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P11

  ..续本文上一页况此世界又是俗事千端,生起的诸缘有万般牵扰,如同枷锁如同钩索,连环牵扯而不断。妄心则念念而不停止,色身则刹那刹那生灭而无休息,驱役我生死轮回上下升沈,障碍我们的本性光明,经历无数劫以来乃至今日,从来未曾暂时休息。此娑婆世界生灭无常迁变流转,不可以长久停留。纵使是寿命百年,也如同不超过一弹指之顷,今日明日难保其永远长存。忽然之间于眼光落地死亡之时,不知不觉间刹那便到了来生。随著其所造的业因,受形体于别类的众生,或是披毛戴角的畜生,或是著地飞空的禽鸟。今日的种种见解全部都忘记了,恍恍忽忽在三途六道之间已经飘零了多生多劫,而却不知道要自我归向于何处,如此可以说是大大的痛苦啊。

  纵使是将来弥勒世尊出现于世间,而我却不知道投生于何处,尚且不曾听闻父母三宝之名字,何况是经典教理的圆顿之谈?虽然承受了异类之身,但是保护爱惜之心也是很深重。因此而从业果中再导致业因,从冥冥的黑暗之中再入于黑暗,畏惧死亡贪爱生命,不异于今日之时。

  若不是从目前当下这一念之间,仿效彼先知先觉之大丈夫,猛力发起广大之心,立下决定的志向。发奋扬起举鼎拔山之力,以一刀两截而截断,跳出尘劳烦恼之稠林,使过去未来的两头撒开,将现今一切境界的中间放下。怎么能够使念佛的行业昭明显著,修行的光明震动人天。使一切众生群有蒙受恩泽,得到十方诸佛之护念,而开启总持之法门。即使不用等待娑婆世界的果报已满,便得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

  若是更要等待居住的处所安稳便利,衣服饮食丰富饶美,并且有充足的香华严饰,事事都能称心如意。尚且还要思前算后,卜度寻觅良时良景,报尽所有恩怨之债,圆成所有一切善事,然后才要发心修行。那么假使到了虚空界都穷尽之时,也没有如此美好清闲之日。这就是所谓的晴天干燥之时不肯前去,一直要等待到了下雨淋头。古人云:“即今能够休去便要休去,别再想要寻觅了时却没有一个了时。”就是在说这个事吧!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下】

  劝戒杀第十

  古人裴休宰相,曾经著作《圆觉经疏》之序文,其大略曰:“凡是有血气之类者必定有知,凡是有知者必定同一体性。即是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独存者也。”以此道理来观之,则知道蜎飞蠕动的至微细之动物,以及彼有巨大身体的狮子大象和巴蛇之类,与十方诸佛之圆觉妙心,其虚寂圆彻灵性感通,皆是同一个真实清净之体,怎么可以分别其优劣高下呢?

  众生与诸佛既然相同,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岂不亦与彼等众生同一体性,共同禀受四大五行之形质,同是生于天地之间。就如墟土之鼠和高梁燕子之类,上应于天象,相似于日月,反而能够司主人们的灾祸和福德,怎么可以说它们不如于人也。此道理既然明白,乃知道人类与其他的禽兽物类,其体性都是均齐而来自天地之伦,彼此完全没有差别。岂可以逞我一时的强力残暴,欺负乘驾于彼众生之微小弱势,而恣意实行杀戮众生之事呢?

  此外彼禽兽物类之所以异于人者,只是因为其无始以来之愚痴妄想,以及极重恶业之牵引所致,是故在不觉不知之间,改头换面,于异类之中受其形体也。并非是因其心体与我等有差异也。心体既然毫无差异,而我又与彼类众生同是在于生死轮回之中,云何可以用刀刃解剖切割其皮肉骨骸,溃坏伤害其其血肉肠胃肝胆。或者称其斤两重量而买卖之,或者以百般的方法火煎水煮。然后咀嚼其色身躯体,恣意取其血肉之甘肥美味。于一顿饭的时间,饱食我的贪爱嗜欲,供给配合我的口腹之需。从来不曾顾虑畏惧未来在三恶道之中、无量长劫之痛苦,此可以说是过失之甚也。

  人们目前虽然说是优胜于彼畜生物类,然而只是业障果报尚未到来而已,岂是真的优越于彼众生呢?更何况彼畜生物类之中,有的业报已尽之后将会投生为人者,或是投生于天道者。此中也有诸佛菩萨示现与其同类以救度之者,而我等业障深重不能知识。怎么可以杀害彼众生最为爱重的身躯性命,以资养我片时之间的口腹之欲。如果忽然之间我们人身的业报受尽,反而恐怕所受的果报还有比他们不如的,怎么可以说彼畜生之类是供我食啖,而必定不及于我们的层次呢?

  更何况我之色身昔日也许和彼同类,而彼物类也和我们同类平等,于种种的物类当中,也曾经互相成为父母兄弟,妻子姐妹,以及诸般亲戚眷属。由于经过形体的变化流转,心识也因此迷昧沉没,不再互相认识彼此,虚妄而认为彼众生较为下劣。如今如果杀而食啖之,即是杀害我之父母,以及先世的亲戚眷属等恩爱之人。此外我之色身并不离开地水火风等四大,杀害众生亦是杀害我自己四大之故身也。此外释迦牟尼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其众生未来必定成佛之故,尚且应当至心供养供给侍奉,如同至亲父母之想,何忍残暴而杀害之。若是无知而杀害之,此也是杀害未来佛,难道可不令人畏惧吗?

  感叹如今伤残杀害众生之人,不能认识先世之因缘,与众生为亲眷关系之时,在逆缘的境界之中,彼此大多互相生起违抗相逆之争执。于是从亲眷关系之中起于怨仇,从怨仇中纠结忿恨,彼此的怨叹忿恨之中结下相续之深仇,生生世世而不消失。于是彼此相生而且互相杀害,展转相续不能停止。就如同彼大海之潮水,盈涨亏缺上下往来,不能自己停止。明白审思彼众生之处境而反思自己,可不令人感到痛苦伤心吗?

  是故《梵网经》当中,既禁止自己亲身去杀生,乃至于教他杀,以种种方便杀、赞叹杀、乃至发誓咀咒等杀,以及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皆制止而令其永远断除,此乃是释迦牟尼佛真诚的教诫也。我等若是不停止彼此互相吞食血肉者,则必定令彼狩猎打渔、捕杀恶杀之人展转而更加增多。使得水中陆地、以及空中飞行的一切众生,无地可以隐藏逃窜。才一进入猎杀者之手中,其皮毛羽翅、鱼鳞兽甲,一时之间便受伤毁坏,痛苦哀鸣之声尚未停绝,便要供人咬嚼食啖。或者是以其他众生之血肉色身来滋养吾人,岂知道一切的畜生物类,害怕死亡贪求生命之心,本来与我便是相同。若是能够知道其乃是我先世之亲眷,大家一同来断除杀业,这样也能成全完备我们的孝道。《梵网经》云:“孝名为戒。”即是说戒杀即为孝顺之道也。

  况且彼畜生物类,其灵性具有预知之能力,躲避危险不抉择于时机,逃窜灾难不选择于处所,更何况以天地之宽阔广大,也有其自我养身之处。如今其因故而不能自我生存,而与猎者两者恰恰相遇,必然落入人们的手中。这实在是由于其先世造下之因,而使其不可逃避也。先世所造之因既然不可逃避,则我等造作今日之业因时,自己应当深深思惟而痛下警戒。倘若因一时之无知不能戒止,则我与众生彼此之杀业,必然如同其众生前世之因而令其入于畜生之类,那么我如今所造之业又怎么可能逃避呢?经云:“假使经过百千劫,所作的业因并不会亡失,因缘成熟而相会遭遇之时,果报还是要自我承受。”这岂是虚妄之语啊!

  是故我释迦世尊已经圆满了清净的觉性,示现形像于人道之中,于诸多的说法会上,以此戒止杀生之训示,一再地叮咛告诫,无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并且以此杀戒列于诸乘佛法之首要,于修行的清净梵行之中,无不严厉而恳切。并且我释迦世尊又复示现琉璃大王杀尽释迦种姓之族人,而我佛亦有头痛之果报,以及受金枪所伤之果报,以垂示训诫于后世。这便是要让世间之人知道造业的因果难以逃避,而让大家一同停止杀生也,怎么可以不深信呢?

  有人说佛陀必定无有此因果之事,而是为了众生而示现此事。那么释迦圣人便有欺诳众人之过失。佛陀既然是无有诳语、无有过失之人,那么此因果之事怎么是不实在呢。此因果报应之事既然是实在的,佛陀自己尚且要如是受于果报,更何况是一般的人啊。是故可知因果报应偿还之天理,就如同影子随于形体。此外就算是世间之人,平生虽然彼此很友好良善,但是或许只是一句言语之忤逆,一件事物相亏欠,尚且要结下怨恨以至死亡。更何况是用白刃加以伤害,恣意食用其血肉,这样有可能会忘记其深刻之怨恨吗?

  而且彼世间的典籍文章,也有说到不可合力包围而捕猎,不盖覆捕捉成群全部的众生。钓鱼而不设网捕鱼,弓箭不射夜宿之禽兽,以及闻其哀鸣之声、不忍心食其肉之训示。此正和我释迦牟尼佛在三藏渐教当中,允许食用三种净肉之说颇为相同。虽然不如大乘方等经典一样完全禁止杀业,可是也禁止杀生之渐增。阻止杀业之渐增,尚且有仁德及于禽兽之称誉。何况是口中完全食用素食之餐饮,身体则不用众生皮毛而用麻布的衣服,意念则专门慈悲忍辱,不残暴于任何一个众生物类,使其个个皆能完全其生命。如此岂不是慈悲仁德披化于无量无边之众生,这更是可以让人赞誉啊!

  况且古代的圣人尚且不肯暴露死者的枯骨于道路野地,枯骨并没有灵知之性,而其慈心犹因不能忍而埋葬之。何况是有性命血肉而同具有灵性之众生,而却可以杀害而食用之?老子曰:驰骋于田野猎杀,使人心地发狂。又曰:射杀飞鸟、追捕走兽,发起蛰虫、惊动栖禽,放纵暴力砍杀伤害,无理而不合礼法的烹煮宰杀。乃至于在行住坐卧之间,举止动作施行作为之际,所伤害杀死的众生物命,其在苍天大地虚空之中,必定有司命之神,钦承苍天上帝好生之德,随其所犯的轻重之罪,悉皆以笔而记载之,一丝一毫完全没有差错失误。使彼杀生之人在生之时则减少寿命年月,并招得种种不如意之事。死时则堕入地狱,备受种种的众苦。所有的刀山剑树,割斩磨剉、火煎水煮,抽取肠胃、拔除心肺,剥去皮肤、食啖血肉,切割骨骼、刀削筋髓,缴断头首、挑挖眼目,火焚腿脚、炙烧手臂,诸般的大地狱,无不痛苦地经历。以拂石劫或尘沙劫之长久时间,也无法可以譬喻其地狱受苦的寿命。

  纵使彼诸大地狱之果报有尽,在…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