断见,修而无修之故则离于常见。断见常见既然能够远离,则便能够相异于你所问的,而直接往生于西方安乐世界。然后以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二位大士为同修,每日与阿弥陀佛相对,到彼有何佛法而不可请问,有何修行而不可学习,有何疑问而不可消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呢?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既然无有退转之事,则此欣求和厌离,岂不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广大因行吗?
劝修第九
所谓的清净与污秽乃是同出于心,众生与诸佛乃是同一理体,一切诸法也是本来平等,何必要假借劝导而修行。但是奈何众生迷失于心、而自己造作种种境界,清净和污秽于是有所分别,对待对立之相于是成就,束缚和解脱便有大大的差异。因此而受愚痴生死缠缚多生多劫,不能觉悟不能了知。是故必须劝导娑婆世界沉沦于苦海的众生,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
修行之人既然听闻如上所说的折伏与摄受二种法门,则必定深深了知污秽世界之痛苦,和清净世界之快乐的这两种国土,乃是真实而不虚谬。于是便应当要发心修行而求生极乐世界。就如同彼农夫为了得到利益而自我趋策,即使阻止之也不可得也。然而彼农民,只是浅近短暂为了一年的饥饿寒冷所苦,尚且甘心日日夜夜从不休息,晨朝忧愁夜暮辛苦,如是经年经载,而不自我厌倦。
何况彼修习念佛三昧之行者,若是能够一念精勤,便可超越历劫以来娑婆世界之痛苦,何止是一年的饥寒痛苦而已。高登于九品莲华极乐世界之安乐,何止是一年的短暂温饱而已呢。以彼农夫之痛苦比较于此净土之安乐,其优劣高下自然可以了知,此尤其是不必等待人劝导也。
此外前面所显示于人的折伏和摄受二个法门,其意旨已经非常明了。就譬如说,此是金银宝玉,此是砂泥土石,虽然是只有三尺高的小孩子,也必定会丢弃石头而求金玉,这是不用劝导而其自然会执取的。这实在是因为他知道金玉和砂石的贵贱不同也,修行之人也是如此。既然明白认识此娑婆国土是痛苦的,彼极乐国土是安乐的。此世界是生死轮回之沉溺,彼世界是自在消遥而解脱,亦必定舍弃此污秽的国土,而求生于彼清净的世界。自然能念念不停住,心心不休息,如同要自救自己头发之燃烧,一听到彼西方净土之教化便能精进修行,何必等待他人更来劝导。
痛苦和安乐的这两个世界,乃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只要真实相信而不疑惑,如法修行则自然得以往生。如今之人见到屎尿,则必定捂著鼻子闭气而深锁著眉头,嫌恶其臭气污秽,心中便想要尽速离去。若是见到锦衣罗绮,则必定舒展容颜绽放笑脸,贪爱其莹白洁净,便欲尽速得到其物。彼暂时的美好和臭恶之幻化境界,尚且不能有一短暂时间之忍受,而憎恨和贪爱便炽然生起。更何况是无量长劫以来的究竟安乐和极度痛苦之处,而却不尽速想要生起欣求和厌离之心。这可以说是愚痴之甚,迷惑之深也。
此外在这个娑婆世界之中,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下生,而菩萨贤圣等悉皆隐藏潜伏。一切的众生奔波跋涉于生死苦海当中,犹如失去父亲的孩儿。若不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大愿王为依归,则要以谁为救护呢?又况且此世界之中,六道的众生间杂交错,人道和天道之果报虽然比较优越,但是果报受尽之后则依然堕落。
如今且以人道直竖向上修行而论之。彼神仙之类,尚未离于广阔的山河大地,其境界尚且不容易到达,更何况是彼天道之人呢?彼得生于天道者,以上中下三品善业之因,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自下劣而至上优者。各个经历了多劫的修行,都不能如愿而了脱生死,成就很小而失败却很广大,就如同大海和一滴水之差异。于其中间或者遇到邪恶魔党,永远退失了善根,哪里敢说要得出三界,而期望于罗汉等四果四向之声闻地位,更何况是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阶位,而超越于此三界生死呢?
若是能够修行此念佛法门,求生于西方净土,虽然是仍然在凡夫之地,不出于一生之间,便可横超截度于三界五道之生死。直接超出三界九有,蒙受阿弥陀佛的接引,顿时往生于极乐安养。于彼上品莲台托受形质,花开之后即能见佛,听闻佛法而悟解佛道。不离于当下一念,即可昂首阔步于十方世界,供养一切的诸佛三宝,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等到弥勒世尊降生于此世界之时,再来到此地,和弥勒世尊一同弘扬慈悲之法。所有经历无量劫以来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怨仇和亲情等境缘,皆能示以佛法之道品,并且告诉他们昔日的因缘,悉皆令其证得果位。如是则其修行愿力,岂不是非常广大吗?到那时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三障等一切结业,更再也不能牵累于我。如是无量广大的功德,若是一念失去修行,便要属于来世之生死,如此岂应当再自我懈怠迟缓呢?
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